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一篇文章就好比是建造一棟房子,文章的框架正如房子的基本架構一樣,能對全局起到十分關鍵的固定作用。大家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是如此,並不是說堆砌的內容越多越好,內容應該是基於文章的基本框架,按照一定的邏輯性來組織相關語言。
不少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都喜歡儘可能多地在文章實則不然。正確的創作思路應該是先確定中心思想,然後根據中心思想來確定文章的基本框架,起承轉合各個節點需要明確,根據不同節點填充相關內容。
文章結構能夠把相對孤立的內容銜接成為一個整體,使文章如行雲流水一般流暢。如何能夠創作出一篇行雲流水的文章?整體觀念很重要,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通常會有一個中心思想,前後文之間需要保持一致的寫作目標,層層遞進。
那麼,文章框架應該怎麼打?
文章框架必備的三大要素
框架要在動筆創作之前先打好,然後根據打好的框架填充相關的內容。那麼,大家在動筆之前該如何預先打好文章的框架呢?創作框架通常需要遵循三部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是什麼:明確文章想要突出的中心論點,簡單而不繁瑣,讓讀者對你文章當中涉及到的主要觀點一目了然。
為什麼:需要大家詳細介紹為什麼會選擇上面提到的中心觀點,把中心觀點的背景、原因表述出來。
怎麼做:中心觀點以及觀點產生的原因在文中已經明確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中心觀點提出解決相應的方法,最後引導出作者的個人思考。
想要了解自己的框架是否準確,需要檢查框架內是否有以上三要素,中心論點明確了嗎?為什麼是這個論點講清楚了嗎?針對這個問題採取的措施是什麼?確保三要素齊備之後,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文章的創作了。
把握框架內在的邏輯關係是關鍵
框架是一篇文章的總體結構,但是除了框架之外,段落之間的銜接,上下文的邏輯關係同樣不容忽視。想要寫出一篇優質文章,就要立足全文,兼顧所有細節,樣樣不落才有可能面面俱到。
在上下文之間的銜接、文章邏輯方面,有些小技巧可以學習一下。通常來說,邏輯順序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別: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和重要性邏輯。
一、時間邏輯
根據時間發生的前後來為內容賦予一定的邏輯性。
就像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前因後果」的方式,事件發生比較早的通常都是「因」,事件發生較晚的,通過「因」而引發的通常就是「果」,根據時間前後和事件發生的相關性來定義前因後果。
有因有果,因果之間有必要的關聯,那就比較符合時間邏輯。
二、空間邏輯
空間邏輯也就是在空間結構上的關係,簡單舉個例子就是描述一個人的外表,可以選擇按照從頭到腳的方式來描述,同樣也可以選擇從腳到頭的方式來描述,但是切記不能先說頭再說褲子然後又說衣服最後再說腳,這樣的描述就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在介紹相關內容的時候,從邏輯上需要按照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左到右、從局部到整體的這種方式去描述。
比如旅遊類自媒體作者在介紹一個新景點的時候,介紹泰山的話,按照空間邏輯的話應該是泰山腳下有哪些景點,以及這些景點的歷史,泰山中間有哪些景點,有怎樣的歷史;泰山山頂的景點和歷史是怎樣的。從山腳到山頂進行介紹,這就是遵循了空間上的邏輯。
三、重要性邏輯
按照重要程度來描述相關內容,這種情況通常用的比較少,文史類作者在介紹歷史名人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做的一些功績,按照功績從大到小的方式進行闡釋,這種闡釋方式運用的就是重要性邏輯。當然,重要性邏輯並不是唯一的介紹方法,也可以遵循時間邏輯,按照這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進行介紹。
邏輯思維的培養對於自媒體創作同樣重要,文章上下文之間是否通順、文章內容是否易於理解都是邏輯性強弱的重要體現。當然邏輯思維除了會在寫作中體現之外,日常生活也會經常用到,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也能多多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