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不更變,最多只差一兩天。
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老崔打小就會背,相信一般上了點年紀的農村人都也都會背。但每個節氣的特徵、寓意及講究大家就未必知道的那麼清楚了。眼下,就是雨水節氣了,咱就重點說說雨水節。
雨水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當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兩三天、陽曆二月十八、十九、二十號之間的某一天,今年恰逢元宵節和雨水節氣為同一天,即二月十九號。
雨水節氣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氣溫開始回升,雨水逐漸增多。雪花紛飛,冷風刺骨的天氣漸漸消失,春風拂面,陽光溫暖的日子款款而至。因此,雨水節氣的到來,就預示著,當下正是萬物復甦和生長的大好時節,花草如此,蟲鳥如此,我們人類也如此,而且講究更多,寓意更深。
老崔的家鄉就有這雨水前後認乾親、拜乾親的習俗。
所謂認乾親,就是父母給幼小的兒女認乾爹乾娘,這乾爹乾娘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古樹大石;拜乾親,就是結合春節期間親戚間走動拜年,這乾兒子乾女兒和乾爹乾娘之間也要走動走動拜個年,或者到拜下乾親的古樹大石前上供焚香,跪拜新年。
那麼,這認乾親、拜乾親為什麼要選擇在雨水節氣而不是其他節氣前後呢?其中的寓意和講究又都有些什麼呢?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懂得這個。老崔記得小時候常聽父母和鄰居家的老人們講,古時候,由於科技落後,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及天災病禍無法解釋,也無法預防,只能去相信和依靠神靈保佑。這父母給幼小的兒女認乾爹乾娘(無論是人還是古樹大石),就是這個意思,祈求神靈能夠保佑孩子無病無災,生活幸福,健康成長。認古樹大石作乾爹乾娘,是人們認為古樹大石不同於新樹小石本身就是神靈的化身;而認人做乾爹乾娘,則要選擇那些精明能幹,身強體壯,威嚴剛毅,通情達理之人,人們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具備的這些優點也是拜神靈所賜。
而不管是認乾親還是拜乾親,人們之所以選擇在雨水節氣前後,就是認為雨水節氣,氣溫回升,陽光溫暖,雨水豐沛,是萬物生長和復甦的絕好時節——雨露滋潤易於生長!既易於花鳥蟲草健康成長,更易於人們特別是幼小的孩子健康成長。
老崔家鄉村中就有一棵千年古槐樹,主幹粗壯,三個成年人伸展雙臂連接起來才能抱住;樹冠碩大無比,遮天蔽日,樹蔭底下召開個一二百人的會議綽綽有餘。老槐樹主幹已經枯乾形成一個天然的樹洞,三個成年人可坐在裡面聊天,仰頭而望,白晝可見藍天白雲,夜晚可見星光月亮。這棵碩大威嚴的老槐樹在全村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地位,村上十之三、四的人們都是這老槐樹的乾兒子或幹閨女。每逢正月十五前後,老槐樹前的大石上總是擺滿了供品,石几上的香爐一天到晚香火不斷,時時可見到父母拖兒帶女的在些跪拜神靈,祈求平安。
所以,雨水節氣之於農村,不僅僅在春耕備耕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每家每戶則更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家的人們在雨水節氣前後認乾親、拜乾親即是一項寓意深刻的活動,寄託著樸實的農村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家庭的興旺發達的深情厚意,非常具有人情味。
即使在生活已是非常現代化的今天,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這份濃濃的鄉土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