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四大病因匯總,總有你遺漏的那一個|一文梳理_騰訊新聞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腹瀉症狀是消化科最常見主訴之一。臨床上遇上腹瀉患者的你,如何開始著手診斷?是「簡單粗暴」地直接上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甚至內鏡檢查嗎?

若將腹瀉這四大病因牢記心中,則可拓寬臨床思維,「快準狠」地抓住腹瀉「幕後真兇」!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候,可由多種疾病造成。

慢性腹瀉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患者最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其病程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並造成較大的社會負擔。

腹瀉的診斷,其實分為兩步!

01

判斷是否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腹瀉

真正意義上的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時習慣(>3次/天),糞質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來說,急性腹瀉病程在2~3周內,而慢性腹瀉指病程>4周,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02

明確腹瀉的病因

此處即要醫生擁有寬廣的臨床思維,熟練掌握腹瀉的四大病因,逐一排除,才能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由於醫源性腹瀉較特殊,且一般而言,其治療的首要步鄹是解除導致腹瀉的醫源性因素。因此,診斷腹瀉時,應首先排除醫源性腹瀉。

腹瀉病因一:醫源性腹瀉

醫源性腹瀉由藥源性腹瀉(由藥物本身副作用或藥物相互作用引起,包括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腸內營養液輸入機械通氣相關性腹瀉等多因素引起。

藥源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不良反應,佔所有藥物不良反應的7%,它是指由於藥物或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糞便次數異常增多,且糞便可為水樣或帶有黏液、血性水樣便或見有偽膜,可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嚴重者可有寒顫、高熱、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凡是能使胃腸道黏膜受損或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藥物都可引起藥源性腹瀉。

在藥源性腹瀉中,又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最受關注

近幾年來隨著廣譜抗菌素應用的逐漸升級以及患者對單一用藥產生耐藥者大量增加,聯合用藥控制感染成為臨床上的一大趨勢,其中濫用抗生素導致醫源性腹瀉的病例日趨增多,不同抗生素導致的相關腹瀉發病率不一,總體為5%~25%。

其背後的機制為,濫用/不規範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此後,耐藥的艱難梭菌(CDI)大量生長繁殖,進而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CDI是院內感染和死亡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抗菌藥引起的腹瀉通常為水性腹瀉,嚴重時會伴有出血、發熱、腹部疼痛。CDI引起的腹瀉可在停用抗菌藥後的8周發生,但大多數CDI感染通常出現在抗菌藥治療的4~9天內。

腹瀉病因二: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胃腸病引起的腹瀉為最常見的腹瀉原因。該分類下疾病的通用特點為,大便檢查無病原體,內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IBS

根據羅馬IV診斷標準,IBS被定義為診斷前症狀出現6個月以上,近3個月以來,反覆腹痛,每周至少有1d出現腹痛,並伴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異常改變者:

與排便相關;與排便頻率改變相關;與大便性狀改變相關。

IBS可伴有排便緊迫感或排便不盡感、黏液便、腹脹等。IBS D常排便急,糞便呈糊狀或稀水樣,3~5次/d,嚴重者可達10餘次,可有黏液但無膿血。

慢性腹瀉有報警徵象者必須進一步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IBS的報警徵象包括:年齡>40歲的新發病患者、便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貧血、腹部包塊、腹水、發熱、體重減輕和結直腸癌家族史。

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的診斷標準為≥75%大便為鬆散或糊狀便或水樣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診斷之前至少6個月存在症狀,且後3個月符合診斷標準。

功能性腹瀉與IBS D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不存在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因此在詢問病史時要注意詳細問診。

腹瀉病因三:器質性疾病

若患者的腹瀉症狀持續,夜間活動腹瀉加重,體重明顯減輕,則更可能是器質性疾病。

炎症性腸病

本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起病緩慢,以腹痛、腹瀉開始,逐漸加重,潰瘍性結腸炎可有膿血便。

多為間歇性發作,病程後期呈持續性。炎症性腸病可伴發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結直腸癌

多數發生在中年以後,位於左側結腸者常為環狀生長,伴有排便習慣改變。

當腫瘤有糜爛、潰瘍、壞死時,可表現為腹瀉、血便和裡急後重,尤其是腫瘤位於直腸者,主要表現為血便、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暢和裡急後重。

肝癌

以腹瀉為首發症狀的肝癌並不少見。

腸黏膜變性水腫,通透性增加,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致大量水分排入腸腔引起腹瀉。

腹瀉病因四:全身性疾病

若患者出現胃腸道以外的症狀和疾病,如伴有發熱、食慾減退或亢進、營養不良和消瘦、休克、貧血、出血傾向等,需警惕全身性疾病。

可能引起腹瀉的全身疾病包括不限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腺垂體功能減退、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糖尿病

糖尿病性腹瀉呈頑固性、間歇性,發作時間可為幾天至幾周;間歇期可為數周至數月,腹瀉晝夜均可發生,約5%的腹瀉患者同時有脂肪瀉。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由於患者腸道蠕動快,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大便頻繁甚至腹瀉,大便一般呈糊狀,含較多未消化食物。

一表匯總

除醫源性腹瀉外,慢性腹瀉的病因匯總如下: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慢性腹瀉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20.19(11):983-989.DOI:10.3760/cma.j.cn114798 20200904 00959.

[2]張怡,李中東,王大猷.藥源性腹瀉的發生機理和防治.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06 , ( 6 ) .

[3] 謝雪梅.基層醫院警惕醫源性腹瀉.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 , ( 16 ) .

相關焦點

  • 考慮醫源性腹瀉了嗎?慢性腹瀉四大病因匯總,總有你遺漏的那一個
    腹瀉症狀是消化科最常見主訴之一。臨床上遇上腹瀉患者的你,如何開始著手診斷?是「簡單粗暴」地直接上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甚至內鏡檢查嗎? 若將腹瀉這四大病因牢記心中,則可拓寬臨床思維,「快準狠」地抓住腹瀉「幕後真兇」!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候,可由多種疾病造成。
  • 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腹瀉,如何用藥?|臨床必備
    腹瀉是排便次數明顯增多(>3次/d)、糞質稀薄、含水量增加(>85%),且大便可伴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其根據病理生理類型不同,可分為分泌性腹瀉、滲出性腹瀉、滲透性腹瀉、動力性腹瀉;根據病程不同,可分為急性腹瀉(病程為2-3周)、慢性腹瀉。
  • 治療慢性腹瀉 講述慢性腹瀉的特點
    慢性腹瀉是人類容易產生的一種疾病,有時候它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慢性病是指在病變達到兩個月以上的時間當中,腹瀉情況一直沒有得到好轉,總是容易反反覆覆的發生,就會被稱之為慢性腹瀉。慢性腹瀉的形成是在生活中得不到重視,逐漸改變成的慢性腹瀉,尤其是在急性腹瀉出現後,患者不注重腹瀉的嚴重性,使的慢性腹瀉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雖然是治療腹瀉的方法,但希望能夠了解一些,慢性腹瀉的具體知識。治療慢性腹瀉在西醫上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病因治療,針對不同類型的腹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案。
  • 慢性腹瀉的治療與飲食
    慢性腹瀉是一種常見臨床症狀,並非一種疾病。它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病因較為複雜,病程遷延。根據病因不同,臨床症狀多樣化,治療原則各異。如果不幸患了慢性腹瀉的話,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選擇如下這幾樣食材:
  • 慢性腹瀉怎麼辦 吃什麼有助於治療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一種常見臨床症狀,並非一種疾病。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病因較為複雜,病程遷延。根據病因不同,臨床症狀多樣化,治療原則各異。病因1.全身性疾病(1)糖尿病腹瀉與胃腸道植物神經病變有關。(2)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由於腸道蠕動快,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大便頻繁甚至腹瀉,大便一般呈糊狀,含較多未消化食物。
  • 小兒腹瀉總不好,可能是病因找錯了
    小兒腹瀉又稱為嬰幼兒腹瀉,是好發於0~2歲嬰幼兒的常見消化道症候群。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小於2周)、遷延性(2周至2月)和慢性腹瀉(大於2月)。根據病因,則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腹瀉。當寶寶大便次數增多時(3~10次/日甚至更多),媽媽應首先關注寶寶最近是否有接觸不乾淨的食物
  • 指南解讀:成人慢性腹瀉診治的七大誤區
    、腫瘤和炎症評估、吸收不良的檢測,以及常見病因、結構性/手術病因、少見病因的管理等方面進行闡述,指出成人慢性腹瀉存在以下七大診療誤區。 成人慢性腹瀉診治的七大誤區 誤區一: 病史採集不全面,病因診斷困難 指南推薦:臨床醫生應該詳細、全面地詢問患者病史,全面的病史資料可以為慢性腹瀉病因診斷提供線索。
  •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慢性腹瀉的伴隨症狀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慢性腹瀉的伴隨症狀一、慢性腹瀉的常見伴隨症狀主要包括:1、腹部疼痛:臍周陣發性擰疼,多發作於精神緊張、過度焦慮時,疼痛後有便意,便後即可緩解,門診多見,稱為腸易激症候群;2、腸道菌群失調、胃腸功能紊亂症狀:食欲不振、肚子脹、腸鳴音亢進、排氣增多;3、
  • 了解這些輕鬆治好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需要針對病因治療,但是有相當部分的腹瀉需要根據其病理和生理特徵給予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 病因治療 感染性腹瀉需針對引起腹瀉的病原體進行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需要停止繼續應用相關抗生素或調整原來在使用的抗生素,還可以加用益生菌。其中糞菌移植是一種治療腸道難辨梭狀桿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 你還在把腹瀉當做小問題嗎?它可能是四大癌症的「信號」
    你還在把腹瀉當做小問題嗎? 原創 澤橋醫生 澤橋醫生一提到腹瀉的季節,大多數人腦袋中理所當然的都會想到夏季。
  • 什麼是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腹瀉我們要注意什麼?
    原標題:什麼是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腹瀉我們要注意什麼?   腹瀉是我們在日常生活最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我們經常會通過將腹瀉的症狀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那麼到底什麼是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呢?遇到腹瀉我們應該怎麼辦?
  • 白話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
    慢性前列腺炎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到底有多常見呢?之前有機構統計前列腺炎佔到了泌尿外科門診的18%。今天主要想用白話容易理解的形式和大家聊一聊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非細菌因素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慢性前列腺炎通常很難徹底治癒,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病的病因複雜,而且比較常見的Ⅲ型的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而有些則是非感染性的炎症,比如局部的免疫異常、長期尿液反流引起的局部非感染性炎症。
  • 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病因是否一樣?
    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病因是否一樣?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病因一樣嗎?分析:急性發作可能有明確病因,如食物、藥物或病毒感染,尤其是兒童。慢性蕁麻疹的病因是一個更複雜的過程,往往很難確定,很遺憾,超過半數的患者是很難找到明確的致敏原因的。慢性蕁麻疹只是一個疾病而已嗎?分析:慢性蕁麻疹可不是那麼簡單,而是一組具有特質性的疾病總稱。
  •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常引起慢性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慢性腹瀉病程較長,一般腹瀉持續反覆發作2個月以上,極易造成大量營養素和體內水分的丟失,因此在查找病因治療的同時,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補充足夠的水分與營養。如果發現此類病症,一定要高度重視,在初期一定要採取各種治療措施,同時可以考慮用藥物進行控制,一定要將病情控制住,不能讓其惡化,防止對患者造成生命的威脅等!
  • 腹瀉別大意!快去查查有無這4種疾病
    腹瀉表現為腹部絞痛,隨之出現急迫的便意並排出稀便。若一年中僅偶爾出現 1~2 次腹瀉,通常無需理會;但若腹瀉持續數周,則可能存在影響健康的問題。 醫生可幫助查明導致出現慢性腹瀉的原因,並提供治療。 一、哪些原因會導致腹瀉?
  • 導致長期慢性腹瀉的原因,原來也可怕,千萬不能輕視
    但是有很多人卻覺得這是小毛病不以為然,其實這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癌變信號!究竟該如何區分普通的長期慢性腹瀉還是癌變導致的長期慢性腹瀉?長期腹瀉的朋友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自我診斷,然後儘早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以確認病因。
  • 基層醫療有了慢性腹瀉診療指南!上海嘉會國際醫院主任執筆
    慢性腹瀉是基層門診最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但也是各式各樣「土辦法」、「經驗療法」最多的一種臨床症狀。2020 年 11 月,《慢性腹瀉基層診療指南(2019)》正式發布,為基層醫生提供了慢性腹瀉診治的科學指導。
  • 寶寶出現慢性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孩子出現慢性腹瀉的原因有哪些呢?一,由於各種原因(飲食、病原菌感染等)引起的急性腸炎,當治療不及時或者沒有針對病原菌對症治療,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或者是腹瀉症狀頻繁發作時,就容易引起慢性腹瀉的症狀;二,在給孩子治療各種疾病時,由於盲目的選用抗生素,或者是長期大劑量應用抗生素,而抑制了正常菌群的生長,從而使不敏感的菌群大量繁殖,就會出現所謂的菌群失調,引起慢性腹瀉的症狀;三
  • 那隻刷屏的西高地犬死於「吹空調引發的慢性中暑」?假的
    最近各個萌寵大V小V頻繁發布一則「西高地犬吹空調導致慢性中暑身亡」的推文,目的是提醒各位犬主注意狗狗的夏季防暑的注意事項。但其中有很多錯誤的科普,本來不想過多言語,但陸續有新手養狗大全的粉絲詢問「夏天下班回家難道不能開空調嗎?」
  • 慢性腹瀉患者的飲食宜忌,你了解多少?
    慢性腹瀉患者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飲食要以低油脂、少纖維為主。 避免吃一些油脂過多的食物。如果攝入脂肪過多,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刺激胃液分泌。另外,油脂有滑腸作用,會使腹瀉加劇。而纖維多的食物能直接刺激腸蠕動,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分泌失調,導致腹瀉加重。二、要補充蛋白和熱能。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覆發作,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貯存的熱能消耗。因此,應補充足夠的高蛋白、高熱能飲食,但要採取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果增加過快,營養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