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張婧報導]50多年前,當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引文索引用於科學》(Citation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st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時,他或許預見到了引文索引將成為評價期刊的重要工具,也或許預見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將給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帶來的革命,然而他卻沒有預見SCI給中國科學界帶來如此深遠的震動和影響。
曾幾何時,SCI作為科技評價體系中一項與國際評價體制接軌的量化標準,在中國備受讚譽,SCI已經成為科研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現在這個曾經的「創舉」在中國受到的非議似乎越來越多,質疑、反對甚至要求取消的聲音不絕於耳。就在加菲爾德出席「SCI之父」高校院所見面會的前幾天,SCI在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又一次成為了討論熱點。與會代表在會診當前頻發的學術不端「流感」時,不少人質疑SCI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作用。
SCI真的是當下中國學術界各類弊病的肇端嗎?
9月12日,有「SCI之父」之稱的加菲爾德博士以84歲的高齡訪華,首次亮相中國公眾。在面對200多位被他「影響命運」的中國科學家時,加菲爾德博士表示:「到今天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個文獻檢索工具,而評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
「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
1951-1953年,加菲爾德博士便開始著手做信息檢索系統項目,當時學術期刊論文的檢索系統非常滯後。「新的文章發表之後出現在檢索工具裡需要三年之後,我們針對這個問題想發明一個更好的檢索系統,這個檢索系統主要面向醫學的問題,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是綜述性的期刊。」加菲爾德博士說。
2006年,加菲爾德博士榮獲英國倫敦國際信息產業獎的終身成就獎,1955年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引文索引用於科學》一文也被視為文獻計量學發展的裡程碑。然而,在這篇論文發表後的幾年裡,關於引文索引的進展並不大。加菲爾德回憶說:「當時有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Lederberg給我寫信,『加菲爾德博士,我看到了你1955年發表的文章,現在已經是1958年了,幾年過去了,我為什麼沒有看到你的引文索引呢?』」加菲爾德也曾跟美國的一些學會聯繫尋求贊助,但是遭到拒絕。
1958年,加菲爾德博士創立了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現為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集團收購),然而直到1964年ISI才正式出版了引文索引SCI,和所有挑戰舊傳統的新事物一樣,SCI開始時並未被美國的圖書館普遍接受。經過多年磨練之後,全世界的科研人員才開始漸漸熟識並認可SCI這個檢索工具。SCI逐漸成為每一位科研人員必須掌握的檢索工具。
而SCI在中國的推廣則極具傳奇性。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考核體系,每發表一篇SCI論文獎勵1000元左右。南京大學的這項創新,使得其SCI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此後,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競相模仿,目前,SCI已成為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關於SCI利弊的討論也成為科研圈內長盛不衰的話題。
對此,加菲爾德博士再三強調:「具有深入分析性的評估分析庫,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評估研究影響力的作用,但是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SCI是一個客觀的評價工具,但它只能作為評價工作中的一個角度,不能代表被評價對象的全部。
「引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個人科研能力是不合理的」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影響因子排名前10%的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的中國論文,以每兩年45%的速度增長。2008年12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SC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達94800篇,比2006年增長33.5%,佔世界份額的7.5%,從1991年的世界排名第15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僅處於美國和英國之後。
然而,在論文發表數量急劇上升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卻注意到了另一個細節。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曾經撰文指出,隨著論文發表數量的劇增,我國SCI論文被引用的數量在2000年達到高峰,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少,不是比例下降,而是真正被引用次數逐漸下降……「這說明我國單篇論文的質量明顯不如國外」。
中國自然基金委科學基金雜誌部執行主任祖廣安曾聽說這樣一件事情:「有的單位以影響因子算獎金,影響因子是1就獎勵1000元,《自然》、《科學》的影響因子是30多就獎勵3萬多元。」
加菲爾德博士回應說:「首先大家要意識到一點,儘管這篇文章發表在很好的期刊上,比如《自然》、《科學》,它可能永遠沒被人引用過,而這些期刊上很多一般的文章也只被引用過幾次,而只有少數文章引用是特別多的。所以引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每個人的科研表現和科研能力,包括他個人的評估、獎金也好、贊助也好都是不合理的。」
祖廣安從1996年開始接觸SCI,之後每年都會與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集團的工作人員來往,他認為SCI對中國科學的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幫助,「我們每年也資助一些中國的期刊,我們在選刊的時候,主要用總引用頻次做評估,而不是影響因子,這是借鑑了SCI的引用數據;另外引進SCI期刊對中國也很有幫助,對中國期刊的國際化很有幫助;基金委在選擇和篩選人才方面,SCI的資料庫也給我們很大幫助,起碼能把這些人的情況放在我們這兒,最後怎麼決定是另外的問題。」
「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這是不對的」
「一篇文章發表後如果在3-6個月之內得到非常多的關注,評價非常高的話,該文章就會非常有可能成為高被引論文, 即經典引文,這樣一些論文都有可能成為諾貝爾獎候選論文之一。」加菲爾德博士說,「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發表文章的篇數可能並不是很多,但是其論文的引文量是普通科學家引文的30-50倍。」
除此之外,加菲爾德博士特別介紹了他新近研究出的「百分比排序」指數,「要評估個人成就、論文表現影響力,應該把科學家放到小領域去排名,不能跨學科比,看他的位置百分比是多少。所以這個是基於科學家在某一個學科發表在某一年的論文,然後從高到低進行一個排序。從單篇影響力跟這個學科同年的論文的影響力是排在1%或者是5%。」
對於2005年提出的H指數(h-index)評價方法,加菲爾德博士認為H指數計算的簡單快速雖然使它非常受歡迎,但是用來評價個人卻不很準確。
加菲爾德說:「其實H指數能代表的結果跟我30多年來所做的研究其他指標是相關的,比如某個人的總的被引頻次。H指數不很準確但是非常快,不是非常理想的指標。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數來評估期刊,但是用來評估某一個人的論文是不合理的。」
「問題是現在很多科研管理者很懶惰,就希望一個數字能解決所有的評價問題——單獨給我們一個數字,快但不合理。評估人也好、評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標,很多管理人員只要求一個字『快』,拿一把尺子就衡量很多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有綜合的評估指標。」加菲爾德博士說。
來源 | 科學網
編輯:羅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