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費逵在《民國教育方針當採實利主義》中,以作為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針的諮詢開頭:「教育總長蔡君就任之始以教育方針見詢,餘即以實利主義對之矣。後讀蔡君《對於新教育之意見》,謂共和時代當有超軼政治之教育。所舉方針,為軍國民、實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感五端,而側重於後二者。」陸費逵此文,發表於《中華教育界》第一卷第二期,《陸費逵教育論著選》(呂達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註解曰,「本文是陸費逵讀蔡元培《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後改稱《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之後的有感而發,特將蔡文附後。」
在1912年,讀過並對蔡元培之文作出評價的,還有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的顧實(又名「顧倬」)。顧實《對於新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作為「校員對於教育之研究」,發表於江蘇無錫《江蘇第三師範學校校友會雜誌》1912年第2期(23至28頁)。是時,民國時期的第一個教育宗旨「葉已通過」。文章仿蔡元培之文,首先表明文章創作之背景與意圖。後,從對於蔡元培之文的介紹與評介召開具體論述。其言:「蔡總長之教育規劃,不無可議。然其《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書,意在規定教育方針,歷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美術、世界觀五大主義,實足總攬近世各國教育事業上之要領,抑且在我國為對病發藥。」
也有研究論述,民國初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為了闡發其對民國新教育的看法,闡揚其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主張,在民眾的呼籲及學者的建言下,他發表了《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對於學者與民眾的呼應,蔡元培又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改名為《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在《東方雜誌》發表予以回應》」(《從民初教育宗旨的制定過程看官、民話語之互動》,周洪宇等《教育活動史研究與教育史學科建設》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頁)。而通過我們對蔡元培之文的發表、轉載情況的梳理,可以排除這種論斷的可能性。
「吾國政治之中心在北京,商業之中心在上海,固盡人皆知矣。至學術思想之中心,海通以來,均在上海」,「印刷出版為上海之特業」(1919年,陸費逵《寧魯燕晉教育之一瞥 》)。而《民立報》(於佑任創辦)、《新聞報》《申報》《教育雜誌》《東方雜誌》等多位於上海。又多與剛剛成立的臨時政府多有聯繫,或由革命力量成立,或積極支持共和民主之主義。故,在文章的處理上,均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給予了相當程度的編排。其中,對於文章的欄目歸屬、文章標題之編輯、文章在報刊中的位置及其與報刊其他文章的關係等,自應該報首發及轉載蔡元培之文的以上報刊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