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英語角,記錄了上海爺叔的青春歲月

2021-01-07 騰訊網

這個中國最早誕生的英語角,曾經也是上海爺叔們青春歲月裡的一部分。

「年輕人講『格幫上海爺叔CN都老棺材了,英語講了噶好啊』。伊不曉得阿拉老早年紀輕辰光,都在此地混的。」

今年60多歲的老侯膚色偏黑,聲音洪亮。

他謙虛地說自己英語「不來事」(不行)。「但是我吶,善於跟外國人吹牛逼,隨便talking(聊天)。」

老侯認為,和外國人搭訕的訣竅,就是什麼都要懂一點。

「像阿拉從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一直到工業革命,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格點都要曉得呃呀。」

「我先跟伊拉申明清爽:我跟倷講的英文是沒語法的,儂是不是聽得懂。聽得懂麼就開始跟伊拉講唻。」

「格能(這樣)更加助長了我的大膽,開始瞎講。用英文自家(自己)組織單詞。?>

■1997年1月4日刊登在《解放日報》上的圖片新聞

但也有洋涇浜英語使用失敗的時候。比如有一次老侯試圖和人聊《茶花女》。

「格是專有名詞啊。tea girl人家根本聽不懂啊。後頭回去翻詞典,翻好再問人家證明一下。後頭一句是法語,the lady Camelias。」

我們對話期間,老侯看到英語角經過兩個年輕老外。他以一聲高亢的「hello」叫住了對方。

「來,talking,talking。」

「This is Chinese learn English corner,forty years.(這裡是英語角,四十年了。)」

在詢問了對方的國籍之後,老侯寒暄道「Ireland(愛爾蘭)),哦~Ireland's capital is Dublin(愛爾蘭的首都是都柏林), OK~」

這時周圍圍上了六七個人,也來和兩名老外進行英語交流。

■英語角只要有老外出現,身邊總會圍著幾圈人。

老侯年輕時候學英語的動力,是為生計。他稱自己曾是「打樁模子」(黃牛)。

「八幾年辰光,阿拉要賺鈔票。跟外國人change money,調鈔票。」

「洋涇浜英文上去麼,人家就換給阿拉了。就格能學出來的。」

不過,老侯私下裡也是用功過的。他的英語雖然沒有語法,但是發音較為標準。

除了80年代來英語角「混過」。他是從英標開始,一個個學的。

「48個英標全部背出來。開音節、閉音節,清輔音、爆破音,都要學會。學會以後麼,就馬上回去看詞典。」

如今的老侯重回英語角,是因為「退休了沒事體做,來拾一拾(英語)。」

老侯還有一個願望,「阿拉要拿格只英語角復興」。

原因有些懷舊。「復興以後人多了,阿拉老早認得的打樁模子都回來唻。」

老孫是英語角裡年紀最大的,今年86歲。幾次相遇,他總是戴著一頂黃色鴨舌帽,架著一副散光老花一體鏡。

從90年代退休之後,老孫幾乎每周日都來英語角。

「來了之後,至少聽聽,好像過去的東西,沒有忘記這麼快。」

退休前,老孫是廠裡的總工程師,從事科研工作。

他第一次來到英語角,是上世紀70年代。不過那時工作忙碌,只是偶爾經過參與其中。

老孫在40年代就學過英語,在石門二路上的私立崇淑小學。當時的教材是《開明英文讀本》。

「那裡頭有match girl——賣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四十大盜,這些英語童話故事。」

「那個時候不學語法的。就講講。」

上世紀50年代在大學裡,老孫學的是俄語。等到1958年進入製藥廠工作,實驗室裡的資料都是英文。他又開始自學英語。

「化學當中很重要的handbook(手冊),過去是從美國、英國進口的。」

但他只會看,不會說,是「啞巴英語」。

「專業英語不念的,就知道它什麼意思。」

■夜幕降臨,英語角的人群還未散去。

一直等到退休之後,老孫終於有時間參與英語角了。第二次遇見老孫,他站了兩個多小時聽當天的topic,從中印邊界,講到宇宙問題。

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 The English say, practice make perfect(英語講,熟能生巧)。」 他用英語說道。

60多歲的老陳,和老孫來英語角的目的一樣,希望找到一個英語環境,鞏固英語。

「我們退休以後,就失掉這個講英文的環境了。」

之前在外企工作的他,兩年前退休之後,才開始來英語角。

除此以外,他還會在小區裡聽英語廣播。邊上鍛鍊的爺叔看不懂,「噶大年紀還在學外文啊」。

在老陳眼裡,練英語和鍛鍊身體沒有高下之分。

「學外文格事體,不是我比倷檔次高。沒格意思,我跟倷一樣的。就像有的人喜歡麻將,沒有區別。」

而在英語角,老陳進入了同一個興趣圈。「人家就不會覺著你不一樣。」

和老孫不同的是,老陳是專門來找外國人聊天的。

在我和老陳搭話前,他和一對年輕老外交流了一陣。他看到這對老外在拍荷花池對面的芭芭露莎餐廳,就從建築風格開始了搭訕。

老陳認為和外國人交流「要膽子大」,不要害怕開口。

「換位思考,儂看到外國人會講中文,肯定很開心的對伐?儂不會去想這個人中文說得不對,怎麼動詞沒有啊,賓語不放啊。」

「格物事(東西)沒講究的呀,講得不對,儂也老開心的對伐。」

那老外是怎麼看待被搭訕的呢?

我追隨上去詢問了剛才老陳搭訕的外國人之一,來自澳大利亞的Bohdan。

■Bohdan(左三)邀請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Bohdan在上海住了三年,在一家中國公司工作。雖然住在人民公園附近,但這還是第一次知道這個英語角。

他認為英語角是一個great idea(很棒的主意)。而存在40年之久,非常amazing(令人驚嘆)。

他並沒有因為被陌生人say hello而感到被冒犯。因為在澳大利亞,人們也習慣於和陌生人say hi。

在和Bohdan交流期間,圍上了四五個人。大家一起交流了上海的食物、即將到來的秋天,還有人民公園的環境。

十幾分鐘後,Bohdan準備起身去吃飯了。臨走前,他詢問我們是否可以一起合張照。於是,大家在荷花池前站成了一排。

★本文如實記錄受訪者的英語表達,不排除一些語法錯誤。

- END -

寫稿子:姜天涯/ 拍照片:姜天涯/

拍視頻: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人民公園英語角……他們還在
    只不過經過歲月洗禮,場面神奇。你大概不會再找到一個地方,看到這麼多爺叔齊開洋文。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來聽爺叔開開「洋腔」。人民公園英語角,一講42年一從大光明電影院對面的大門進入人民公園,爺叔阿姨們各自佔領一塊領地,支起小白板,忙碌著為子女尋找對象。
  • 上海爺叔真的觸氣嗎?王阿姨說,嫁人就要嫁上海男人
    原標題:周日品「區」| 上海爺叔真的觸氣嗎?王阿姨說,嫁人就要嫁上海男人(附視頻)  兩周前,區情君寫了一篇上海阿姨的故事,王阿姨的老伴——王伯伯看後非常不服氣,「上海只有阿姨好嗎,沒有爺叔,哪來阿姨?」  想想也有道理。儘管外界一直流傳著對上海爺叔們的調侃,說是對上海男人最大的表揚,就是說你「不像上海男人」。
  • 那些年我們在英語角講英文
    > 從大光明電影院對面的大門進入人民公園,最鬧猛的地方是,爺叔阿姨們各自佔領一塊領地,支起小白板,忙碌著為子女尋找對象。 亭子間曾經是英語角的據點 如今被老年相親角佔據 人民公園英語角誕生於1978年,是全中國頭一份兒。
  • 上海爺叔完成的這幅畫讓人驚豔!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還記得上海世博會,3D版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轟動一時。而今天小儂要介紹的這位上海爺叔厲害啦!爺叔名叫餘中樑,家住嘉定真新街道,今年他已經69歲了。爺叔介紹說,這幅作品是在帆布上製作的。要先在帆布上按照原圖畫上底稿,然後用2.5至3毫米大小、不同顏色的毛線粒粘貼在上面,最後才拼出了這幅作品。
  • 爺叔阿姨的Costco經濟學
    上海從來不缺排隊搶購的隊伍,因為這座城市有最會計算、最為精明的爺叔阿姨。他們從資源匱乏的年代而來,在一次次的實戰中練就了一身迅速比價的本領。Costco的商品分量很大,但爺叔阿姨的大腦高度運轉,能迅速算出單價,再調取之前積累的信息做比較,一兩分鐘內就能判斷合算或不合算,從而做出買或不買的決策。
  • 上海爺叔這樣說
    上海爺叔這樣說 陳林興之前修復照片底片,用鉛筆細細打磨人像缺陷。數碼化讓底片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後,陳林興利用PS技術並結合傳統工藝,進行老照片修復,重新喚起老上海人的昔日記憶。
  • 北京最早的英語角誕生在王府井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青年急盼跨越國門與世界交流,於是,「英語角」應運而生,並在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北京的英語角誕生於王府井,隨後迅速「蔓延」到校園、文化館等場所。2002年10月,北京中學生開展活躍的英語角教學活動。
  • 農展館上演跨年保留節目,上海阿姨爺叔們帶著手拉車赴約,供需雙方...
    原標題:農展館上演跨年保留節目,上海阿姨爺叔們帶著手拉車赴約,供需雙方人手均告急上午8時15分,距農展館開門還有45分鐘,館外已聚集了一大群上海阿姨爺叔等待開門。  上海農展館作為上海服務全國三農的公益性平臺,全年檔期滿滿當當,承接了江蘇、江西、安徽、雲南、廣西、黑龍江、新疆、哈爾濱、安慶、本溪、果洛等省市、地區來滬舉行農產品展覽或推介活動,其中地產果品(盛夏)展、金秋農副產品大聯展和新春農副產品大聯展尤為家喻戶曉。此外,許多上海阿姨爺叔們知道,上海農展館每年還有一個「跨年保留節目」——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 聽上海爺叔講正宗上海閒話!這些快要被「遺忘的詞」,你都會讀嗎?
    儂會得講標準上海閒話伐?老上海人嘴裡的上海話,聽著復古,邪氣有米道額!來來來~今朝上海爺叔教儂講正宗上海閒話!上海有種出門叫動身 明朝要動身,但是我到現在箱子還沒整理好。出門旅行,上海人就叫動身。老上海人嘴裡的「去外碼頭」就是去外地的意思。
  • 這位有情有趣的上海爺叔,讓音樂小白秒懂交響樂
    指揮家、導演劉鍵出生在上海,197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前往美國學習。他留美生活多年,在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地區擔任音樂活動指揮工作十餘年,是第一位在美國同時指揮古典音樂和音樂劇以及爵士樂的華人指揮家。去年夏天,一位上海爺叔路見不平,攔停撞人女子的事跡引發網友一致點讚。而這位上海爺叔,正是劉鍵。在不久前的演講中,他向觀眾詳細介紹了交響樂從樂器到合奏、從智慧到管理的乾貨。無論對音樂小白,還是對領導者來說,都是極大的福利。
  • 上海爺叔告訴儂:老底子上海人為啥不過小年?小年夜到底吃點啥?
    上海爺叔!過年,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正式叫法是「春節」,也就是農曆的新年。中國老百姓有一句俗語,叫「過年過到正月半」。意思就是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今天我想著重講講過年前的一個流行於我國部分地區的節日——小年。很有意思,這幾年,每到小年前後,不少人會在網上熱烈討論。因為,老底子在我們上海,是沒有過小年這個概念的。老底子上海人只過「小年夜」。 小年,啥意思?
  • 35年免費修理三百座老式台鐘 上海爺叔的民族品牌情懷
    原標題: 35年免費修理三百座老式台鐘 上海爺叔的民族品牌情懷在浦東周浦鎮,有一個街知巷聞的上海爺叔魯老伯,35年來他都堅持為周邊的老年居民們免費修理老式台鐘,已經修好了300多臺。三五牌、昌明牌,這些幾十年的老古董鍾在他手裡重新恢復生機。
  • 上海的阿姨爺叔又搶購了,小推車塞得滿滿!這是提早置年貨?
    2020第十四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於10月10日—10月13日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展出面積達8000㎡,匯聚200多家各行業的知名老字號品牌,展品範圍涉及食品餐飲、輕工百貨、服裝鞋帽、珠寶首飾、家居用品、醫藥保健、品牌服務多個品類。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吃喝穿用,這裡都齊了!
  • 上海楊浦宜家餐廳竟賣過期食品,網友:說明阿姨爺叔已經不愛去了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滬上這家宜家餐廳竟賣過期食品,網友:說明阿姨爺叔已經不愛去了說起宜家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除了購買家居產品12月3日,一名消費者在宜家上海楊浦商場喝咖啡時,無意中發現,工作人員正在替換的咖啡原液竟然是過期的!再一看,剛剛換下來的咖啡原液居然也是過期的!
  • 「相親角」打敗「英語角」-虎嗅網
    一、中國誕生的第一個英語角上海人民公園地處上海市最繁華中心,緊鄰南京東路、市人民政府,邊上還有歷史悠久的上海國際飯店。園址在清朝時期曾是一片跑馬場,後來解放後一分為二,一半劃作了人民廣場,另外一半就是現在的人民公園。
  • 上海人最快2小時10分就能到!阿姨爺叔已...
    時髦阿姨爺叔早已前去打卡咯~ 最近,鹽通高鐵(鹽城至南通) 正式開通運營。 時髦的阿姨爺叔早已搶到了 鹽通高鐵的上海首發團 最低399元
  • 荒木由美子昨晚唱響青春記憶:小鹿純子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
    昨晚,「小鹿純子」荒木由美子亮相中國大戲院,首次以歌手的身份與上海觀眾見面。舞臺上的荒木由美子一襲金色抹胸禮服裙,頭髮高高盤起,儘管不再是當年那個身著運動服、梳著純子辮的「排球女將」,但當她微微笑著走上舞臺,全場觀眾熟悉的青春記憶都回來了。
  • 上海人民公園又火了!這次是因為英語角!七旬老爺叔狂飆流利英語!
    上海人民公園真是一個神奇的所在這裡有個相親角這個英語角1978年就有了,可謂歷史悠久曾是滬上英語愛好者皆知的練口語的地方後來由於被「相親角」擠佔英語角換到了荷花池旁(由人民公園7號門進去最近)每周日下午1-6點這裡都擠滿了自發來學英語的人
  • 上海爺叔有話要說!
    「奉賢總店」似乎沒有受到影響依舊在營業中對於這種用店名譁眾取寵的行為阿拉新民晚報的首席記者上海爺叔王蔚老師有話要說!當初,南京路步行街新開了一家奶茶店,「尋喜」兩個字立刻引起了正宗上海人的強烈反感。說得嚴重點,這是對上海本土文化、本地方言的無知甚至嘲笑。從尋喜奶茶在上海的死路一條,我想到了上海的路名。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上海路名的命名,是有大致的規律的。
  • 上海爺叔中了3193萬大獎 兌獎後立即花50萬做這事
    據了解,魯先生是一位上海爺叔,現已退休,買彩票有十多年了。這次中獎的號碼可是一直「追隨」著他的,自魯先生購彩到現在,這注號碼從未變過。一般情況下每期「雙色球」他買10元,有時手頭寬裕一些他會倍投投注,沒曾想這次碰巧買了倍投,竟能幸運中得5注一等獎,運氣好到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