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樂山烈士陵園廣場上,有這樣一堵醒目的牆,上面寫著《獄中八條》警示後人……」近日,一場特殊的「微課堂」開講,來自重慶科技學院的11位輔導員,在白公館、紅巖魂廣場等地現場講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並以微視頻的方式製作而成這11堂「行走課堂」。
29歲專職輔導員 講述「《獄中八條》的誕生」
這位講故事的輔導員名叫李雯雯,視頻中她長髮披肩,穿著整潔,緩緩行走在歌樂山烈士陵園廣場上,為大家講述了《獄中八條》如何誕生的故事,也是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後一刻向黨總結出的八條珍貴意見。視頻中,她娓娓道來,時而莊嚴肅穆,時而情緒激昂,講述的歷史故事驚心動魄,令人動容。
李雯雯是重慶涪陵人,從2015年7月起便一直在重慶科技學院擔任專職輔導員。她曾獲得重慶市第七屆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本科組三等獎,重慶市「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優秀輔導員」,重慶市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課程大賽校內選拔賽「一等獎」等。
「從籌備、備講、試講、再到現場錄製、後期製作花費了近4月的時間。」李雯雯告訴記者,「行走課堂」讓站在講臺上的講課,變為了走入實地現場,拉近了書本的距離,鮮活了歷史人物的溫度。即使是對於這些「身經百戰」老師來講,仍然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在現場錄製時,因為時間緊迫,要求在一天以內高質量完成11個視頻的錄製,的確壓力不小。
李雯雯說,當自己錄製演講時,腦海中會不由自主的增添了很多畫面,內心也被深深地觸動,引發情緒和情感的共鳴,「錄製這次微視頻課程,讓我自己也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講述的過程入腦入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也希望能把這種堅定傳遞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信仰力量。」
△李雯雯(右)與學生在一起。
輔導員的職責是什麼?要與學生共同成長
「我一直認為輔導員是一份充滿獲得感、幸福感、價值感的職業,能夠與學生共同成長,陪伴著他們成熟思想、提升能力,見證著他們邁向高光時刻。」李雯雯笑著說,聆聽著他們的成長煩惱,鼓勵他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是職責,更是光榮的事業。
李雯雯入心的演講,感動了不少師生。許多同學反饋說,這堂「行走課堂」相對於主題班會、思政課堂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更容易引起興趣,激發思考,6分鐘左右的微視頻穿插了影像資料、圖片、實地現場等,讓人記憶深刻。同時,因為知道是自己學校輔導員錄製的,更願意去觀看、了解、學習。
安全工程學院(應急管理學院)盛夏同學看完後感觸頗深。「看著自己的輔導員講述著革命先烈的故事,熟悉的聲音,卻是不一樣的感受。」盛夏表示,老師激昂的講述,與配發的影片使她更加清楚、直觀地了解到獄中八條誕生的故事,也讓她身臨其境,受益匪淺。
「除了定期面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題講座、主題班會,我還會常常與學生在宿舍、操場、辦公室談心,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隨時網上在線聯絡,讓他們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李雯雯表示,工作中她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愛導航,為學生成長成才護航,旗幟鮮明,做學生思想的引路人。
11節微課堂 扣好大學生「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從重慶科技學院了解到,「行走課堂」以「講紅巖故事,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由11位輔導員在白公館、紅巖魂廣場等地現場講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並以微視頻的方式製作而成,共有十一講。
包括《血雨腥風鑄》、《「獄中八條」的誕生》、《父親跪地相勸,為革命誓不回頭——何功偉同志事跡》、《拒絕家人營救,含笑赴刑場—劉國志》等在內的每節微課堂在6分鐘左右,故事簡練清晰,講述飽含深情,視頻畫面豐富生動,讓觀者身臨其境,富有感染力。
「行走課堂」第一講推出後,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歡迎。其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2017級衛天宇說,「作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老一輩革命先烈為我們幸福生活所做的一切,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應該學習英雄們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嚮往光明的崇高精神,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國家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重慶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行走課堂」是對學校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的一次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次精神洗禮,在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的同時,也是對學校專職輔導員隊伍政治理論、思想水平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讓輔導員學以致用,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和「四史」學習的成果運用到日常教育實踐之中,通過實踐教育的體驗不斷增強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