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正是趙恆所著的勵學篇。
它字裡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而用現代的理念來解釋的話,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懂得學以致用,以投身社會,服務人群。而本文所介紹的張曉勇卻並非是一個學以致用的例子。
17歲的理科狀元
1974年,張曉勇出生於湖南長沙自幼勤奮好學,一直以來都是班裡頭成績的佼佼者。1991年,年僅17歲的他以長沙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此消息一出立馬造成轟動。
社交全不顧 一心只讀書
步入大學的他,也幾乎不參加活動。四年中除了上課下課他也沒怎麼參加其餘課外活動,雖然進了大學後發現書本並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以後,他也有嘗試著去鍛鍊自己社交啊娛樂啊這些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效果都不敬人意1996年,張曉勇大學畢業,但他從學校帶走的似乎也就只有文憑了,社會上與人相處、為人處世的能力他絲毫沒有長進。
不善社交 工作失敗
畢業後的他正好適逢國家制度改革:學生可以在分配工作的同時,選擇自我招聘。張曉勇入職了一家中日合資的企業,在廣東工作了五年,可是因為學生時代的他只知道「一心只讀聖賢書」,最重要的為人處世這一點卻沒有教給他,公司的工作和他的專業不對口,既不能學到有用知識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這五年可以說是過得渾渾噩噩,一無所成。
放棄漂泊 重回故鄉
在經歷了鬱郁不得志的五年之後,張曉勇產生了想要奔走回鄉,放棄漂泊日子的念頭,恰逢這時父親生了一場大病身邊需要有人照顧,於是張曉勇就辭職回到長沙照顧父親。對於自己的工作經歷,張曉勇表現得很淡然,對他而言似乎有種蘇軾一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來看待世間百態。
回鄉當起小保安
最終,他成了長沙馬王堆陶瓷市場的一名小保安,拿著每月2000多元的微薄薪資,但不太需要與人打交道而怡然自得,並且他十分安於目前的這個現狀。許許多多的人都為他的高素質學歷出身而只是當一名保安感到不值當,但他自己卻很釋然。
因為經過了這麼多年他其實早也看開了:曾經懷揣著一顆為國奉獻的心,卻被殘酷現實一次又一次的碰壁給澆滅熱情,對他而言所有的理想抱負早已拋至腦後,隨風帶走了。所以17年來,他也不曾參加過任何一次同學聚會,他自己也坦言聲稱:「老天給我了一顆懂得如何用功讀書的腦子,卻沒有給予我為人處世的能力。所以我選擇走自己堅持的路就好。」
結語
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歡愉和沮喪,何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番別樣滋味呢!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以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