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佤族自治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統籌謀劃、精準發力,加快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制度機制等方面有機銜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貧困群眾「飲水難」「出行難」「用電難」「通網難」等問題。累計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519件,投資3320.81萬元,解決1.41萬戶7.34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投資24億元建成公路310條1700.46公裡,行政村到鄉(鎮)、到縣域100%通硬板路;投資電力設施1.8億元,實現全縣10個鄉(鎮)、93個村(社區)100%通動力電;投入通信網絡建設資金8540萬元,實現全縣93個建制村(社區)、衛生室、學校100%接通有線寬帶網絡。
提升住房保障水平,重點以「四類重點對象」為主,統籌兼顧「非四類重點對象」,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累計投資20.11億元,完成危房改造21888戶,整合兌付農危改補助資金8.19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376戶,原址拆除重建D級危房19644戶,改造加固C級危房1485戶,保護修繕提升77戶傳統民居,政府兜底保障682戶。
以產業富民為重點,紮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做實產業轉型升級文章,積極探索集約化、組織化模式,以鄉鎮為基本作戰單元,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業」格局推進辣椒、沃柑、黑木耳、羊肚菌等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短、平、快」特色種養殖業,並呈現遍地開花勢頭。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92億元,鞏固提升甘蔗園12萬畝,產值達2.77億元;茶園11.6萬畝,產值2.29億元;建設河南中煙「黃金葉」高端品牌核心原料基地2.04萬畝,烤菸收入8070.7萬元。同時,大力發展以生豬、高峰黃牛和土雞養殖為主的畜牧業,鞏固提升橡膠、核桃、魔芋、生物藥業、竹木等傳統產業,目前全縣有10個龍頭企業,28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100%全覆蓋,農業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1399戶42474人年人均純收入4931.56元。全省最大年產1600噸CTC紅碎茶生產線建成投產,實現茶葉農業產值2.3億元。持續打造班老「佤雞」、勐來「佤蜜」、糯良魔芋等「一村一品」特色產品,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複合經營模式。全縣93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有89個。
發展電商旅遊產業促脫貧。加快電商消費扶貧步伐,建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85個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成縣物流分撥中心,85個電商服務站點均具備物流快遞收寄基礎服務。目前,共有10戶企業和個人入駐電商中心,363種農特產品進行線上銷售。持續發展旅遊產業扶貧,累計投入旅遊扶貧資金4.19億元,先後重點打造勐來鄉勐來村、崖畫寨、翁丁村、勐董社區葫蘆小鎮、國門新村、勐省芒陽、班洪特色小鎮等旅遊示範鄉村、沿邊旅遊村寨、沿邊旅遊景區和沿邊旅遊線路。引導農民以資源、資產、資金「三資」入股參與旅遊開發,扶持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農家客棧和農家樂,培養一批工藝品製作、土特產品經營、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動表演鄉土人才。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612.6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7.17億元。
實施退耕還林、陡坡地生態治理、公益林保護與天然林保護、木本油料提質增效、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生態護林員等各項政策,促進適宜林業生產條件的貧困戶增收脫貧。累計兌現各類生態項目資金2.83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7678戶2.84萬人,補償資金5088萬元。發展林產業125.66萬畝,組建林業生態專業合作社7個,選聘生態護林員870人,人年均補助8400元。建立「六長」工作責任制,堅持治水、治山、治汙、治亂並舉,對石場、沙場、磚廠進行全面清理整治,嚴防死守生態紅線。
大力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宜居鄉村46個、「百村示範千村整治」57個,鄉村振興示範點59個、鄉村旅遊示範村17個、鄉村治理示範點24個。通過環境綜合治理,抓好「人畜分離、改廁改灶、種花種菜」,著力解決群眾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累計實施人居環境項目119個,總投資3.1億元。建成衛生公廁830座,無害化衛生公廁392座,衛生戶廁1.233萬座;完成自然村組道路硬化70萬平方米,入戶路硬化19.5萬平方米;為275個自然村安裝村組路燈7475盞;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80%,村莊生活垃圾治理率達95%以上。251個自然村生活汙水實現有效治理。全縣累計建成美麗鄉村184個,潔淨村莊567個,潔淨庭院7952戶,鮮花盛開村莊29個。其中,被評為省級美麗村莊3個、市級美麗村莊1個、縣級美麗村莊1個。2020年3月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表彰為2019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來源:今日臨滄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