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2020-12-19 搜狐網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併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

  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乾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採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

臺南七娘媽廟(開隆宮) 

  臺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淮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臺灣七夕的"拜床母"習俗 

  「是前世註定的莫錯過姻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為眷屬」。七夕情人節,當然不能忘了牽線搭橋的月下老人。臺北市供奉月老的寺廟共有兩座,一為霞海城隍廟,歷史悠久;一為龍山寺,3年前才開始供奉月下老人。另外,在臺北近郊的北投照明寺和淡水情人廟,雖不供奉月老,每年七夕前後也是人聲鼎沸。據說霞海城隍廟內的月下老人非常靈驗,所以香火很盛。

  北投照明寺雖不供奉月老,但情人仍喜歡到此求神明保右。

  如果是第一次進香,膜拜儀式是這樣的:首先向廟祝購買金紙、砂糖、紅絲線和銅錢等貢品,香火則由廟祝淮備;接下來信徒依順序向天公、月下老人、城隍娘娘以及諸神捻香告知希望得到好姻緣。祭拜月下老人時,可將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住址以及對象的條件一併告知。若還沒有對象,也可以把「理想情人」的條件一一列出。接下來,便是由廟祝代燒金紙、處理貢品,並在廟裡吃喝還願香客的甜食甜湯沾染喜氣。最後,取下一根月老肩披的紅絲線,但不能多取,否則可能出現桃花「多角戀」。這根紅線要天天放在身上,砂糖包內的另一根紅線則留在廟內,等待月老暗中幫忙牽線,早日找到有情人。第二次進香,就不需要再買貢品了,只要帶著自己最喜歡的甜食,放在貢桌上稍事祭拜一下,沾些喜氣後把甜食帶回即可。北投照明寺,也是情人節的熱門景點,那裡供奉著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多年來,許多私定終身的男女,都將「廟前交換婚戒」視為一項神聖的儀式。(本文來源:中國文明網)

霞海城隍廟是著名月老廟 

cul.sohu.com false 中國文明網 http://fz.wenming.cn/zgwmw/wmdjr2012/qx2012/qxms/201208/t20120820_320854.html report 3930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

");}

相關焦點

  • 盤點各地七夕習俗
    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2、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娘媽」。
  • 「尋愛日 情味濃」兩岸七夕習俗盤點
    但是在臺灣地區,七夕節這天民間的乞巧習俗卻不是很流行。原來,臺灣地區不產棉花,婦女少問女紅事;另外,七夕節前後正是夏收、夏種農事最忙的時候,婦女們沒有工夫去乞巧。那麼臺灣地區的七夕有哪些習俗呢?七夕帶你臺南拜月老(圖片來自網絡)  拜七娘媽  傳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尊稱其為「七娘媽」,並且把七月初七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日
  • 七夕福州展傳統習俗 閩臺共祭「七娘媽」
    七夕福州展傳統習俗 閩臺共祭「七娘媽」【解說】七夕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既是女孩乞巧的節日,也是「中國情人節」。8月20日,正值傳統「七夕節」,位於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重現了一系列古老而有韻味的傳統風俗。【解說】每到七夕節,閩臺的許多地方都會用彩紙或彩綢搭建亭子,用以祭拜「七娘媽」。
  • 七夕是哪一天?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原標題: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尋愛日 情味濃 兩岸七夕習俗盤點
    但是在臺灣地區,七夕節這天民間的乞巧習俗卻不是很流行。原來,臺灣地區不產棉花,婦女少問女紅事;另外,七夕節前後正是夏收、夏種農事最忙的時候,婦女們沒有工夫去乞巧。那麼臺灣地區的七夕有哪些習俗呢?  拜七娘媽  傳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尊稱其為「七娘媽」,並且把七月初七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日。
  • 你知道在「七夕節」這天,都有哪些習俗呢
    乞巧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晚上舉行,故名"七夕"。參加拜魁星的,於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
  • 尋愛日 情味濃——兩岸七夕習俗盤點
    但是在臺灣地區,七夕節這天民間的乞巧習俗卻不是很流行。原來,臺灣地區不產棉花,婦女少問女紅事;另外,七夕節前後正是夏收、夏種農事最忙的時候,婦女們沒有工夫去乞巧。那麼臺灣地區的七夕有哪些習俗呢?  拜七娘媽  傳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尊稱其為「七娘媽」,並且把七月初七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日。
  • 臺南限定月老香水!明星花露水化身七夕求姻緣愛情香味
    或許這回聞明星花露水無法回春變年輕,不過有月老加持,也許可以讓你桃花朵朵開!具有百年歷史,身為臺灣老牌香水的「明星花露水」首次與政府機關合作,推出臺南七夕特製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結合「七夕情人節」及「拜月老、七娘媽,以求姻緣」之傳說典故,邀來明星花露水玩聯名,開發出深具紀念價值的文創商品「臺南限定月老香水」,熟悉又經典的味道喚起大家記憶、激發珍藏欲望,也邀請民眾來到臺南尋月老、拜七娘媽、品美食,共度男忘七夕情人節。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每逢七夕便有「乞巧市",自農曆七月初一開市專賣乞巧商品,如將瓜果雕成花瓜、巧果與泥人等應節食品道具,相當熱鬧。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
  •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七夕農曆時間什麼時候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那麼,2020年七夕是哪一天呢?七夕的農曆時間是什麼時候呢?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
  • 何為「七夕節」,七夕節是怎麼由來的?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牛公牛婆日、七夕祭、雙七、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七夕節的習俗——臺灣拜「床母」
    七夕節的習俗——臺灣拜「床母」2012-07-31 17:05:2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臺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  更多資訊,請點擊——七夕情人節
  • 2017年七夕節是幾月幾日?細數七夕節民間流傳那些習俗
    拜七娘媽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 買「七娘亭」品「七夕」文化(圖)
    點擊進入>>>   早報訊(記者王紅豔王昆火文/圖)泉州素有七夕節買「七娘亭」、「七夕橋」、「七娘媽燈」、「七娘花」之習俗,其中「七娘亭」做工最為精細,也最具文化傳統內涵。
  • 閩南、臺灣七夕節
    2010-07-20 13:52 [摘要]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2017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各地七夕習俗大匯總 廣東 :七娘會  臺灣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各地 :吃巧食
  • 七夕習俗一起學習一下吧
    習俗一穿針乞巧女人們在七夕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舊時,漳州的女人們七夕陳瓜果七盤,茗碗爐香各七數,用針七根,取繡線穿之,以能否穿過及穿過的針數評巧。誰的手藝更好,就能「乞到巧」,獲得好姻緣。清代的《四時竹枝詞》中描寫道「巧在天孫不用猜,女人乞巧亦痴哉。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有著一千多年燦爛文化歷史的閩南人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觀世音菩薩最早原型其實是男性,媽祖的正式封號是天後天妃,七娘媽其實是織女。但是閩南人對於女性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和表達,所以習慣於用娘媽這一親切的稱呼。
  • 七夕習俗:少女拜織女 讀書人拜魁星
    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豐富多彩。不過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這裡略加闡述。
  • 各地七夕習俗-七夕—上海頻道-東方網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