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莫高窟藏經洞中,有一卷《般若心經》,經書的後面記敘了一個故事。
大約是公元1036年間,北宋的一個舉人叫趙興德,外出遊玩行至敦煌的時候,不巧遇到戰亂,大雲寺的和尚們為了避免經書被毀,於是提前準備將經書遷移到莫高窟。
這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位趙舉人也赤誠發願,手抄了一部《心經》放置與莫高窟中,而這位流落異鄉的趙舉人也只發了兩個願。
一願:國家安泰,百姓康寧。
二願:甘州小娘子受此善業,不溺幽冥,不受苦楚,獲福無量,喜樂安康。
這位甘州小娘子是趙舉人的什麼人?無人得知,或許是在家等他歸來的妻子,也可能是他青梅竹馬的戀人,還有可能是相愛卻無法在一起的愛人。
無論是什麼人,可以肯定的是,這位甘州小娘子是趙舉人的心中非常重要的人。
戰亂就在身邊,前途未卜,生命堪憂,在小愛之上先取大愛,希望國泰民安,百姓能免受流離死傷之苦。宏偉的願望之後,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事情了。
藏於內心深沉的感情,或許波濤洶湧,或沉澱已久,但釋放出來,卻如涓涓溪水,平靜溫和,因為沒有表白之言,也沒有傾訴之語,讓人察覺不到其中的深情。但能跟國愛放到一起的感情,又怎會普通平凡呢!
金庸所寫的小說《神鵰俠侶》中,王重陽在外領兵打仗,戰事吃緊,但是仍會抽出時間給林朝英寫信,信中沒一句涉及兒女私情,寫的只是兵鼓金革的戰事。
當時楊過看的時候,還覺得王重陽固然男子氣概以國事為重,但對林朝英未免有些寡情。
小龍女卻理解王重陽,在這每封信中,軍情艱難緊急,王重陽在如此困厄之中,仍不忘給林朝英寫信,若不是每日念念不忘,又怎麼會如此殷勤。
大多數人總是感動於轟轟烈烈的愛情,還有生死相隨的堅貞,但是成熟長久的感情,是不耽於愛,除了感情之外還有別的事情,只是將內心深沉的感情化為一種本能,跟隨著自己的一生,在細微處閃現發光。
02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病重之時,家中請道士來接引,須對道士懺悔自己一生的得失。當道士問他有哪些懺悔之事時,王獻之默然良久,最後終於道:「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不覺得一生做過什麼值得後悔的事,除了與郗家女子離婚。
郗家女子是王獻之的原配夫人郗道茂,是王獻之舅舅家的表姐,東晉重臣兼書法家郗鑑的孫女,當時郗家也是東晉舉足輕重的名門望族,兩人青梅竹馬,又門當戶對,年紀一到便結婚了。
兩人少年夫妻,情深意重,又志趣相投,花前月下不知道許下了多少白頭到老的誓言,可惜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清峻飄逸,高邁不羇,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
因為才貌雙絕,被眾多女子所追捧,其中就有新安公主司馬道福。
司馬道福最初嫁給了桓溫次子桓濟,因為桓濟犯了罪被流放,司馬道福離開了他,重新回到宮中。
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就算是二婚也能想嫁給誰就嫁給誰。於是司馬道福看上了王獻之,但是王獻之已經娶妻,公主不可能做妾室,只能以皇家權威逼迫王獻之休妻。
王獻之與郗道茂感情深厚,自然不願意休妻,雖然王家是高門名族,但也不足於與皇家抗衡,而且郗道茂的父親已經過世,郗氏家道中落,也無法為郗道茂撐腰。
面對強大的皇權壓力,家族無法替自己支撐,但他仍然以個人渺小的力量抗衡,他故意用艾草燒傷自己的雙腳,至後半生常患足疾,然後對公主說:「跛腳,不堪匹配公主。」
做了這麼大犧牲仍無濟於事,新安公主嫁定了他!
休妻之後,王獻之與新安公主過得並不幸福,很多年之後才有了一個女兒王神愛,也就是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皇后。
東晉時期,大多人都喜服丹藥,王獻之也不例外,加上本就有足疾,在四十三歲那年就逝世離開。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那個曾笑言自己的書法勝過父親,不屑嗤道「世人哪得知」傲然明朗的少年,灑脫不羈如星辰般耀眼的少年,暮年將至,回顧一生,糊裡糊塗忘記了很多事情,可是只有相思是刻在骨子裡的信念,至死都伴隨著自己,永遠無法忘懷。
03
漢武帝年間,巫蠱之術盛行,一場盛大的「巫蠱之禍」牽連四十多萬人。一時人心惶惶,各各自危。
有人借著這場混亂,造謠陷害,致使朝中多名重臣株連被殺。亂勢沖天,直逼皇宮,迫使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雙雙自殺,家族也被滅,一時長安大亂,血流成河。僅有太子剛出生幾個月的孫子劉病已倖免於難,一直收養在牢獄之中。
兩年之後,漢武帝幡然醒悟,重查當年巫蠱之案,還太子清白,並釋放劉病已,恢復其宗譜,又將其養於掖庭。
漢武帝駕崩後,其子劉弗凌繼位,也沒有對前太子的孫子劉病已趕盡殺絕,劉病已才得以安全長大。
劉病已雖養於掖庭,卻常常出行宮外。他性格爽朗,高材好學,喜歡遊俠,廣交好友,並在此期間認識了一位平民女子許平君。
因為都到了成家了年紀,由長輩做主,成親結婚,如普通的夫妻一樣,兩人並沒有驚天動地的浪漫,只是搭夥過日子罷了,相互扶持,相互依靠。
成婚第二年便生下了兒子劉奭,若是這樣平凡的過一生,對於兩人來說也是一種幸福,但劉病已作為皇家子孫,註定無法普通。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凌無嗣駕崩,以霍光為首的一批大臣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沒想到劉賀荒淫無道,僅27天就被廢了。之後霍光又將劉病已迎回皇宮,立為皇帝,是漢宣帝劉詢。
劉詢初登基為帝,根基不穩,朝中大權全部在霍光的手中,幾乎朝中所有人都以霍光馬首是瞻,劉詢自己也覺得與霍光同車「如芒刺在背」心裡害怕的很。
登基之後就是立後,當時宮中除了原配許平君之外,還有一位是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朝中多人上書請立霍成君為後,劉詢都沉默不語。
第二天上朝突然頒發了一道很奇怪的詔書,詔書中說:「我在貧微之時,曾有一把舊劍,現在找不到了,眾卿家能否幫忙尋找。」——「上乃召求微時故劍」
大臣們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一把舊劍都念念不忘,更不用說相濡以沫的妻子了,於是又上書請奏立許平君為後。
劉詢也知道霍光權傾朝野,一不小心也會像劉賀那樣被廢,但是許平君在他貧困之時,一直陪伴左右,幫助他照顧他,用自己柔情讓他這個落魄的皇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愛。
劉詢知恩感恩,用這一道含蓄的詔書,表達出自己強烈的堅持,給了自己髮妻應有的名分。貧賤不相離,富貴仍相守。
許平君尊為皇后之後,霍光的妻子霍顯非常氣憤,她以為以他丈夫的權力,他們的女兒霍成君當皇后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沒想到還是沒有實現,於是她開始計劃別的陰謀,在許平君懷孕生產之時,買通女醫給許平君下毒,許平君不久毒發逝世。
漢宣帝劉詢悲痛異常,要徹查此事,但這件事情最後還是被霍光壓了下去。
劉詢知道之後什麼也沒說,重新振作,處理朝政,立霍成君為皇后,並且給霍家的人封官賞爵,對霍家優待至極。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劉詢通過多年暗中運作,慢慢的將政權轉到自己手上,逼迫霍家造反,然後一舉殲滅霍家,緊跟著就是給霍成君下廢后詔書。
多年隱忍謀劃,是為國家,也是為給自己心愛的人報仇。對於國家他也始終承擔起作為君主的責任,沒有沉溺於失去愛人的悲痛之中,他勤儉治國,整頓吏治雷厲風行,迎來了大漢歷史上著名的「中興時代」。
史書上不會詳細記錄一個男人的悲痛,許皇后逝世之後,漢宣帝將她葬於杜陵南園,那也是他為自己所建的陵墓,「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這是一個男人對妻子的承諾和責任。
「故劍情深」「南園遺愛」一個帝王的深情,沒有轟轟烈烈的浮華表象,也沒有能夠流傳下來的特殊恩賜和恩寵,甚至兩人之間的互動歷史上也沒有記載。僅僅一道沒有任何表白言語的詔書,讓我們見證了一位貧女跟一位帝王之間平和溫情又深刻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