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歷史上,北有梅蘭芳南有歐陽予倩,他們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重大

2020-12-20 荷露團珠

梅蘭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是在1913年秋。大上海那種開放的文化氛圍和眼界,以及他們大膽的革新精神,新舞臺、新燈光、新布景、新式切末道具、新的服裝設計、新的改良化妝方法,都讓梅蘭芳很新奇!在他的內心產生了很大震動,對他的藝術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他發誓回到北京以後一定要改良舊劇的一些不美的不合理的地方。

梅蘭芳的改革之路由此而產生。

京劇旦角妝容改革前後對比圖

當時上海舞臺演的新劇目,比如說《黑奴籲天錄》、《新茶花女》等等,這些劇目也使他印象深刻。在這次上海之行中,他結交了很多的朋友。最使他興奮的,是結交了很善於演新劇,具有新思想,新的探索精神的「新新戲劇人」:歐陽予倩。

為什麼叫歐陽予倩「新新戲劇人」呢?因為歐陽予倩的那些新劇目,大多都是根據話劇改編而來的,即使不是也是他努力區別舊劇,總想弄出點新玩意,所以,他和梅蘭芳演的一些老戲的創作方法、理念以及程式的運用,都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

梅蘭芳在上海除了演營業戲以外,還有一些大家族的堂會之約。

有一次梅蘭芳和王鳳卿去張家花園,去赴一期堂會。這個張家花園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前門通道在靜安寺路,後門通道在威海衛路,老上海人都非常的清楚。

舊上海張家花園

花園不止大,那景色更是非常宜人,假山、小湖、小橋流水、花團錦簇!梅蘭芳和王鳳卿來的時候還比較早,也沒到他們上場的時候,他們隨即坐下來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促膝聊天兒,並且探討著堂會演出劇目的一些細節情況。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間遠遠地走過來一位俊俏小夥,這個青年也就二十幾歲,長得非常儒雅俊秀,鼻梁上還掛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兒,平添了一種文化人的氣度。

只見這位青年風度翩翩地走到梅蘭芳面前,微笑的和他打招呼,並伸出手和梅蘭芳握手,說:「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梅蘭芳先生吧!幸會!我是歐陽予倩。」

梅蘭芳心裡一驚,站起身來脫口而出說:「」您就是歐陽予倩呀!久仰久仰!」

因為在他們見面之前,梅蘭芳已經看了他好幾齣戲,而且對他的那種新劇目,非常的喜歡和欣賞,很受啟發,準備回去,也對他的一些舊劇進行改革,還想著編演一些新戲,這些都是受了歐陽予倩以及其他一些南方藝人的影響。

青年歐陽予倩

那麼這位歐陽予倩到底是什麼人物呢?

歐陽予倩出生於湖南瀏陽一個沒落的書香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曾任廣西桂林知府,也是晚清的一個著名的文化學者。歐陽予倩從小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由於時代的原因,他也受到維新派思潮的影響,所以對西方文化也特別嚮往。1904年,他去了日本東京,考入成城中學,1906年回國,不久他又去了日本入明治大學商科,1908年又考入早稻田大學文科。

說起來,歐陽予倩下海唱戲也不偶然,因為他雖然學貫中西,也算是一個文化人,但是他自小就非常喜歡他們湖南的家鄉戲。不過比起湖南地方戲,他更喜歡皮黃戲,而且還專門拜過老師,當然學的也是青衣。他在瀏陽期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接觸和學習中,他認為藝術在喚起民眾覺悟,以及打倒舊的腐朽的文化方面,要起非常大的作用,於是他用很大的經歷和熱情,去對西方戲劇進行研究和實踐。他在留日期間,還積極參加了很多話劇團的表演演出,並且自己還編寫劇本,比如他把美國作家的著名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成話劇《黑奴籲天錄》就是一例。

後來他回國後,又積極創辦「春柳劇社」,與很多同好們,組織演出,鼓吹革命,反對封建,提倡社會變革,在此期間,他以及一些新派戲劇戲曲人,編演了一些新戲、新話劇。當然,由於他對舊劇的喜愛,同時他也在學習舊的戲曲,但是他心裡總是不踏實,總想改革舊劇,加入話劇的一些元素因素,所以他的戲曲觀以及表演的那種形式內容,和舊劇的形式內容有很大的區別,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別!

戲劇改革家田漢與歐陽予倩

那麼這次他在張家花園遇到了梅蘭芳,也是抱著諸多期許,因為在此之前,他就看過梅蘭芳的演出,他看過之後非常震驚,對梅的藝術發自內心的欽佩和服氣!同時他也邀請梅蘭芳到春柳劇場,去看他的演出,並且謙虛的要求梅蘭芳給他提些指導性意見。

二人促膝談心,相見恨晚,歐陽予倩向梅蘭芳提出了很多京劇表演的一些問題,他很謙虛,他通過梅蘭芳對他的講解和敘述,對京劇也就是他們口中的「舊劇」,開始有了全新的認知和感悟。他們二人都互相對對方的東西產生了興趣。歐陽予倩也認為舊劇裡的一些玩意,其實還是非常好的,應該繼承下來。而梅蘭芳認為,舊劇確實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把新的東西加進來,對舊的一些不怎麼讓觀眾喜愛的內容形式,要進行大膽地改革。這樣京劇才有出路,才能吸引人。

歐陽予倩演出他的新劇《寶蟾送酒》

歐陽予倩和梅蘭芳的這次見面,促使他對京劇表演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此以後,他也走入了職業戲劇演員的行列,並且兼任導演,編劇等方面的角色。從1924年~1928年。這大約五年間,他編寫了新的京劇劇目達18出之多,自導自演的劇目達29出之多。他還根據傳統的小說傳奇;文學作品改編了大約50出劇目,其中的紅樓戲最有特點。比如他編演的《黛玉葬花》、《晴雯補裘》、《黛玉焚稿》等戲,在上海的大舞臺也是紅極一時,在這期間,他的聲名鶴起和梅蘭芳幾乎齊名,被稱作「南歐北梅」。

歡迎關注荷露團珠談戲說戲聊戲

相關焦點

  • 傅謹:「劇運」之外的歐陽予倩
    傅謹的文章則梳理和分析了歐陽予倩在「劇運」之外的戲曲領域的成就、地位和意義——歐陽予倩不是打入「舊劇」內部的「地下黨」,他真正是一名優秀的京劇演員和戲曲理論研究者。當然,歐陽予倩還需要跨越京劇表演的技術門檻,尤其是他進入的是旦行。他主要向上海有名的青衣演員筱喜祿學戲,不過毫無疑問是沒有拜師的。在歐陽予倩後來的回憶文章裡,提到筱喜祿時用詞與口氣都很輕鬆隨意,可見他們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友的成分要明顯多於師的成分。根據相關材料,歐陽予倩還曾經向名票江夢花、林紹琴學戲,但應該不是系統地學習。
  • 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1919年5月,張謇在戲劇家歐陽予倩的支持和協助下,在南通籌建戲劇學校。9月中旬,「南通伶工學社」成立,成為我國第一所培養京劇人才的新型戲劇藝術學校,張謇擔任董事長,其子張孝若出任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就任主任並主持教學
  • 大膽求愛的「東方莎樂美」——歐陽予倩的《潘金蓮》
    梁啓超、胡適、田漢、歐陽予倩等人積極引入西方話劇的藝術形式,改造舊戲,編制新劇,利用戲劇這一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渠道宣傳新思想、抒發新言論,得以風行一時。其中由歐陽予倩自編自演的五幕話劇《潘金蓮》,便是當時尤為轟動、頗具爭議的劇作之一。
  •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歐陽予倩先生是學院的精神領袖和學術旗幟
    歐陽予倩先生以他一生的藝術實踐和經驗積澱,成為了中國藝術研究的巨大文化存在,成為了可以支撐中國戲劇學科建設的寶貴精神資源。」為紀念歐陽予倩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戲劇研究》《戲劇周刊》《戲劇》創刊九十周年,朝華出版社出版了由李歆編纂編纂撰寫的《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此書收錄了歐陽予倩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1929-1931)期間出版的《戲劇》系列期刊,以影印方式真實再現期刊原貌。
  • 中戲京劇系是怎樣的?
    京劇系中央戲劇學院戲曲教學的傳統由來已久。建院之初,第一任院長歐陽予倩與曹禺、田漢、洪深、張庚、周貽白、梅蘭芳、程硯秋等一起參與籌建中央戲劇學院。歐陽予倩提出「一手伸向民族傳統,一手伸向國外」的辦學思想,在教學與藝術實踐中不斷地闡明和拓展戲劇的中國學派。
  • 在江蘇淮安,有位與梅蘭芳齊名、京劇麒派創始人,他就是周信芳
    與梅蘭芳齊名、京劇麒派藝術宗師、 無論是藝術造詣、還是道德人品、均值得世人稱道的周信芳,他與韓信、吳承恩、周恩來總理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江蘇省淮安市。在此,他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相遇,互相取長補短,一工青衣,一工文武老生,同臺演出,技藝大進。同時拜京朝派被稱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為師,學習表演藝術。15歲時,周信芳嗓子突然倒倉,傳言是被人下藥造成的,使他再也唱不了京劇的高腔。但他最終化短為長,形成雖帶沙音但發自丹田,並形成了酣暢樸直、蒼勁渾厚的唱腔。
  • 探訪梅蘭芳故居:梅香悠遠 蘭芳如故
    房屋的一角還藏有1916年9月12日在上海演出《霸王別姬》的戲單,上有醒目的隸書字——「梅蘭芳飾虞姬,楊小樓飾霸王」。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而今身處院中,一張梅蘭芳與楊小樓的扮相合影,那招式,那眼神,讓人耳畔宛若響起《霸王別姬》裡先生那圓潤清婉的唱腔——明滅蟾光,金風裡,鼓角悽涼。憶自從徵入戰場,不知歷盡幾星霜。
  • 國難當頭的「戲子」,中國最早的「明星」,梅蘭芳做了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民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生活最為苦難的時期,但恰恰是這個時期,反而湧現出了很多很有錢的明星大腕,梅蘭芳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就來講講他當年有錢到什麼程度? 在民國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遠遠沒有今天豐富,聽上兩首曲子就是很多人最開心的事,在那樣的特定環境下,成就了一代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
  • 蘇有朋主演《梅蘭芳》遭京劇名家質疑(組圖)
    斥資上億元衝擊奧斯卡  電影《梅蘭芳》的京劇藝術總監、梅蘭芳先生之子、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表示,《梅蘭芳》是一部反映梅大師贏得全球性藝術聲譽的人生傳奇,也是本年度獻給梅大師誕辰110周年的禮物。目前,由梅蘭芳之子梅紹武創作的《梅蘭芳》文學劇本已經完成。
  • 京劇趣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知道
    京劇的發展:京劇有150年的歷史 有一種說法認為,京劇從三慶班在1790年進京算起已有200年的歷史,但是三慶班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誌,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後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於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於漢劇。也有部分劇目源於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但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後的事了。
  • 梅蘭芳大劇院:老牌劇院的京劇新傳承
    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背後國家京劇院的各位演員也積極響應,創作《青春戰「疫」國粹情》等十餘部微視頻。自成立至今,梅蘭芳大劇院努力打造國粹精品演出場所的第一品牌,劇院中的每一處附屬設施都帶有京劇演出元素,為觀眾展現京劇傳承的魅力。而在停演期間,梅蘭芳大劇院也發揮線上新媒體的作用,積極擁抱新傳播形式當好京劇傳承者。
  • 京劇版《新三字經》六一亮相梅蘭芳大劇院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北京國藝昇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新成立的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中國少年京劇團於5月31日、6月1日在梅蘭芳大劇院為首都的少年兒童奉獻一臺大型多媒體兒童京劇晚會《新三字經》。希望在給孩子送去歡樂的同時,也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小觀眾。
  • 你是怎麼看待魯迅公開在報紙上罵梅蘭芳的?
    魯迅罵過梅蘭芳嗎?答案應該是見仁見智的。可是,我查了一下魯迅關於京劇和梅蘭芳的言論,批評是有的,似乎算不上是罵,冷嘲熱諷還是有點的,這本是魯迅一貫風格,沒有這一特點,魯迅還是魯迅嗎?我覺得魯迅批評梅蘭芳這個事情上,沒有誰錯了,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而已。況且這個事情上,一直是魯迅單方面發聲,梅蘭既沒有反駁,也沒有辯白。魯迅的批評,體現出戰士的特質。而梅蘭芳的沉默,體現出了君子的風度。魯迅到底批評了梅蘭芳什麼呢?主要內容體現在兩篇文章中,一是《論照像之類》,二是《略論梅蘭芳及其它》。
  • 京劇大師的「颱風」 馬連良讓「大軸」梅蘭芳露天演出
    編者按:馬連良和梅蘭芳都是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是 「馬派」藝術的創始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其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梅蘭芳則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在他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濱聲先生曾親睹兩位大師演戲。但讓年過九旬的李濱聲先生至今難以忘懷的,不僅是他們精湛的演技,更是大師的「颱風……作者:李濱聲
  • 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的梅蘭芳是男的還是女的?
    有人說,因為梅蘭芳的名字太容易與女性聯繫,那也是不知京劇根底的。除了梅蘭芳是京劇中的男性旦角,還有一個男性旦角叫程硯秋,程硯秋這個名字不是容易聯想到女性的一個名字吧?實際上,新一代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京劇最初是沒有女性演員的。戲劇裡面的女性人物,都是由男性演員喬裝打扮的。著名京劇演員程硯秋十三年代習劍影照。他是與梅蘭芳齊名的四大旦角之一。
  • 「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在這裡看到南京的真實生活
    對XXX站來說就像童話故事--一對外地夫婦帶著孩子到兒童醫院治療,孩子們哭著要糖,他們的父母進退兩難。一名地鐵員工看到後,給孩子們送來了糖果。後來,珠江路有了一個可愛的暱稱「糖果車站」。仔細看,地鐵兩端的售票亭裡都有裝有棒棒糖的玻璃罐。
  • 「津門網」京劇大師梅蘭芳作品欣賞,網友:更加熠熠生輝
    眾所周知,梅蘭芳是京劇大師,可他的書畫水平也不低。詩文大家王湘綺曾對梅蘭芳說:「當一個藝人容易,但當一個藝人不可沒有文墨,更不能不懂詩歌。」自此,梅蘭芳銘記於心。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
  • 梅蘭芳曾在此演出!人民廣場這家影劇院,前身居然還有這種功能|睡前...
    曾經在上海戲劇最為輝煌的時光,光是環人民廣場老劇場群點綴著數十個大小劇場,而之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這些老劇場伴著歷史的腳步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對於不少習慣在人民廣場商圈看電影的小夥伴來說,一定知道位於金陵中路1號的蘭生影劇院,而它的前身就是黃金大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