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前,每到周日下午,總有一群人往人民公園趕。他們自發地聚在荷花池畔,有學生,有上班族,也有退休老人,大家用英語你問我答。如果有老外經過,就會遭遇大家的「靈魂拷問」。這裡,是已經走過快半個世紀的人民公園英語角。
1984年12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發過這樣一張照片:人民公園西北角七號門內的左側場地上,總是自發聚集著一大群英語愛好者。學英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一種潮流。
上海
SHANGHAI
世界
WORLD
全中國第一個
從大光明電影院對面的大門進入人民公園,最鬧猛的地方是,爺叔阿姨們各自佔領一塊領地,支起小白板,忙碌著為子女尋找對象。這裡,是相親角。
如今,人們說起人民公園,是因為這裡有個出了名的相親角,而不是英語角。不過,要是和英語角比起來,相親角還是too young(太年輕),英語角才是人民公園的「資格」更老的「前輩」。
亭子間曾經是英語角的據點
如今被老年相親角佔據
人民公園英語角誕生於1978年,是全中國頭一份兒。時至今日,你大概不會再找到一個地方,看到這麼多阿姨爺叔齊開洋文。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來聽爺叔開開洋腔。
若往早了說,鴉片戰爭後,中英籤訂條約五口通商,雖然福建一省即有福州、廈門兩港開放,但真正成就的卻是上海的傳奇。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沿江往內地通商便利,自然引起洋人極大興趣。大概自此,阿拉上海與「洋氣」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所以,「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上海出現了全國第一個英語角並不奇怪。而這個英語角首先誕生於人民公園,同樣不是偶然。它對面是當時的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很多熱切期盼鍛鍊口語的青年,就在這座涉外酒店的門口「搭訕」老外。而老外們初來乍到一個長期封閉的國家,也希望多了解當地風土人情。
於是,一拍即合,成了城市復興的一道風景。
風靡一時的英語角
英語角最火爆時,甚至有外省市的年輕人專程趕來,在人民公園荷花池旁,用英語一聊就是一下午。希望通過學習英語改變命運,很多當年在這裡講英文練口語的人,後來有的也出國了。
不只是渴求學習英語的中國人,一些外國人也把人民公園英語角當成上海的一處旅遊景點,外國人也很樂意來這裡交流幾句。
那時侯英語底子薄,並不妨礙大家熱情交流。以一句「Hello」開始,緊接著用自己熟悉的語句相互交流,若有人能說出更高級的句子,就會引得大家刮目相看。
為了能在英語角出風頭,常有人會「有備而來」。在英語角,誰的英語說得好,誰的詞彙量大,誰就可以站在「舞臺」中心。筆者小時候也是被姆媽拎去過英語角的,那時侯各個地方都開設了英語角。我去的是虹口公園的英語角,但也說不出什麼原因,一群中國人站在一起開英文,多少總有點說不出口。為了能在英語角「說上話」,當年還從3L讀到了new concept,這樣的記憶,80、90後應該都有吧。
在英語角日益火爆的同時,隨時而來的,是各類英語補習班也如火如荼,各類英語教材成了書店的熱門,英語教師更是稀缺資源。
不變的是一顆學習的心
到了本世紀,各類線下補習班成人班,還有一些考口譯筆譯證書之類的,讓學習英語途徑更加的多元化。
而如今,線上學習更是在主流學習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現在已經很難再發現英語角了,而海納百川的魔都,也遍地都是可以開口講英文的地方了,就是學生族去快餐店咖啡店做兼職工,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了。
這些,或許正是英語角逐漸消失的原因。時光流轉,學英語早已有了更多的方式,但那份面向未來,開明睿智的心態,早已走出英語角,與這座城市一起,邁向新的高度。
來源丨上觀新聞,新民晚報,上海觀察,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