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考可以取消一門必考科目,你會選擇取消哪門考試?據說70%的人會選擇取消考數學,因為數學太枯燥、太難懂、太費腦細胞了,大家都害怕數學學習。
為啥這麼多人如此恐懼數學呢?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童年時期,大量地做題、背概念、定律是我們數學課上永恆不變的話題,雞兔同籠、追擊問題、相遇問題的公式差點沒把一代又一代孩子給逼瘋。
我有一個閨蜜,上學時她就害怕數學學習,數學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個噩夢。整個學生時代,她都數學的陰影下悶悶不樂。好不容易畢業了可以放飛一下自己,可一當媽後,數學這躲烏雲又開始籠罩在她頭上——「你說,數學差會不會遺傳呀?我的孩子會不會像我一樣,是個學渣呢?到時候我該怎麼輔導他的數學呀……」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她的焦慮。難道,孩子們也要重複我們當年數學學習時的噩夢嗎?
不,其實在開始上學之前,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科學地啟蒙,讓孩子在幼年時就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科學啟蒙,讓孩子擺脫對數學學習的噩夢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神級科學家理察.費曼曾用一年級的課本舉例,指出想孩子直接灌輸定義,是完全錯誤的。真正能幫助孩子減少理科學習痛苦的,是幫助孩子找到探索的樂趣。
費曼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那時他還很小,小到還需要坐在高腳的兒童餐椅上吃飯,父親常在晚飯後和他玩一個遊戲。父子倆把一堆買回來的舊長方形瓷磚一個接一個立起來,擺成很長的一條。接著,父親允許他推倒最後一塊瓷磚,然後父子倆看著整條瓷磚長龍倒下去,費曼高興地咯咯直笑。
再後來,遊戲升級了。那些瓷磚有不同的顏色,父親要求費曼按順序放一塊白的,然後兩塊藍的,接著再放一塊白的和兩塊藍的,就這樣把所有的瓷磚擺好——有時費曼也許想先放一塊藍色的,但按他的要求必須先擺一塊白色的。
我想,你們已經領會到其中暗含的啟蒙智慧,其實這並不深奧——先讓孩子喜歡上一個遊戲,然後慢慢往裡面加教育的內容,在遊戲中啟發孩子的思維。
所謂數學啟蒙其實就是是思維的啟蒙,是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和深化,讓他發現和感受思維的美妙。
誤區一:上學前沒必要學習數學,快樂玩耍就好。
有些家長主張快樂教育,覺得孩子上學前就該痛痛快快地玩,數學嘛,就該上學之後學習的。但其實,如果孩子沒有提前進行數學啟蒙,一旦進入校園,他很可能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
在課堂上,老師更多的講解數學知識,答題方法和總結公式、套路,如果孩子沒有提前積累一定的數學思維,他可能無法及時理解和充分消化課堂的知識內容。一二年級學習內容簡單時還能靠記憶維持,一旦升上三年級,孩子就很可能跟不上課堂學習的進度,容易成績大幅度下降,甚至產生厭惡數學學習的心理。
家長的這種認識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蒙特梭利認為:「1歲10個月左右是兒童掌握初級數字概念的關鍵期;2歲半是兒童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半是簡單運算的開始時期;5-6歲是兒童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開始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到位,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數學的抽象思維,從而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沒有及時啟蒙的孩子,上學後容易跟不上課堂節奏
誤區二:數學啟蒙就是口算和答題的啟蒙
更多的家長都能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已經行動起來了。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教孩子數數,從1數到100,從100倒數到1。還有些父母在孩子四五歲時,就已經報口算題給孩子計算。小小的孩子從掰著手指頭開始,一步一步練習、背誦,還沒上小學時就已經能快速地口算出2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能背誦出乘法口訣表了。
還有些父母會選擇在孩子臨上小學前,專門給孩子選擇一個靠譜的有效銜接班,讓孩子在教室裡開始研究數學題。
但其實,一味地強化計算和做題,也是人們對數學啟蒙認識的誤區。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做客央視節目《開講啦》時,就被現場觀眾一道複雜的計算題給問倒了。丘教授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不擅長計算,他強調數學能力更多是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助於數學學習
一個人的認知需要從「什麼」、「是什麼」進入到「怎麼辦」的環節才能接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才能讓認知足夠清晰和完整。生活中的數學啟蒙是讓孩子產生具體的認知,直觀感受到物體是什麼,它是尖是圓,是長是短,而數學課堂解決的是「怎麼辦」的問題,教給孩子抽象出同類問題的規律和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積累的具體認知越豐富,在數學課堂上他融匯貫通的能力就越強,對數學的興趣也越高。讓孩子積累具體認知的方法很多,在這主要介紹這三種:
1.多看、多摸,多動手擺弄物體
上學後,不管是認識圖形還是數小正方體的個數,都需要孩子對現實中物體的形狀、大小、長短、空間關係有直觀的體驗。
所以,父母給孩子啟蒙時可以鼓勵孩子多看、多摸、多動手擺弄,藉助搭積木、拼七巧板、蒙眼猜物體、用尺子隨意丈量等方法增強這種直觀體驗。
在孩童時期累積了豐富直觀體驗的孩子上學之後學習空間幾何、認識度量單位時就能夠輕鬆地把抽象思維轉換成具體答案。
積累豐富的直觀體驗,能讓孩子上學後更容易轉換思維
2.多說、多玩,多創造不同的遊戲
學齡前兒童不擅長枯燥乏味的學習,但是他們特別喜歡表達和玩耍。父母可設置一些有趣的遊戲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在遊戲中的表達。
親子遊戲一方面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聯結,另一方面還能加強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數學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和數學思維
3.多觀察、多比較、多辯論生活中的現象
很多父母選擇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學前奧數班,其實學習不一定非要端坐在書桌前或者是培訓班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你引導孩子有一雙觀察的眼睛。
比如,過馬路時可以觀察紅綠燈變化的規律、斑馬線的排列規律、人行道上瓷磚排列的規律……你可以讓孩子試著找找這些規律,並說說他還在哪看到了有規律的排列。
比如,喝奶茶排隊時,觀察一下隊伍中的人數,自己排在第幾,前面有幾個人,這個隊伍中有幾個男生幾個女生,人們選擇什麼口味的奶茶居多?如果你是奶茶店的老闆,你在儲備原料的時候可以多備一些什麼原料……讓孩子在觀察中了解一些統計的常識。
比如:全家人吃必勝客一起吃披薩的時候,你可以和孩子討論一個12寸的披薩可不可以換成2個6寸的披薩,雖然這個問題對孩子有點兒難,但是直觀的圖形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到圖形的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
一次次觀察、一次次對話,就是你給孩子帶去的最好的數學思維啟蒙。
生活中隱藏著許多數學信息
人的這一生,數學課堂上的知識點可能會被淡忘,大學畢業後不記得sin和cos的平方和是多少,對人生也沒有多大影響。但是,一個從小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數學留在他們身體裡的思維邏輯,處理問題的能力,將會是他們未來應對競爭的加速器。從小對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啟蒙,就是一個為孩子安裝加速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