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容
趙薇通過一部《致青春》,完成了演員到導演的蛻變。又是多年的蟄伏,其擔任監製的全新力作《聽見她說》,刻畫了當下社會中女性面臨的困境的群畫像。儘管打上了綜藝的標籤,但是已經上映的《魔鏡》、《許願》、《失眠人的夢》大受好評。
今天,我想討論的是就是有關"女性"的話題。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社會對於女性的定義仍舊充滿狹隘。
世俗肆無忌憚地討論著女性如何為美?女性應何時結婚、何時生子為最佳?女性應當從事何種工作,才可兼顧家庭與孩子?
為什么女性要被那樣定義?
1.被定義的顏值
第一期的《魔鏡》中,齊溪扮演的濃妝豔抹的女孩開啟了自述,她對自己容貌極其不滿意,陷入了病態的「容顏焦慮」之中。
一天要花兩小時三十七分左右「裝修」自己的那張臉:眼睛不是雙眼皮、鼻梁不夠高、下巴太短、額頭太高、頭髮太少……
所以,不是化妝修飾,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裝修」,是修補不足與不堪。
一開始,一張「裝修」精緻地的臉出現在熒幕前,隨著那份自述,她漸漸地卸下了妝容,那張純淨透徹的臉出現時,屏幕上出現了很多的聲音:不化妝更好看、這樣挺美的呀、自信的女孩最美啦……
當彈幕閃現一個個「自信的女孩」時,我不禁想問問:是誰,摧毀了女孩的自信?
齊溪曾素顏出演過《萬物生長》,被很多人罵長得醜。齊溪確實不算一定意義上長得十分精緻的美女,但是和「醜」也是不大沾邊的吧。
而《魔鏡》中主人公也提到了高中時期的班長,因為她那是又高又瘦,被班長取了外號,甚至被周圍同學叫了整整三年。我相信,她對於自己容貌過分的不自信,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朝一夕的周圍人衝擊而成。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為什麼要定義豐乳肥臀是美?為什麼要定義以瘦為美?為什麼要定義「反手摸肚臍」為美?為什麼要定義「看起來很瘦,摸起來有肉」為美?為什麼要定義大眼小臉高鼻梁為美?為什麼定義「漫畫腿」為美?而又為什麼要定義女性如是?
是誰在做這些定義?又是誰在販賣焦慮?
如今的醫美、整容層出不窮。有人窮盡一生只為追求整得像某大明星,有人極力希望保持年老仍年輕。不否定每個人的不同追求,但木容以為,應該好好和心裡的「猛獸」談一談。
我個人感覺距離《魔鏡》主人公是挺遠的。儘管本人也沒有世俗意義上的美麗,也曾對容貌要求過高的心態充滿不解。但細細想來,我曾經也同樣經歷過被同學「說」顏值。
但我不想說自信、堅強,因為這些東西經不起摧毀。這就像明明遭受強姦的是不幸者,卻被指責為什麼不穿得保守一點,為什麼要一個人走夜路一樣。
我們要打破定義,擊碎焦慮,重新建立對不同「美」的包容與理解。
我們也要打退那些定義者、起鬨者。自信,一定是最美的。
2.被定義的職業
除了令人焦慮的容顏,還設有令人抓狂的職業選擇。
毋庸置疑,大多數人,都覺得公務員、老師是女生最好的職業選擇。因為穩定。
當然,現實中應該是希望子女考取公務員。只是,這樣的希冀之中,女生似乎更多地被這樣用一個「穩定」的工作定義。
你是不是也曾被周圍人規勸過?
《令人心動的offer2》中,面試環節中出現了這樣的兩個女孩:
女孩兒一:賀鑫磊,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
女孩兒二:詹秋怡,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於喬治城大學
兩個人都就學五院四系、並通過了法考。在面試中也同樣流露出父母希望自己考公務員。
第一個女孩兒賀鑫磊坦言在職業的選擇中會更加傾向於父母的意見,而同樣是家中乖乖女的詹秋怡則表示在這件事情上自己並不願服從父母,做了人生中最大的叛逆的選擇。
不得不承認,這兩位女孩兒都是十分優秀。但是他們也同樣面臨著「被定義的職業」的無情拷問。
不一樣的是,詹秋怡在這件事情上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她站起來反抗了。而賀鑫磊看上去則是,自己並沒有想好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習慣性的去順從父母的意見。
當下社會的職業多種多樣,近年來自由職業者越發受歡迎,但是仍被多數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選擇更多可能性的職業去奮鬥、去發展,又覺得是霧中之花,奔波辛勞還無社會地位。
我不是否定選擇去做公務員,或當老師等,每一份職業都有其令人尊敬的地方。我是希望每一個女孩都能在職業上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非一句「因為穩定」就認為那是女孩子最好的出路。
選擇自己的喜歡的,堅持自己的熱愛的。
最好的出路,從來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3.被定義的角色
女人就應該照顧家庭、照顧孩子。
女人奮鬥得再好,到最後,還是要看嫁的那個人怎麼樣。
女人就是要生孩子,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我不知這樣的聲音為何還出現在今天?為何世俗的定義,仍舊充滿封建殘餘?
《聽見她說》第三期《失眠人的夢》講述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如同提線木偶般麻木的生活,每天重複操勞同樣的家務。
很多人都說,做了媽媽要放棄很多東西:譬如自己的社交圈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日常飲食,甚至是自己的職業。
新生命的到來,往往充滿期待,卻未曾想過,那或許也是一些人噩夢的開端。
「這就是我一天的生活,今天是這樣,昨天是,前天是。不出什麼意外的話,明天也是。」語氣平靜未見波瀾,但那份壓抑的、難以掙脫的困痛,卻迎面撲來。
我又想起了韓國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也是講述一個全職媽媽痛失自我的故事。原本優秀的智英,做了全職媽媽後埋在家庭事務中的,漸漸迷失自我。
面對這樣的情況,往往傷害就來自女性。那些喜歡說著她當年如何云云的人,是在傷口撒鹽又補刀。
而我也知道,真實的生活往往也是更殘酷的。有許多人結婚,只是因為合適;還有許多人生子,是因為被定義的最佳生育年齡。而小孩需要有人在家照顧,媽媽一定是最佳人選。有些家庭中,繁雜家務、養育小孩,好像又變成了女性一人之事。
或許,更多的是那對夫妻並沒有做好準備,去成為丈夫或妻子,成為爸爸或媽媽,所以他們焦慮,他們不安。
因此,那些喜歡安排的別人人生的,是需要遠離的。
當然,我不主張應該將養育孩子這個事情交給父母,他們沒有這個義務。
只是,現代女性並不需要傳統的「賢妻良母」的標籤,不一定要成為誰的母親,也不一定要成為誰的妻子。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
我希望每一個步入婚姻的女子,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合適和年紀。
我也希望每一對孕育下一代的夫妻,是因為期待,而不是被催促。
我們不必在世俗所定義的條條框框中去做出選擇。
做好準備再出發。
4.不受限的人生,也屬於女性
我知道,不止一個人說過:你的眼睛好小呀,單眼皮,考慮去割雙眼皮嗎?
我知道,不止一個人說過:女孩子還是考公務員、當老師最好。
我知道,不止一個人說過:女生事業幹得好,不如嫁得好,抓緊時間找個好人就結婚了。
而我也知道,國際婦女解放運動從萌芽興起,發展至現代亦有200多年的歷史。婦女求工作權,求參政權、求教育權……
為女性解放運動前僕後繼奮鬥的那些人,不會願意看到,今日世俗仍對女性的充滿桎梏,而無人關注,無人鬥爭。
有人說現在我國的女權已經太過了。
過嗎?
明明是還不夠!
無論是職場對女性就業者天然的歧視,還是世俗意義上對女性容貌、職業、角色等方方面面的定義,都在警示著當下女性生存環境的艱難。
2020年,我自走過了曾經從不曾想過的路,我知其荊棘的部分面貌,便憤怒不已。這世間,唯有自己才可救贖自己。
所以,該懟就懟回去,談什麼感情?
該「打」就「打」回去,女性不該被世俗定義。
唯一可以定義的,只有你自己。
努力生活,赤誠生長
我是木容,喜歡記得一鍵三連哦
木木容的小屋持續分享努力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