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是真的嗎》)雖然「開車門」只是個小動作,但由於下車人的疏忽卻有致人死亡的風險。為了避免這種事件的發生,有一種下車的方法在網絡上流傳。傳聞稱:用距離車門較遠的手開門就可以避免事故,坐左邊用右手開門,坐右邊用左手開門。因為這種方法能夠引起身體旋轉,擴大視野,使人們提前看到後方的來車情況,避免事故發生。
那麼這種開門法真的能夠有效觀察後方來車嗎?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記者決定用實驗來驗證真假。
記者邀請了三位熱心網友作為體驗員。為了安全,記者僅使用一輛無人騎行的自行車進行實驗。記者將自行車放置於人們較不易觀察到的機動車的側後方。
那麼在這個有著潛在危險,卻又不易於被乘客發現的角度,三位實驗員能順利發現危險嗎?
首先,陳女士用慣用手開門下車,並分別用主觀與客觀鏡頭記錄下她觀察到的車外狀況。看看她是否能發現後方的危險。
記者發現陳女士很流暢地打開了車門,而此時她才發現後方的自行車。通過主觀鏡頭可以發現,在開門之前陳女士並沒有看見後方停放的車輛,直接打開了車門,而在車門被打開後才發現問題。隨後記者又進行了第二項實驗,看看網傳的開門方法是否有所不同。
記者發現相較於前一種實驗,陳女士在本次實驗中身體的轉動幅度更大,頭部有自然向後觀察的動作,那麼這次她的觀察結果會是如何呢?
在主觀鏡頭中,記者發現不同於上一次,這次陳女士在開門之前便發現了後方車輛。看來這一方法的確擴大了陳女士的視野範圍,那麼對於其他兩位實驗員這一方法也有效嗎?
從主觀畫面中可以注意到,用較遠距離的手開門時,他們均提前注意到了後方車輛。那麼通過實驗,他們對這一開門方式的感受是如何呢?
榮大成:「我用右手開車門的話,我的身體會隨之向左邊傾轉,這時候我的視野會向左邊看,然後再推開車門,我準備要下車的時候,我的腦袋會自然而然地向後轉,就很容易觀察到後面來車的情況。」
樊尚輝:「我平常下車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意識,就是要往後面看一下,看後面有沒有來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用左手開門,像左手開門的話,朝後看這樣感覺身體不是特別協調,然後有一個比較彆扭的感覺,如果我們用遠離車門的那隻手開門,順勢身體有一個旋轉,就可以向後看,然後看到更大的範圍。」
陳玉婷:「如果用靠近車門的這隻手去開門的話,如果沒有這種往後觀察一下的這種意識,因為門容易受力,就很容易把這個門推開了,如果用距離車門比較遠的手開門的話,可能對這個車門的控制力會強一些。」
在三次用距離較遠的手開車門的實驗中,實驗員均順利看到了後方的車輛,那麼在避免下車引起的意外事故中,這一開門法的科學性究竟在哪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丁立民:「一個是當你用遠離車門的手開車門的時候,身體會自然旋轉一個角度,那麼恰恰是這個角度就擴大了人們觀察的視野,這樣有助於及時觀察到後方來車。再有用遠離車門的手開車門的時候,對車門的操控性會比較強,也就是車門要開一個小縫,或開開的時候,你可以隨時把車門關上。還有就是當你用遠離車門的手開車門的時候,實際上就給自己一個提醒,一定要看後邊。」
除此之外,專家告訴我們還有一些方法也可以避免下車事故的發生。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丁立民:「一個是駕駛員依法停車,提醒乘車人注意觀察後方來車。那麼作為乘客來說,下車的時候,也要注意後方來車,那麼最好是從右側下車。再有作為騎自行車的人,也要注意觀察前邊車輛的動向,如果發現前面有車的話,速度放慢一點,離得稍微遠一點。」
最後專家告訴我們,其實不論用哪側的手開車門,提高下車時的安全意識,培養提前觀察後方來車狀況的習慣才是重中之重。
(本文編輯:魏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