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併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
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乾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採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
臺南七娘媽廟(開隆宮) |
臺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淮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臺灣七夕的"拜床母"習俗 |
「是前世註定的莫錯過姻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為眷屬」。七夕情人節,當然不能忘了牽線搭橋的月下老人。臺北市供奉月老的寺廟共有兩座,一為霞海城隍廟,歷史悠久;一為龍山寺,3年前才開始供奉月下老人。另外,在臺北近郊的北投照明寺和淡水情人廟,雖不供奉月老,每年七夕前後也是人聲鼎沸。據說霞海城隍廟內的月下老人非常靈驗,所以香火很盛。
北投照明寺雖不供奉月老,但情人仍喜歡到此求神明保右。
如果是第一次進香,膜拜儀式是這樣的:首先向廟祝購買金紙、砂糖、紅絲線和銅錢等貢品,香火則由廟祝淮備;接下來信徒依順序向天公、月下老人、城隍娘娘以及諸神捻香告知希望得到好姻緣。祭拜月下老人時,可將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住址以及對象的條件一併告知。若還沒有對象,也可以把「理想情人」的條件一一列出。接下來,便是由廟祝代燒金紙、處理貢品,並在廟裡吃喝還願香客的甜食甜湯沾染喜氣。最後,取下一根月老肩披的紅絲線,但不能多取,否則可能出現桃花「多角戀」。這根紅線要天天放在身上,砂糖包內的另一根紅線則留在廟內,等待月老暗中幫忙牽線,早日找到有情人。第二次進香,就不需要再買貢品了,只要帶著自己最喜歡的甜食,放在貢桌上稍事祭拜一下,沾些喜氣後把甜食帶回即可。北投照明寺,也是情人節的熱門景點,那裡供奉著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多年來,許多私定終身的男女,都將「廟前交換婚戒」視為一項神聖的儀式。(本文來源:中國文明網)
霞海城隍廟是著名月老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