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最早誕生的英語角,曾經也是上海爺叔們青春歲月裡的一部分。
「年輕人講『格幫上海爺叔CN都老棺材了,英語講了噶好啊』。伊不曉得阿拉老早年紀輕辰光,都在此地混的。」
今年60多歲的老侯膚色偏黑,聲音洪亮。
他謙虛地說自己英語「不來事」(不行)。「但是我吶,善於跟外國人吹牛逼,隨便talking(聊天)。」
老侯認為,和外國人搭訕的訣竅,就是什麼都要懂一點。
「像阿拉從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一直到工業革命,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格點都要曉得呃呀。」
「我先跟伊拉申明清爽:我跟倷講的英文是沒語法的,儂是不是聽得懂。聽得懂麼就開始跟伊拉講唻。」
「格能(這樣)更加助長了我的大膽,開始瞎講。用英文自家(自己)組織單詞。?>
■1997年1月4日刊登在《解放日報》上的圖片新聞
但也有洋涇浜英語使用失敗的時候。比如有一次老侯試圖和人聊《茶花女》。
「格是專有名詞啊。tea girl人家根本聽不懂啊。後頭回去翻詞典,翻好再問人家證明一下。後頭一句是法語,the lady Camelias。」
我們對話期間,老侯看到英語角經過兩個年輕老外。他以一聲高亢的「hello」叫住了對方。
「來,talking,talking。」
「This is Chinese learn English corner,forty years.(這裡是英語角,四十年了。)」
在詢問了對方的國籍之後,老侯寒暄道「Ireland(愛爾蘭)),哦~Ireland's capital is Dublin(愛爾蘭的首都是都柏林), OK~」
這時周圍圍上了六七個人,也來和兩名老外進行英語交流。
■英語角只要有老外出現,身邊總會圍著幾圈人。
老侯年輕時候學英語的動力,是為生計。他稱自己曾是「打樁模子」(黃牛)。
「八幾年辰光,阿拉要賺鈔票。跟外國人change money,調鈔票。」
「洋涇浜英文上去麼,人家就換給阿拉了。就格能學出來的。」
不過,老侯私下裡也是用功過的。他的英語雖然沒有語法,但是發音較為標準。
除了80年代來英語角「混過」。他是從英標開始,一個個學的。
「48個英標全部背出來。開音節、閉音節,清輔音、爆破音,都要學會。學會以後麼,就馬上回去看詞典。」
如今的老侯重回英語角,是因為「退休了沒事體做,來拾一拾(英語)。」
老侯還有一個願望,「阿拉要拿格只英語角復興」。
原因有些懷舊。「復興以後人多了,阿拉老早認得的打樁模子都回來唻。」
老孫是英語角裡年紀最大的,今年86歲。幾次相遇,他總是戴著一頂黃色鴨舌帽,架著一副散光老花一體鏡。
從90年代退休之後,老孫幾乎每周日都來英語角。
「來了之後,至少聽聽,好像過去的東西,沒有忘記這麼快。」
退休前,老孫是廠裡的總工程師,從事科研工作。
他第一次來到英語角,是上世紀70年代。不過那時工作忙碌,只是偶爾經過參與其中。
老孫在40年代就學過英語,在石門二路上的私立崇淑小學。當時的教材是《開明英文讀本》。
「那裡頭有match girl——賣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四十大盜,這些英語童話故事。」
「那個時候不學語法的。就講講。」
上世紀50年代在大學裡,老孫學的是俄語。等到1958年進入製藥廠工作,實驗室裡的資料都是英文。他又開始自學英語。
「化學當中很重要的handbook(手冊),過去是從美國、英國進口的。」
但他只會看,不會說,是「啞巴英語」。
「專業英語不念的,就知道它什麼意思。」
■夜幕降臨,英語角的人群還未散去。
一直等到退休之後,老孫終於有時間參與英語角了。第二次遇見老孫,他站了兩個多小時聽當天的topic,從中印邊界,講到宇宙問題。
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 The English say, practice make perfect(英語講,熟能生巧)。」 他用英語說道。
60多歲的老陳,和老孫來英語角的目的一樣,希望找到一個英語環境,鞏固英語。
「我們退休以後,就失掉這個講英文的環境了。」
之前在外企工作的他,兩年前退休之後,才開始來英語角。
除此以外,他還會在小區裡聽英語廣播。邊上鍛鍊的爺叔看不懂,「噶大年紀還在學外文啊」。
但在老陳眼裡,練英語和鍛鍊身體沒有高下之分。
「學外文格事體,不是我比倷檔次高。沒格意思,我跟倷一樣的。就像有的人喜歡麻將,沒有區別。」
而在英語角,老陳進入了同一個興趣圈。「人家就不會覺著你不一樣。」
和老孫不同的是,老陳是專門來找外國人聊天的。
在我和老陳搭話前,他和一對年輕老外交流了一陣。他看到這對老外在拍荷花池對面的芭芭露莎餐廳,就從建築風格開始了搭訕。
老陳認為和外國人交流「要膽子大」,不要害怕開口。
「換位思考,儂看到外國人會講中文,肯定很開心的對伐?儂不會去想這個人中文說得不對,怎麼動詞沒有啊,賓語不放啊。」
「格物事(東西)沒講究的呀,講得不對,儂也老開心的對伐。」
那老外是怎麼看待被搭訕的呢?
我追隨上去詢問了剛才老陳搭訕的外國人之一,來自澳大利亞的Bohdan。
■Bohdan(左三)邀請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Bohdan在上海住了三年,在一家中國公司工作。雖然住在人民公園附近,但這還是第一次知道這個英語角。
他認為英語角是一個great idea(很棒的主意)。而存在40年之久,非常amazing(令人驚嘆)。
他並沒有因為被陌生人say hello而感到被冒犯。因為在澳大利亞,人們也習慣於和陌生人say hi。
在和Bohdan交流期間,圍上了四五個人。大家一起交流了上海的食物、即將到來的秋天,還有人民公園的環境。
十幾分鐘後,Bohdan準備起身去吃飯了。臨走前,他詢問我們是否可以一起合張照。於是,大家在荷花池前站成了一排。
★本文如實記錄受訪者的英語表達,不排除一些語法錯誤。
- END -
寫稿子:姜天涯/ 拍照片:姜天涯/
拍視頻: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