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稿問題上,有時使作者最感疑惑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屢投屢不中,怎樣才能提高中稿率?達晉編譯通過分析發現,中稿率低主要反映的是有的作者平時不注意觀察、分析、總結自己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和現象,不注意積累資料,總是感到捕捉選題、題材困難,無內容可寫。到考核、評職稱需要論文時才倉促動筆,東拼西湊,以這種被動應付的心態湊湊合合寫出來的文章中稿率當然高不了。
當然了,要想提高中稿率,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要求外,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的經驗、體會和特色,要有自己的認識、觀點,對讀者有借鑑、啟發和幫助,一句話,就是要有閃亮點。部分作者抱怨自己的文字水平差,或編輯部過於挑剔,其實,這是怨天尤人。事實上,一篇論文只要有閃亮點,即使文字水平較差,編輯們也會儘自己的努力,使閃亮點發光。
有經驗的作者都知道,在決定投稿之前應該慎重考慮哪家期刊比較容易選用自己的稿件,或自己的論文最適合在哪家期刊發表。因此,作者既要對擬投期刊心中有數,也要對自己論文的學術水平、讀者對象有初步的估計,並查閱有關期刊的稿約或投稿須知,以便整理的稿件從編排格式、標題序號到法定計量單位符號等方面儘可能符合擬投期刊的要求。作者如能自覺地注意到這些細節,將會給編輯一個好印象。
對於期刊的選擇,通常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論文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或在知名度較高的權威專業期刊上發表,因為這些期刊發行量比較多,影響面比較廣,能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論文,客觀上也說明了自己論文的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水平不高。事實上,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期刊上或某些高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同樣有不少高水平之作。
在投稿之前,人們習慣於了解期刊的等級,是不是核心期刊或統計源期刊,這是因為在職稱評審等方面的某些要求造成的。例如,在核心期刊或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可能對職稱的評定具有較大優勢。這樣就會給投稿帶來新的問題,即核心期刊或統計源期刊必然稿源豐富,選稿較嚴,淘汰率高,中稿率低,且發表周期長,對某些時效性要求很強的論文可能延誤發表時機。
客觀地說,人們並不認可所有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都是最高水平的論文,因為這些期刊也必須根據其讀者對象選用合適的論文。因此,作者不能一味追求期刊的知名度,而忽視論文能否被採用,或是否會延誤發表時機。
稿件寄出一兩個月後一般會收到編輯部的回執,這說明稿件被初選上,正在編輯部處理或送專家審稿中。此後,如果再收到修稿通知,則說明稿件基本被採用,按要求修回,要等待數月甚至1年後校對清校。如果收到回執後5個月左右仍未收到修稿通知,則說明稿件可能已被專家否定。如果稿件寄出一兩個月後未收到回執,甚至6個月左右仍無任何消息,則說明稿件初選時即被淘汰。對這類情況,各期刊的稿約均會做相應的說明。
雖然在非公開發行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仍可以在公開發行的期刊上發表,但是絕對不可以把同一份稿件同時投向兩家公開發行的期刊,也不可在沒有編輯部允可的情況下,將稿件另投其他期刊,以免造成一稿兩投。否則,將既有損職業道德,又有損編輯部對你的信任,為今後投同一期刊稿件自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