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培訓機構紛紛從今年年初開始暫停了線下的課程。不少機構經營遇「寒冬」,出現裁員、關門停業、跑路的現象,眾多家長為退費事宜四處奔波。近日,有消費者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反映,北京豐臺一家早教機構巧虎KIDS宣布申請破產,相關負責人目前已經失聯,近400名家長要求退費,總金額達到了數百萬元。
早教中心通知準備複課 相隔7天發布破產通告
陳先生一家住在豐臺區角門,去年8月,他給不到1歲的孩子報名了離家不遠的銀泰百貨巧虎早教中心的課程。「孩子通過《樂智小天地》認識的巧虎,特別喜歡,巧虎很多周邊產品,都買過。『巧虎』產品一直都很有名。」處於對「巧虎」品牌的信任,陳先生花了2萬多給孩子一次性購買了120節課的優惠課包。
隨後,陳先生一家經常到早教中心上課。由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早教中心暫停線下課程。「沒有線下課程的時候,老師還和我們一直有互動聯繫,沒覺得有異常。」陳先生表示,停止下線課程時,早教中心老師在微信班級群中發視頻並且開直播,還讓家長報名線上課程,他一直認為中心運營正常。
7月29日,早教中心發布通知近期將複課,相隔7天後又發布破產通告
「近期將對中心所有員工再次進行全員核酸檢測,並於本周進行中心全面消毒清理。待政府相關部門防疫檢查合格後中心將面向會員限流接待。」在陳先生的課程群裡,7月29日,早教中心發布了近期將複課的通知。隨後,8月5日當天,陳先生就接到中心發布的破產通告。「現我司現金流不能支持公司運營,我司向有關部門提出破產申請。」通告中稱,2020年7月31日經股東會決議終止營業,現已組成破產清算組進行清算。落款公司名為北京思凱文科技有限公司。
「通告裡的聯繫電話一直都打不通。工作人員也留下了電話,但也一直聯繫不上」陳先生說。
400名家長要求退費 有家長交22320元「一次課都未上」
8月14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來到銀泰百貨北京大紅門店,位於三層的巧虎KIDS門店已經關閉,店內屋裡兒童滑梯、海洋球池還擺放在原地。玻璃門上的封條顯示「二零二零年六月廿九日封」,由銀泰百貨封門。玻璃門上張貼了告知函,公布了巧虎經營方北京思凱文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和聯繫電話。記者發現,告知函上公布的聯繫電話和破產通告中的聯繫電話一致。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加入名為「巧虎複課or維權」的家長微信群中發現,存在同樣問題的家長多達近400名。會員們繳費金額在1萬-2.3萬元不等,大部分都還有幾十節課未上,甚至有家長交了22320元買的136節課程一節未上。據受訪家長預計,該機構退費金額超過500萬元。
「我們和巧虎也只是租賃關係,只能盡力聯繫他們總部,協助消費者進行轉卡。目前已經聯繫上了總部。」銀泰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議消費者通過公布的聯繫方式進行銷卡或者轉卡,並建議及時採取司法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加盟商申請破產之前變更企業法人、減少註冊資本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聯繫了巧虎官方客服表示,巧虎KIDS中心由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運營,但銀泰百貨大紅門店的巧虎KID中心則是冠名運營,由加盟商北京思凱文科技有限公司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創立於2006年,是一家針對0—6歲嬰幼兒教育的早教機構。該公司是巧虎產品的母公司——日本倍樂生公司,在中國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也是「巧虎KIDS」在中國大陸地區特許經營商。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查詢北京思凱文科技有限公司發現,該公司於7月16日進行了變更。變更前為北京啟樂星銀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500萬元變成了10萬元,法人也進行了更換。隨後,記者從部分家長獲悉,與早教中心此前籤訂合同的落款方為「啟樂星銀泰教育科技」。有家長推測企業突然變更,是為了避免前法人承擔股東責任、減少債務清償責任。
記者查詢相關文件發現:根據《公司法》規定,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的,有抽逃出資、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等情況的,需要對涉及出資份額進行補足;根據《破產法》規定及相關規定之精神,在申請破產前及清算進行過程中,債務人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況下減少註冊資本的,是減少公司的可用於清償債務的財產,屬於對債權人利益的損害,該行為歸於無效。
追訪:「總部」發文稱:從未「跑路」從未「失聯」
作為巧虎KIDS品牌的管理運營方——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於8月14日發布信息稱,該中心所屬公司是巧虎KIDS大紅門銀泰中心獨立的運營主體,目前正在與中心會員家長進行溝通、相關信息登記和協商處理。並表示,該中心的負責人也在持續的跟進與推動後續的各項工作,中心從未「跑路」,從未「失聯」。該中心的所有會員,現在都可以直接向中心登記轉課或退費的需求,中心會予以核實記錄並儘快妥善與會員對接完成後續安置方案。此外,「總部」表示會持續關注和確認轉課、退費處理的進展。
截止記者發稿前,部分家長表示已經接到中心的聯繫電話,讓家長提供收據和合同,表示將儘快辦理退費。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蒲長廷
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蒲長廷
編輯/譚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