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是在1913年秋。大上海那種開放的文化氛圍和眼界,以及他們大膽的革新精神,新舞臺、新燈光、新布景、新式切末道具、新的服裝設計、新的改良化妝方法,都讓梅蘭芳很新奇!在他的內心產生了很大震動,對他的藝術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他發誓回到北京以後一定要改良舊劇的一些不美的不合理的地方。
梅蘭芳的改革之路由此而產生。
當時上海舞臺演的新劇目,比如說《黑奴籲天錄》、《新茶花女》等等,這些劇目也使他印象深刻。在這次上海之行中,他結交了很多的朋友。最使他興奮的,是結交了很善於演新劇,具有新思想,新的探索精神的「新新戲劇人」:歐陽予倩。
為什麼叫歐陽予倩「新新戲劇人」呢?因為歐陽予倩的那些新劇目,大多都是根據話劇改編而來的,即使不是也是他努力區別舊劇,總想弄出點新玩意,所以,他和梅蘭芳演的一些老戲的創作方法、理念以及程式的運用,都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
梅蘭芳在上海除了演營業戲以外,還有一些大家族的堂會之約。
有一次梅蘭芳和王鳳卿去張家花園,去赴一期堂會。這個張家花園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前門通道在靜安寺路,後門通道在威海衛路,老上海人都非常的清楚。
花園不止大,那景色更是非常宜人,假山、小湖、小橋流水、花團錦簇!梅蘭芳和王鳳卿來的時候還比較早,也沒到他們上場的時候,他們隨即坐下來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促膝聊天兒,並且探討著堂會演出劇目的一些細節情況。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間遠遠地走過來一位俊俏小夥,這個青年也就二十幾歲,長得非常儒雅俊秀,鼻梁上還掛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兒,平添了一種文化人的氣度。
只見這位青年風度翩翩地走到梅蘭芳面前,微笑的和他打招呼,並伸出手和梅蘭芳握手,說:「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梅蘭芳先生吧!幸會!我是歐陽予倩。」
梅蘭芳心裡一驚,站起身來脫口而出說:「」您就是歐陽予倩呀!久仰久仰!」
因為在他們見面之前,梅蘭芳已經看了他好幾齣戲,而且對他的那種新劇目,非常的喜歡和欣賞,很受啟發,準備回去,也對他的一些舊劇進行改革,還想著編演一些新戲,這些都是受了歐陽予倩以及其他一些南方藝人的影響。
那麼這位歐陽予倩到底是什麼人物呢?
歐陽予倩出生於湖南瀏陽一個沒落的書香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曾任廣西桂林知府,也是晚清的一個著名的文化學者。歐陽予倩從小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由於時代的原因,他也受到維新派思潮的影響,所以對西方文化也特別嚮往。1904年,他去了日本東京,考入成城中學,1906年回國,不久他又去了日本入明治大學商科,1908年又考入早稻田大學文科。
說起來,歐陽予倩下海唱戲也不偶然,因為他雖然學貫中西,也算是一個文化人,但是他自小就非常喜歡他們湖南的家鄉戲。不過比起湖南地方戲,他更喜歡皮黃戲,而且還專門拜過老師,當然學的也是青衣。他在瀏陽期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接觸和學習中,他認為藝術在喚起民眾覺悟,以及打倒舊的腐朽的文化方面,要起非常大的作用,於是他用很大的經歷和熱情,去對西方戲劇進行研究和實踐。他在留日期間,還積極參加了很多話劇團的表演演出,並且自己還編寫劇本,比如他把美國作家的著名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成話劇《黑奴籲天錄》就是一例。
後來他回國後,又積極創辦「春柳劇社」,與很多同好們,組織演出,鼓吹革命,反對封建,提倡社會變革,在此期間,他以及一些新派戲劇戲曲人,編演了一些新戲、新話劇。當然,由於他對舊劇的喜愛,同時他也在學習舊的戲曲,但是他心裡總是不踏實,總想改革舊劇,加入話劇的一些元素因素,所以他的戲曲觀以及表演的那種形式內容,和舊劇的形式內容有很大的區別,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別!
那麼這次他在張家花園遇到了梅蘭芳,也是抱著諸多期許,因為在此之前,他就看過梅蘭芳的演出,他看過之後非常震驚,對梅的藝術發自內心的欽佩和服氣!同時他也邀請梅蘭芳到春柳劇場,去看他的演出,並且謙虛的要求梅蘭芳給他提些指導性意見。
二人促膝談心,相見恨晚,歐陽予倩向梅蘭芳提出了很多京劇表演的一些問題,他很謙虛,他通過梅蘭芳對他的講解和敘述,對京劇也就是他們口中的「舊劇」,開始有了全新的認知和感悟。他們二人都互相對對方的東西產生了興趣。歐陽予倩也認為舊劇裡的一些玩意,其實還是非常好的,應該繼承下來。而梅蘭芳認為,舊劇確實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把新的東西加進來,對舊的一些不怎麼讓觀眾喜愛的內容形式,要進行大膽地改革。這樣京劇才有出路,才能吸引人。
歐陽予倩和梅蘭芳的這次見面,促使他對京劇表演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此以後,他也走入了職業戲劇演員的行列,並且兼任導演,編劇等方面的角色。從1924年~1928年。這大約五年間,他編寫了新的京劇劇目達18出之多,自導自演的劇目達29出之多。他還根據傳統的小說傳奇;文學作品改編了大約50出劇目,其中的紅樓戲最有特點。比如他編演的《黛玉葬花》、《晴雯補裘》、《黛玉焚稿》等戲,在上海的大舞臺也是紅極一時,在這期間,他的聲名鶴起和梅蘭芳幾乎齊名,被稱作「南歐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