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專業坑隊友,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背叛德國?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義大利倒戈陣營
    作者:諸葛仲達   編輯:Thomas

    義大利在一戰和二戰都是重要的參戰國。一戰爆發前,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為軍事同盟,但一戰爆發後,義大利突然臨陣倒戈,背叛了盟友加入到協約國一方,義大利的臨陣倒戈,成為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戰中被義大利坑慘的德國,在二戰時居然還選擇義大利作為它的盟友,結果二戰中義大利再次倒戈,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前後被義大利坑了兩次。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臨陣倒戈?難道義大利專為「坑德」而生?這就要從三國同盟的建立說起。


    一、三國同盟的建立

    義大利和德國直到1870年才完成統一,兩國在統一前都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義大利境內大多數邦國不是被法國控制就是被奧地利控制。例如威尼斯和米蘭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奧地利是義大利統一過程中最大的敵人,在擊敗了奧地利後才完成了統一,即使統一後兩國也一直存在領土糾紛,兩國關係非常緊張。

    ▲義大利統一前很多地區曾被奧地利統治或控制

    義大利在統一戰爭中能擊敗奧地利,普魯士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奧地利幾百年來一直是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本來是最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但普魯士先後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為了安撫奧地利,防止其再回過頭來與它爭奪德意志,更為了孤立法國,普魯士不斷主動改善與奧地利的關係,大力支持其往巴爾幹擴張,德奧結成了軍事同盟,德國首相俾斯麥也試圖拉攏義大利加入軍事同盟,但因為奧地利的因素,義大利一開始並沒有與德國結盟。後來局勢的發展最終使德意奧三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普魯士擊敗法國後,普魯士國王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

    義大利統一後為了發展經濟,亟需擴大市場和原材料產地,開始不斷擴張殖民地,並將目標瞄向了隔海相望的突尼西亞,向突尼西亞進行經濟滲透。

    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突尼西亞進行滲透。法國在非洲殖民擴張的時間比義大利早得多,1830年法國就佔領了突尼西亞的鄰國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成為法國在非洲擴張的大本營,1876年,法國獲得了在突尼西亞建造鐵路的權利,1880年,義大利也獲得了在突尼西亞修建鐵路的權利。

    ▲突尼西亞距義大利僅150公裡,成為義大利擴張的目標

    就在意法在突尼西亞滲透、利益均沾的時候,法國突然玩了把大的。1881年,藉口突尼西亞某部落侵犯了阿爾及利亞的領土,法國竟然出動幾萬法軍佔領了突尼西亞,並迫使突尼西亞籤署了《巴爾杜條約》,使突尼西亞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法國突然佔領突尼西亞,打破了之前法意利益均沾的局面,這令義大利舉國震驚,國內掀起了反法浪潮,義大利政府同樣氣憤不已,但除了氣憤也無能為力,畢竟實力遠不如法國,一旦開戰,幾乎不可能取勝。

    義大利不得不開始尋找盟友,放眼整個歐洲,當時只有與法國對抗的德國最適合成為它的盟友,德國的統一是建立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的基礎之上,普法戰爭後德法兩國隨即成為了死敵。而德國已經選擇與奧地利成為盟友,義大利不得不暫時放下領土爭端,與奧地利和解。

    經過多輪談判後,終於在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正式籤訂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形成。為了對抗三國同盟,法國與俄國結成了軍事同盟,隨著英德矛盾的不斷加劇,後來英國也加入到法國和俄國一方,最終英法俄結成了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為一戰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一戰爆發前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從三國同盟形成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們並非鐵板一塊,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本就有很深的矛盾,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是因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面臨著法國的軍事威脅,意法矛盾暫時掩蓋了意奧矛盾。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為了一起對抗法國,暫時結成了同盟。只要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三國同盟隨時有解散的可能。

    意奧關係的不穩定,是三國同盟解體的重要原因。義大利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後,不得不向其他地區擴張,義大利將目光瞄向了巴爾幹和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1911年,義大利與奧斯曼帝國發生了戰爭,奪取了巴爾幹地區的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而巴爾幹地區同樣是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義大利在爭奪巴爾幹地區的過程中難免與奧匈帝國產生不少摩擦,再加上雙方原有的領土糾紛,使得意奧矛盾逐漸超過了意法矛盾,這為後來一戰中義大利倒向協約國奠定了基礎。

    ▲1914年的義大利以及其殖民地


    二、一戰中義大利臨陣倒戈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視察塞拉耶佛時,被塞爾維亞熱血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隨即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不久德、俄、法、英四國因為軍事同盟關係向對手宣戰,它們很快捲入了戰爭。而此時的義大利在幹什麼?

    ▲塞拉耶佛事件中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身亡,成為一戰的導火索

    義大利表示奧匈帝國在向塞爾維亞宣戰前,完全沒有徵求過義大利的意見,而奧匈帝國宣戰前曾多次與德國交涉,反覆向德國確認是否能提供軍事支持,德國給了肯定的答覆。而且義大利認為在它三國同盟中承擔的義務只是防禦性質的,只有當盟友是被入侵的一方,才會與盟友共同作戰,於是在一戰爆發後宣布保持中立,這讓德奧氣憤不已。

    義大利宣布保持中立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不斷爭取它加入到自己一方。義大利選擇與雙方同時談判,看誰開的價碼高。義大利要求戰爭勝利後把奧匈帝國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地區給自己,同盟國尤其是奧匈帝國當然不答應,但是協約國最終接受了義大利開出的條件,這讓義大利開始傾向加入協約國一方。

    與此同時,戰爭的進程也越來越有利於協約國一方。1914年9月,一戰中著名的馬恩河戰役結束,結果是德國戰略上失敗,沒能迅速突破馬恩河防線,西線進入了相持階段。德國西線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破產,後期不得不長期面對兩線作戰的困境。德軍總參謀長毛奇在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向德皇報告時認為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馬恩河戰役後,德國速戰速決計劃破產,德國陷入長期兩線作戰的困境

    面對戰場上的新形勢,義大利終於在1915年初同協約國在倫敦籤署了秘密條約,之後便向奧匈帝國宣戰,義大利正式倒向了協約國一方。

    這使得力量對比由之前的3:3變成了現在的2:4。如有義大利在西線牽製法國,德國兩線作戰就不會很吃力,但現在德國西線沒有了幫手,戰略上已經很難取勝。果不其然,1918年,一戰最終以德國一方的失敗而告終,義大利的臨陣倒戈成為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後,德國兩線作戰更加困難

    然而,這不是義大利唯一的一次臨陣倒戈。義大利在後來的二戰中再次臨陣倒戈,而這次被坑的同樣是德國。


    三、再度結盟,德意軸心同盟的建立

    一戰勝利後,為制定戰後國際新秩序,戰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在英法主導下,形成了凡爾賽體系,德國不僅割地賠款,還被嚴重製裁。

    英法當初答應義大利的條件很多都沒兌現,意總理奧蘭多氣憤之下,中途退出了和會,意德都對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不滿,後來意德政治局勢的變化使兩國再次結成了軍事同盟。

    1922年,墨索裡尼的法西斯黨奪取了義大利的政權。11年後,他的粉絲希特勒奪取了德國的政權,希特勒在德國同樣實行法西斯主義,他不斷擴軍備戰,試圖對英法「復仇」,推翻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束縛,於是急切尋找盟友。

    ▲1922年,義大利法西斯黨奪取政權,墨索裡尼上臺

    放眼歐洲,有實力幫助德國對抗英法的國家只有義大利、西班牙和蘇聯,其他國家實力都太弱,希特勒極端仇視蘇聯的共產主義,而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同樣都是法西斯國家,因此,希特勒最想拉攏的是義大利和西班牙,德國不斷向他們示好。

    1935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引發國際輿論強烈的聲討,英法宣布對意進行制裁,此時只有德國對義大利表示支持。於是,義大利退出由英法主導的國聯,與德國越走越近。後來,德意一起出兵幹涉西班牙內戰,支持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有了第一次合作之後,之後兩國合作程度不斷加深。

    終於在1939年5月,意德籤訂了《德意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

    ▲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和墨索裡尼結成軍事同盟


    三、二戰義大利見機行事,參戰!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根據軍事同盟條約,德國要求義大利儘快給予軍事援助。義大利表示願意出兵,但暫時缺乏戰略物資和武器,於是給德國開了一張天價援助清單,包括石油、鋼鐵、高射炮等武器和戰略物資,希特勒看了後表示暫時難以提供,墨索裡尼便暫時保持了中立狀態。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二戰爆發過去了一個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義大利參戰。墨索裡尼口頭表示將儘快參戰,但並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他決定再觀望一下戰場上的形勢,等待更好的參戰時機,避免站錯隊成為戰敗國。

    1940年5月,德國橫掃北歐和西歐,繞過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攻到了法國境內,30多萬英法聯軍被德軍逼到敦刻爾克,幾乎赤手空拳逃到了英國。

    ▲二戰德國橫掃西歐、北歐,佔領法國

    此時,法國敗局已定,英國退守本土。沒想到德國的勝利來的如此之快,墨索裡尼擔心再不參戰將失去瓜分勝利果實的資格,於是在二戰爆發的9個月後,意正式對法宣戰,並派出32個師去進攻法國。碰巧的是,一戰中義大利也是在戰爭爆發9個月後才參戰,不同的是,這次義大利開局沒有臨陣倒戈。

    ▲看到希特勒在戰場上的輝煌勝利,墨索裡尼終於宣布參戰

    然而,隨著戰爭形勢的巨大變化,義大利最終還是在戰爭過程中臨陣倒戈。


    四、義大利再坑隊友,臨陣倒戈

    義大利參戰後,參加了入侵希臘、南斯拉夫和北非的戰爭,但是表現都差強人意。1941年,隨著德國入侵蘇聯和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使蘇聯和美國先後捲入戰爭,德國的對手越來越強大。

    1943年,蘇聯和美國先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和中途島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二戰發生了重大轉折,與此同時,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之後,北非德意聯軍投降,同盟國與軸心國的攻守之勢發生了逆轉,軸心國由盛轉衰,同盟國開始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進攻。

    ▲史達林格勒戰役成為二戰的轉折點,軸心國由盛轉衰

    同盟國獲得一連串的勝利後,為迫使義大利投降,1943年7月9日,盟軍成功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德意聯軍潰敗,盟軍第一次攻到義大利的國土。此戰後,義大利已無力再戰,意統治階層認為軸心國的覆滅已不可避免,如繼續同盟軍交戰,將陷入萬丈深淵。

    ▲盟軍在義大利南部登陸,攻入義大利國土

    於是義大利再次見風使舵,7月25日,在意國王的支持下,法西斯黨高層發動了政變,墨索裡尼在眾叛親離中下臺,取而代之的是由巴多格裡奧組成的新政府。

    這回義大利再次選擇兩邊下注,它一邊表示新政府將同德國繼續保持同盟關係,繼續與之並肩作戰,一邊開始與同盟國接觸,就停戰條件展開談判。

    不過這次義大利在談判中就非常被動了,此時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軸心國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義大利沒有一戰時討價還價的籌碼。經過長時間談判後,最終同盟國向義大利下達了最後通牒:立即無條件投降,要麼接受,要麼結束談判。義大利終於再次臨陣倒戈,1943年10月13日,義大利宣布退出軸心國集團,並向德國宣戰。

    義大利的倒戈使德國面臨的戰爭形勢更加惡化,德國不得不面對三線作戰的困境,義大利的倒戈加速了德國的失敗,最終二戰以軸心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而結束。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最擅長觀望形勢,為了避免成為戰敗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前後兩次臨陣倒戈,而被坑的同樣都是德國,可謂「專業坑德」三十年不動搖。

    ▲美軍進入義大利(1945年)


    作者:諸葛仲達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世界強國那麼多,德國為何要找日本和義大利兩個坑貨結盟
    文/寂寞的紅酒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全球性戰爭。戰爭分為兩個陣營,以美蘇英中為首的同盟國和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在戰爭初期,德國一路狂飆,席捲歐洲、橫掃北非、閃擊蘇聯,勢不可擋。但相比而言,德國的兩個隊友卻可以稱得上是實足的「坑貨」。
  • 二戰義大利爆笑史!「豬一樣的隊友」,二戰之中的義大利!
    一次戰鬥中意呆利軍離補給站10公裡的戰場上因為肚子餓,全軍竟然煮義大利麵吃,然後全軍被敵人輕鬆俘虜…1940年,在對法國的戰爭中,義大利先是以「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為由,拒絕參戰,在德國已經快攻佔巴黎時,想趁機撈一把的墨索裡尼又急忙發動了對法國的進攻,結果是他精心拼湊的攻擊部隊反而被本已放棄希望的法軍打得潰不成軍,把戰火燒到了義大利境內。
  • 彪悍的羅馬,對比現在的義大利,義大利人真的是羅馬人的後裔嗎?
    看看兩千多年前古羅馬的文治武功,巔峰時期統治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中東和西歐地區,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創造了一個橫跨三個大洲的帝國;而現在的義大利人,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淪為了世界上的笑柄,經濟在歐洲也常年的停滯不前。
  • 二戰中義大利豬隊友的巔峰之作:打下本國空軍元帥的飛機
    回顧人類幾千年的戰爭歷史,有沒有將軍被自己的豬一樣的隊友殺死?這種豬一樣的隊友確實存在於戰爭中,也存在於二戰中,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最好的空軍將領巴爾博元帥在一次飛機失事中被隊友擊斃。巴爾博伊塔羅·巴爾博是義大利航空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他出生於義大利費拉拉,畢業於佛羅倫斯大學,後來,他加入阿爾卑斯山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巴爾博已晉升為中尉,並獲得6枚功勳獎章。
  • 明明很會打仗的義大利,在二戰中為什麼卻成了法西斯的豬隊友
    文:鼓浪隱士在大家印象中,二戰時期的義大利是個奇葩的豬隊友,在戰場上屢戰屢敗,更是經常鬧出各種好笑的烏龍事件,例如空軍元帥巴爾博被自己人擊落等等。按理說,當時義大利也是構建凡爾賽體系的四強之一,為何卻練就豬隊友的本事呢?
  • 二戰中德國的兩個好幫手義大利和日本哪個更坑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和義大利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主要盟友,是德國在二戰中最主要的兩個幫手。不過德國的這兩個幫手卻是十足的坑貨,一個比一個坑,簡直把德國坑到了姥姥家。德國的失敗兩國起碼要負一半的責任。先說義大利,義大利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合作夥伴,義大利對德國而言非常重要。首先,義大利為德國提供了上百萬僕從軍,義大利軍隊在北非、巴爾幹和蘇德戰場非常活躍。義大利的海軍和空軍是地中海的主力,有效的牽制了英美海軍,德國軍隊在北非的補給也都是由義大利提供的。沒有義大利,德國勢力根本出不來歐洲大陸。其次,義大利的加入確保了德國的側翼安全,讓德國避免了來自南線的威脅。
  • 冷知識;義大利分裂時間長達1500年、義大利人愛喝咖啡
    四,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都是德國的豬隊友。 a,1881年義大利同法國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為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為自身利益,望風使舵,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定,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 ,三國同盟瓦解。
  • 義大利怎麼說也是歐洲強國,為何二戰的戰鬥力這麼差,成豬隊友!
    義大利怎麼說也是歐洲強國,為何二戰的戰鬥力這麼差,成豬隊友!我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了法西斯聯盟,開始侵略各個國家由此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本來身為歐洲強國的義大利,可偏偏在二戰中的表現讓人差強人意,反觀其他兩國一個橫掃了歐洲,一個在亞洲肆虐,而義大利呢卻誰都打不過老是讓別人去救他們,簡直就是一個豬隊友拖油瓶的存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推動的?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的?德國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詳細原因略有差別,但是主要原因都一樣: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不滿。德國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挑戰英法,希望獲得他們廣大的殖民地,獲取更多利益。
  • 二戰德國的神仙豬隊友,幫了全世界的大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國家組成的法西斯陣營挑戰世界和平而引發的世界範圍內的戰爭,波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可以說,整個人類世界基本都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之中。
  • 論一個好隊友的重要性,二戰時期德國的豬隊友添了什麼亂?
    有一個好的隊友,對一場比賽來說是至關重要。有一個豬一樣的隊友,對一場戰爭來說那是致命的。二次世界大戰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戰爭了。起因是德國想要統治世界,但是天不如人願,德國卻找到了個豬隊友,而且還是好幾頭。
  • 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兩次,卻忘了炸了兩個地方,德國:豬隊友
    二戰中,以德意日為軸心的法西斯國家挑起了二戰,其中德國和日本的實力強勁,義大利就如同打醬油的存在,他們本身就很厭戰,一參戰就習慣性的投降,打到最後他國都不想俘虜義大利軍人,因此義大利給德國拖了後腿。有一個豬隊友就夠頭疼,沒想到日本在戰爭中途去偷襲美國珍珠港,卻忘記炸掉這2個地方,德國表示:這不是豬隊友嗎?德國在二戰中主要就是和蘇聯對抗,日本想拿下中國,按照德國和日本的預計,他們都可以獲得戰爭的勝利,只是日本太樂觀以為很快可以佔領中國,卻深陷泥潭脫不開身。日本沒辦法掉過頭去幫助德國攻打蘇聯,就和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 多次反覆橫跳,義大利是如何在多次大戰當中立於不敗之地的?
    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作為一個極為特殊的國家一直都在被軍迷調侃,一方面是其作戰實力與其國際地位對比失衡,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多次跳反,甚至讓這個一開始屬於戰敗方的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能作為戰勝國的身份籤署最終的停戰協議。首先要看清義大利如何多次跳反立於不敗之地,要搞清楚義大利究竟為何跳反。
  • 德國是如何輸掉二戰的?不僅自己給自己挖坑,盟友也給挖個大坑
    在這場人類浩劫中,數以百萬計的生命被埋在冰冷的泥土下,許多人死在陌生的地方,家不是家,國不是國,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恐怖之中。雖然在正義聯盟盟友的鬥爭和打擊下,正義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而看看當時德國的實力,就知道這場勝利來得多麼容易。
  • 看看一戰前後,義大利幹的那些事,用什麼詞來形容比較合適呢?
    義大利在整個普奧戰爭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拖住了8萬奧軍,如果不是普軍速戰速決,使這8萬奧軍來不及回援薩多瓦,那義大利連這點兒作用都起不到了。不過,強大的普魯士軍隊還是把奧軍打敗了,而且僅用了七周時間,把法國拿破崙三世給嚇了一跳,為了不培養出一個威脅更大的普魯士,拿破崙三世宣布調停。奧地利隨即宣布接受法國的調停,而普王威廉一世在俾斯麥以辭職相要挾下也不得不屈服。
  • 二戰時德國的各個盟友國:日本匈牙利最強,義大利堪稱「豬隊友」
    在那場幾乎席捲全世界的二戰中,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國家,主動挑起戰火,給很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由於德國將主要戰場放在歐洲,對我國並未造成太多實質性的傷害,因此在我國很多人的印象中,德國更像是一種法西斯國家的精神領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 歐洲最聰明國家,2次世界大戰都反敗為勝,如今美女遍地極其富有
    戰爭一直都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行為,雙方為了各種利益,而展開了激烈而又殘酷的爭鬥,尤其是兩次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波及全球,而有一個國家,可以說是歐洲最為聰明的國家了,他們兩次大戰,都化腐朽為神奇,反敗為勝,這邊是處於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相比之下,義大利是個晚來者,1871年才完成統一,但義大利對巴爾幹也是有領土要求的。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併。趁著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義大利在1919年收復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 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幾度沉浮
    一直以來,歐洲的強國如英國、法國等都想方設法讓德國處於分裂狀態。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歐洲的威脅。19世紀以前德意志地區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德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一個小的邦國就像一個小村莊。大家都知道那個有名的茜茜公主吧,所謂公主,她父親的公國也就一個村大小。
  •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但丟棄40%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
    「和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外交的代名詞,現如今的世界也是強烈號召「和平」。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仿佛都很「老實」,大規模的戰爭事件不再出現,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可是他自己卻丟棄了40%的領土,導致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