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輸給中國,經過數十年衰落後美國國家核聚變實驗室尋求重生

2020-12-16 環球時報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2月6日報導, 在歷時5年,耗資9400萬美元進行升級後,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物理學家在2016年重新啟動了國家球形圓環實驗(NSTX)。

美國PPPL的NSTX試驗裝置

但是在運行僅10周之後,就由於一個線圈的短路導致NSTX再次關閉。這對於實驗室來說是雪上加霜。在1980年代,PPPL運行過多臺機器,僱用了將近1300名員工,並領導了全球對利用核聚變這種跟太陽一樣原理的能量源的追求。

1994年,PPPL有史以來最大的託卡馬克聚變試驗反應堆(TFTR)短暫產生了10.7兆瓦的功率,直到現在這仍是美國的最高紀錄。但美好時光並沒有持續,數年來,美國國會削減了能源部(DOE)的核聚變預算,並關閉了TFTR。2003年,美國加入了在法國卡達拉奇附近建造的大型國際核聚變反應堆ITER的工作,這一承諾使美國國內的聚變研究變得更加困難。2008年,DOE取消了PPPL的另一座未完成的聚變反應堆,導致實驗室領導層的改組。現在,PPPL擁有560名員工。它的一臺大型機器NSTX在發生故障3年後處於閒置狀態。

但是現在機會來了。經過多年的DOE審查,PPPL研究人員預計將在今年4月開始重建NSTX。一年前,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NASEM)的一份報告敦促美國不僅要堅持ITER(這是一個預算嚴重超支而且進度落後於計劃的工作),而且還要準備在ITER之後再製造類似的裝置。這將是一座原型發電廠,比ITER更小,更便宜,而PPPL可能會在建造中起主導作用。

美國物理學家們正在將PPPL視為美國核聚變計劃命運的領頭羊,該計劃在全球公開核聚變研究中所佔的份額已降至六分之一。然而,實驗室在自救的道路上仍然面臨障礙。

NSTX裝置外觀類似外星飛船。這座兩層樓的球體坐落在一個由管道和電纜組成的繭中,其主磁體的紅色線圈從拱門中飛出。在球體內部,銅板和石墨磚襯砌成銀色的壁。在運行過程中,一種稀疏的等離子體,被加熱到1億攝氏度,比太陽的核心還熱,被注入到真空室中。注入的微波和攪動的磁場會加熱並擠壓等離子體,並使其在腔室內每秒旋轉40,000次。

等離子體是由氘,氫的較重同位素組成的,其目標是使氫達到能聚變形成氦的溫度和壓力。這些反應釋放能量,這些能量被自由飛行的中子帶走。用氚(更重的氫同位素)代替某些氘,可使反應自持。這種核聚變可提供豐富的無碳能源,產生的放射性廢物極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這種前景在過去半個世紀裡點亮了PPPL。然而,在2019年10月的一個飄雨的周一清晨,實驗室異常安靜。

世界上幾種主要的託克馬克核聚變試驗裝

在DOE關閉TFTR之後,PPPL研究人員開發了兩種具有不同優勢的,更小更激進的裝置:NSTX和NCSX。NSTX是更常規的設計。傳統的託卡馬克具有甜甜圈的形狀。但是像NSTX這樣的球形圓環類似於一個帶芯的蘋果。2001年,PPPL開始進行另一項名為「國家緊湊型恆星發生器實驗(NCSX)」的工作。然而,到了2008年,也就是它應該完成的一年之後,它的成本幾乎增加了兩倍,達到1.7億美元。 DOE取消了該項目。然後是NSTX升級後的失敗,其目的是使其磁場強度加倍。調查發現,除了線圈短路以外,NSTX還有許多問題。

目前在PPPL,第一項工作是使NSTX重新運行。PPPL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製造新零件,並計劃在2021年夏季開始運行NSTX。

2018年12月的NASEM的報告敦促美國在2030年代建造一個原型發電廠,作為ITER的繼任者。利用高溫超導體製成的強力電磁線圈等創新技術,緊湊型試驗工廠(CPP)將比ITER(一家耗資25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更小,更便宜。建立CPP的呼籲可能有助於填補PPPL的麻煩。

還有錢的問題。NASEM的報告要求在美國進行的聚變研究每年增加2億美元,國會將DOE的聚變能源科學預算從2019財年的5.64億美元增加到今年的6.71億美元。但是所有這些增加將歸功於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國會是否會繼續增加核聚變預算還有待觀察。

中國環流器2號M是目前除了ITER裝置外最

目前除了國際合作的ITER裝置外,最先進的核聚變試驗裝置就是中國的「環流器2號M」裝置,計劃在2020年投入使用。該裝置的等離子體溫度將要達到2億攝氏度。看來,美國PPPL的裝置在未來幾年還會落後於中國。

(作者:微胖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這個項目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分擔建設,是人類未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原型,也是除國際空間站外最大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一旦成功,就意味著人類徹底打開了核聚變發電的大門。ITER項目的起步,要追溯到1985年,即車諾比事故發生的前一年。
  • 美國研製核聚變火箭 可數月往返火星—新聞—科學網
    現有技術讓太空人往返火星約需500天,但美國科學家正研製一種利用核聚變技術驅動的火箭,可將往返時間縮短至半年左右。他們預測,數十年內核聚變火箭就將幫助人們進行火星等深空探索。 所謂核聚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子核結合反應,從而獲得巨大能量。太陽與恆星發光發熱,就是因為它們的內部發生了核聚變反應。人類還根據核聚變反應製造出氫彈。 據美國太空網10月7日報導,美國空間推進技術公司MSNW最近給美國航天局介紹核聚變火箭研製進展時說,核聚變火箭並非科幻情節,而是完全可實現,有關物理學基礎已在實驗室裡得到證明。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1995年,美國國會突然把核聚變經費削減了1/3,因為美國在化石能源與潛在可再生能源上具有很大優勢,所以核聚變研究不太要緊。其實,美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一直希望企業能出錢,但企業認為即便建成了,也不經濟,所以沒有響應。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核聚變發電,中國進步迅速
    法新社4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清潔、無限能源的追求升溫  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電站。由於產生的熱量和能量,位於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一」。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科學網—美科學家推導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方程
    然而,最近美國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該謎團的途徑。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新提出的解決方式被實驗驗證是正確的話,那麼將幫助人們消除核聚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使核聚變成為清潔且豐富的電力來源。 核聚變遭難題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一項深入分析中,將目標鎖定於核聚變實驗中高溫帶電氣體——等離子體內那些微小的、如同氣泡的、被稱為島嶼的區域。這些島嶼含有能讓等離子體降溫的雜質。科學家認為,正是這些島嶼構成了人們熟悉的「熱密度界限」問題的基礎,它阻礙了核聚變反應堆最高效運行。
  • 原料資源豐富、釋放能量巨大、安全清潔,核聚變是終極能源?
    核聚變應用前景廣闊。首先,核聚變原料十分豐富。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因此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其次,核聚變反應過程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此外,聚變堆的安全性還非常高。
  • 嫦娥登月量子計算核聚變,中國高科技井噴,網友:請美國盡情制裁
    據新加坡媒體近日報導,短短幾天時間內中國高科技領域多次傳來重大消息。12月4日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6日攜帶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後又成功分離,準備擇機返回地球。隨後,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即實驗性核聚變裝置發電。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專家論道:20年內就能實現商業核聚變電站?
    在這一觀點的鼓舞下,多家私營企業應運而生,希望能在聚變能源領域一展抱負。 2019年5月,首屆國際創新聚變途徑國際會議在中國西安舉行。《國家科學評論》藉此機會召集業內一線代表專家及機構代表,就聚變能創新途徑的未來機遇和目前挑戰舉行論壇。以下為討論內容摘錄。
  • 法國開始組裝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熱核反應是「核聚變」反應,由重氫原子聚變為氦原子,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巨大能量。自然界中的恆星能量來源就是核聚變反應,因此ITER項目也被稱為史上最大的「人造太陽」。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中國核聚變發電研究目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在國際上誰會成為第1個成功實現商業聚變發電的國家呢?今天就隨我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始於60年代初,基本與國際社會同步。雖然在早期,中國的聚變工程相對滯後,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受控核聚變領域的建設和研究迅速追上了發達國家。
  • 核聚變伸手可及?
    本報訊 據1月29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最近在美國加州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in Livermore所作的實驗使得研究人員距離慣性聚變點火(這是加溫並壓縮一種燃料的策略,它可使科學家們在未來掌控核聚變的強大能量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正如很多先進技術的發展,比如網際網路一樣,人工核聚變技術同樣始於軍事技術研發,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氫彈。簡單梳理一下熱核聚變研究的時間軸:  1920年,亞瑟·愛丁頓提出氫氦聚變可能是恆星能量的主要來源。  1932年,在盧瑟福的核嬗變實驗基礎上,馬克·奧利芬特完成了氫同位素的實驗室聚變。
  • 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50兆瓦的核聚變能量。但是沒有一個託卡馬克從核聚變中產生的能量超過加熱等離子體的能量。法國的ITER將於2025年完工,它將是第一個展示能量增益的裝置——這要到2035年之後才能實現。即便到了那時,核聚變能量也不會用於發電。
  • 巨行星 「火熱的心」 源於核聚變反應
    科研人員在史丹福大學國家加速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精確地測定了一種高熱、緻密物質的溫度和結構。當鋁元素物質轉變為超熱、高壓縮性混合物時,科研人員得到了高溫、高壓的緻密物體。科研人員在實驗室模擬了巨型氣態行星核心的物質形態,奇異的物質態呈現在他們的眼前,科研人員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坦福大學國家加速實驗室的模擬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國際合作團隊的科研成果導向了一個更大的科學問題,即:核聚變反應如何發生?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
  • 澳大利亞獲核聚變突破!科學家:領先美國的氘氚聚變
    在科學上,核聚變的運用十分的廣泛,受到世界各國的追捧。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對外宣布,極端的雷射爆發使我們更接近核聚變的無限力量,無限力量什麼概念,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的研究成功,將獲得科學核聚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