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鮑克:戰死英雄榮登眾神殿
如果你認為西方宗教、神話學者都有景教士與利瑪竇的業務水平,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相比對中國哲學、宗教的認知,歐美學者對中國神話的認知委實令人啼笑皆非。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的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說過:「至今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仍不甚了解」。可即使今天專門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仍然會被迷宮般的中國神話搞的一頭霧水。
擔任過劍橋三一學院院長的宗教學教授約翰·鮑克,擁有《牛津世界宗教詞典》、《死亡的意義》、《世界宗教》、《神之簡史》等著作,《神之簡史》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有售。可翻開《神之簡史》的中國部分,相信即使是沒讀過《封神演義》的中國人,也會為他的理解而感到詫異。
《神之簡史》的初衷並非宗教、神話百科全書,而是按時間順序介紹對人類發現神祗的方式、發展改變人類理解誰是神祗、神祗有何特性、神祗如何被人類相信的方式。此書對於天啟宗教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對於中國人對天的信仰的解釋也沒有可挑剔之處,但是對《封神演義》的理解,卻是讓人懷疑這些文字究竟來源於何處。
封神演義人物繡畫
《封神演義》的性質,按嚴格的標準完全不算神話,與《神曲》、《失樂園》比較類似。當然,神魔小說也具有一定的神話研究價值。而約翰·鮑克說:「它(《封神演義》)的目的是展示出對成仙或個人進取的追求,直接反映出宇宙衝突鬥爭的全部歷史。因此,它把主要的神的故事,他們在中國歷史或傳說中起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再神的體系中持有一席之地的故事搜集在一起,而且它在一個系統的神話學中將他們全部分類,次數是這方面少遊的嘗試之一。」這等理解,固然並不正確,但是也不失為一位西方宗教學家嚴肅研究中國神魔小說時的可愛;但是其對情節的描述,卻充滿了魔戒、暴雪風味。
「在這些戰爭的結尾,武王的宰相姜子牙從元始天尊那裡接到命令,把戰死英雄(無論是失敗者還是勝利者)的英靈安排在天神體系的不同位置上。」
「時光和歲月的統治者是太歲,他作為一個無形的肉團生於殷郊,並被父親棄於城外。但是這塊肉團被劈開後,位於其中的他被人們視為一位神仙。人們把他作為時光主加以祭拜,以便使時光的運行遠離災難。」
「三太子李哪吒(哪吒太子)與惡鬼邪靈打交道,。他能用咒語驅逐它們,但是他與它們的交往經常是更為含糊不清和不確定的,他往往採取了他們的破壞力,因此,對他的祭拜包含了自殘。」
「元始天尊是陰和陽第一個結果,是一位統治宇宙的神,根據《封神演義》,他統轄寰宇直到他對人類邪惡感到失望,以至把職位禪讓給了玉帝。」
幾乎完全不知所云,這位學者對中國神魔小說的研究,較先前的景教、利瑪竇對於中國宗教的研究程度相去甚遠。
四、菲利普·威爾金森:平行世界的孫悟空
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已經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形象了
我們知道,歐美最為了解的中國神話、神話小說形象是孫悟空,很多遊戲中孫悟空這一角色的存在便是明證。但是,他們了解的孫悟空,卻只有大體上與《西遊記》一致,細節上卻和前文提到的約翰·鮑克對封神演義的認知一樣令中國讀者汗顏。
菲利普·威爾金森,不知其何許人也,在其著作中找不到其生平的蛛絲馬跡,百度也查不到除了其作品以外的相關信息。只知此人為英國人,有著作《神話與傳說》,合著《符號與象徵》,均在國內新華書店有售。文筆流暢,選材精要,想來也是專業學者。與《神之簡史》的探求神的演變、性質不同,《神話與傳說》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神話書籍,這裡需要點明的是,菲利普·威爾金森對於中國神話的講述有四個單元: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中國的英雄傳說、玉皇大帝的天庭、美猴王與《西遊記》。其中,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裡講述了盤古、女媧、九天玄女、老子與孔子的故事,而中國的英雄傳說講述的是伏羲、堯舜禹、神農的故事,玉皇大帝的天庭則講述中國的神仙體系與對佛教的吸收,除了將大洪水歸於天帝震怒外,與中國自己的神話記載幾乎別無二致。
但是談及中國小說,此作仍然陷入了誤區。需要指出,對於孫悟空的履歷,《神話與傳說》並沒有大錯誤,但是細節問題卻漏洞百出。
「美猴王孫悟空是猴子當中最絕頂聰明的,他年輕時曾向道教大師拜師學習,但常常忍不住捉弄其它弟子,於是被趕到森林裡,沒想到猴群敬佩他的智慧與能力,因而選他擔任猴王。在一場為他舉辦的宴會裡,他喝了太多的酒,酒醉後昏睡,地府之王沉寂把他綁道地獄裡囚禁起來,讓他不再惹是生非。」
奇怪的是,中國人未必倒背如流的孫悟空壽元——342歲,此書的記載卻毫無問題。
「孫悟空不但偷走蟠桃,還吃掉由長生蟠桃製成的其他仙藥。」
當然,從此書對《西遊記》的定性中,我們不難看到問題所在——「《西遊記》是一部長篇小說,內容講述了美猴王孫悟空的故事,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也廣為流傳……《西遊記》向來頗受歡迎,譯成外文也是如此,因為讀者能從不同層面來心上這部作品:活潑的猴子孫悟空的冒險故事,關於佛經與佛陀的宗教故事,或是一出搗蛋鬼挑戰權威的喜劇。」這樣,不難得出猜測:很可能《神之簡史》與《神話與傳說》的《封神演義》、《西遊記》,其實是被本土化翻譯了的版本,考慮到西幻體系的完備,譯者如此理解、改編,也是情理之中的。
從景教、利瑪竇到今天的歐美神話學家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西方對於東方的宗教、哲學接受、理解得比較深遠,因為偉大的思想沒有國界,人類共同的道德觀與對自我、世界的反思其實並沒有國界。對於中國古典神話,西方的了解也如《劍橋中國史》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一樣,精確但角度完全不同,而且經常跨越學科。但是由於文化差異,對於中國的神魔小說,西方的理解存在相當程度的扭曲、誤解,頗有張冠李戴甚至無中生有。歸根結底,中國的玄幻體系還未在西方建立穩定市場,儘管已有西方對於網文的驚為天人、專門設置網站,但這終究還是小眾,對於中國玄幻體系的認知,西方尚在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