十二論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版本

2020-12-15 豐年穰穰

陸費逵在《民國教育方針當採實利主義》中,以作為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針的諮詢開頭:「教育總長蔡君就任之始以教育方針見詢,餘即以實利主義對之矣。後讀蔡君《對於新教育之意見》,謂共和時代當有超軼政治之教育。所舉方針,為軍國民、實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感五端,而側重於後二者。」陸費逵此文,發表於《中華教育界》第一卷第二期,《陸費逵教育論著選》(呂達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註解曰,「本文是陸費逵讀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後改稱《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之後的有感而發,特將蔡文附後。」

在1912年,讀過並對蔡元培之文作出評價的,還有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的顧實(又名「顧倬」)。顧實《對於新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作為「校員對於教育之研究」,發表於江蘇無錫《江蘇第三師範學校校友會雜誌》1912年第2期(23至28頁)。是時,民國時期的第一個教育宗旨「葉已通過」。文章仿蔡元培之文,首先表明文章創作之背景與意圖。後,從對於蔡元培之文的介紹與評介召開具體論述。其言:「蔡總長之教育規劃,不無可議。然其《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書,意在規定教育方針,歷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美術、世界觀五大主義,實足總攬近世各國教育事業上之要領,抑且在我國為對病發藥。」

也有研究論述,民國初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為了闡發其對民國新教育的看法,闡揚其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主張,在民眾的呼籲及學者的建言下,他發表了《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對於學者與民眾的呼應,蔡元培又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改名為《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在《東方雜誌》發表予以回應》」(《從民初教育宗旨的制定過程看官、民話語之互動》,周洪宇等《教育活動史研究與教育史學科建設》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頁)。而通過我們對蔡元培之文的發表、轉載情況的梳理,可以排除這種論斷的可能性。

「吾國政治之中心在北京,商業之中心在上海,固盡人皆知矣。至學術思想之中心,海通以來,均在上海」,「印刷出版為上海之特業」(1919年,陸費逵《寧魯燕晉教育之一瞥 》)。而《民立報》(於佑任創辦)、《新聞報》《申報》《教育雜誌》《東方雜誌》等多位於上海。又多與剛剛成立的臨時政府多有聯繫,或由革命力量成立,或積極支持共和民主之主義。故,在文章的處理上,均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給予了相當程度的編排。其中,對於文章的欄目歸屬、文章標題之編輯、文章在報刊中的位置及其與報刊其他文章的關係等,自應該報首發及轉載蔡元培之文的以上報刊需要考慮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版本十論
    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定,這種由1912年發表於報刊上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以及與之同時或稍晚的類似標題,如《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新教育意見》等)轉變為《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的發生,到底是出於各種原因。1919年,在《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係》的文章中,蔡元培回憶了「於民國元年在南京發表一篇《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
  • 對於新教育之意見
    能劑其平,則肉體之享受,純任自然,而意識界之營求泯,人我之見亦化。合現象世界各別之意識為渾同,而得與實體吻合焉。故現世幸福,為不幸福之人類到達於實體世界之一種作用,蓋無可疑者。軍國民、實利兩主義,所以補自衛自存之力之不足。道德教育,則所以使之互相衛互相存,皆所以泯營求而忘人我者也。由是而進以提撕實體觀念之教育。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
  • 蔡元培與民初教育
    本月,曾在教育雜誌發表「敬告民國教育總長」一文,建議宣布教育方針、頒普通學校暫行簡章、組織高等教育會議、規定行政權限。蔡元培讀過該文,即攜蔣維喬去上海登門拜訪。談話中,陸費逵對於元培的意見有所反對,元培不但不以為忤,並請陸費逵和蔣維喬共同起草暫行辦法。 教育部一時精英雲集,部員工作雖有差別,實際也難免有主辦、協辦的地位,但卻沒有階級高低之分。所領津貼,一律為每月三十元。
  • 吳育仁:北大校史新論,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的另一面
    本文作者吳育仁重新梳理北大歷史,發掘出人們不太熟悉的許多歷史線索,比如說,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趕走北大校長嚴復;蔡元培執掌北大時大力引入新派、排擠桐城派,「兼容並包」乃自我辯護之語;1927年,蔡元培是「四一二」政變的重要設計師;1928年蔡元培、李石曾試圖取消北大,引發強烈反彈;蔣夢麟任校長時取消教授治校,北大教員兩年一聘,改革激進程度遠超今日北大
  • 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理想
    其後近十年間,蔡元培幾次歸國又幾次出國,於1917年初受任北京大學校長,將其教育救國的思想用於改革北大,使北京大學一舉成為我國學術研究氣氛濃厚的高等學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統觀蔡元培一生的教育主張,特別是重新認識他提出的「大學為培養民族精神之所」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 中國教育家之民國風雲人物蔡元培
    而對於廣大考生而言,複習備考的腳步卻不能停。在河南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家的思想考查比較多,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師就來幫大家梳理一下中國教育家風雲人物之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在中國教育史上,蔡元培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蔡元培:改造北大,教育救國
    對於蔡元培來說,這封電報並非他與北大結緣的開端。早在京師大學堂時代,他就曾在學堂下設的譯文館任教。1912年出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之後,他曾頒布《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廢去忠君、尊孔等信條。這部《大學令》後來也成為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教育方針和組織原則。
  • 為中國教育奉獻一生,這或許就是蔡元培之偉大!
    毋庸置疑,蔡元培對於現代中國的巨大貢獻,主要在大學教育。說到蔡元培的大學觀,不能不提他的名言:「愛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愛國。」如何理解這句話?這是既反對學生迂腐守舊、閉門讀書,也反對學生頭腦發熱、盲目幹政。爆發於近百年之前的「五四運動」,其核心訴求乃是反對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喪權辱國,本質上講的確是「愛國運動」。
  • 淺談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下面為大家介紹有關蔡元培的五育並舉的相關內容,在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形式考察,需要識記要點,並作適當的了解。蔡元培認為,民國教育應以「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為目標。在他看來,健全人格的養成需要通過實施體育、智育、德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來實現。他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系統闡述了「五育」各自的內涵、作用和相互關係。
  • 蔡元培詩論拿破崙:無非時勢造英雄
    蔡元培以在評選中拿破崙不如巴斯德的實例說明,與捍衛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巴斯德相比,拿破崙以犧牲生命搞侵略擴張所獲得的「功名」顯得不足道:「功名何似微生學,打破人間地獄門。」對拿破崙作此評價,折射出蔡元培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蔡元培強調,「教育文化為一國立國之根本,而科學研究尤為一切事業之基礎。」
  • 20年代中國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人物—蔡元培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民國成立之初,他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對於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關於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考試中主要是以選擇、判斷等客觀題方式出現,考試頻率不算很高,但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對於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在四川省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這部分內容,主要考查的是教育家的思想及著作,且多以選擇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本文將對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蔡元培的五育並舉理論觀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備考提供幫助。
  • 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1912年初,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根據專制時代和共和時代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觀點出發,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成為制定民國元年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礎。該文系統地闡述了「五育」各自的內涵、作用和相互關係。
  • 蔡元培在北大,招收9名女學生開先河,打開了中國男女同校的禁制
    論起中國教育,必然跳不過蔡元培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的啟智者,他常常被人們所稱頌,而他最為著名的便是對於北京大學的發展,使得近代時期的北大得到創新,踏上了現代教育的正確方向。因此無論蔡元培的女學思想中有多少的局限,就其培養女性自立能力的辦學初衷而言,社會實踐效果比之理論上的倡導男女平等,已更切實有力。
  • 「蔡元培」大學很多,但蔡元培只有一個!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可能大家都已經猜到我要講誰了,那就是「風流人物」——蔡元培!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而且對近代教育貢獻實屬之大。成立光復會,後併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一直從事教育與革命,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這些經歷為他出任北大校長後大刀闊斧改革奠定了基礎。蔡元培最傳奇的事跡應該是出任北大校長,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非常之大。其實,他一直很重視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很有自己的見解。
  •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上)
    一經回憶,對於知我罪我,不勝慚悚!」但是他對於北大的成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對於北大的前景,寄予熱烈的期望。他在1938年12月所寫《北京大學四十周年紀念題詞》中說:「……逐年進展,成績可觀。民國八年左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之領袖。又如建設研究所,組織評議會,兼收女學生,編練學生軍等,無不由北大為之倡。過去四十年之光陰,不為虛度。故近幾年來,北京淪於敵手。
  • 李叔同與蔡元培二三事
    當時蔡元培針對庚子事件、辛丑條約,讓學生們就此寫文論證,李叔同論文題為《論強國對弱國不守公法之關係》:  ……世界有公法,所以勵人自強。斷無弱小之國,可以賴公法以圖存者。即有之,雖圖存於一時,而終不能自立。其不為強有力之侵滅者,未之有也。故世界有公法,唯強有力者,得享其權利。於是強國對弱國,往往有不守公法之事出焉。論者惑之,莫不咎公法之不足恃而與強弱平等之理相背戾。
  • 民國時期教育大師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學上任,開始了他對北大的改革。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蔡元培博採眾議,厲行革新,將具有濃厚官僚氣息的舊北京大學改造為一所充滿生機的中國最高學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論。
  •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做了這些事,為五四青年點亮了知識之光
    相似的工作經歷讓蔡元培對嚴復的遭遇感同身受,故而赴任之前,他也頗有踟躕,向不少友人徵詢了意見。只有極少數的人建議蔡元培赴任,認為北京大學雖頹敗,不過若推行改革,則不妨一試。 關於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事,1917年1月1日上海《中華新報》有評:「蔡孑民先生於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鬥,如晦霧之時,忽睹一顆明星也」。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與此同時,他還在學生中間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養學術研究風氣,樹立新道德新風尚。本文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⒃束之高閣: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放在一邊不用它,不管它。⒄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當軸;舊指當政大臣,比喻居於政要地位。語出《宋史·蘇軾傳》:「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恨」。以;因為。淪喪;沉沒,喪失。⒅貽誤:錯誤遺留下去,使受到壞的影響;耽誤。⒆砥礪:砥(dǐ)(舊有讀zhǐ);細的磨刀石。礪;粗磨刀石。此指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