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七夕佳節,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情愛故事成為僅次於牛郎織女的談資。
但兩人愛情故事的社會評價卻走過了一千多年相當波折的路。
一、醜聞
儘管唐玄宗楊貴妃的情愛已經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依然有必要重溫一下。
開元二十五年,西元737年,親手締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情路上遇到了一次重大挫折:心愛的武惠妃辭世,享年約四十歲。為此,皇帝悶悶不樂,以至於傷心欲絕,而當時後宮佳麗不可勝數,卻難以使皇帝轉憂為喜。
駙馬都尉楊洄,看出了玄宗的心事,就與宦官高力士商量,尋機向皇帝進言惠妃的兒媳、壽王李瑁妃楊氏「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皇帝打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這楊氏,小字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父楊玄琰,蜀州司戶。兩年前玉環嫁給壽王,夫妻感情尚篤。
無論古今中外,女子嫁父子二人,都被認為是亂倫,此前類似的醜事還發生在武媚娘先後侍奉太宗和高宗爺倆身上,駱賓王曾痛斥武氏「陷吾君於聚麀」(鹿之父子可共享一母鹿)。但玄宗的手下還是想了一個「聚麀」的辦法—
《新唐書》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皇帝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壽王妃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據考證,楊太真正式入道時間是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至天寶三載,楊氏身份為女道士。
四載(745)七月,李瑁新娶韋氏。八月,楊太真受冊封為貴妃,為玄宗妃嬪中地位最高者。此時楊氏二十七歲,而唐玄宗已六十一歲了,楊氏反成為李瑁的庶母。楊氏被宮人呼為「娘子」,禮數實同於皇后。
楊貴妃受寵幸,族人也隨之雞犬升天,「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烜赫一時。
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唐朝政治更加腐敗。
不過,天寶五載,楊貴妃鬧出了被遣送回娘家的醜劇。還是高力士察言觀色,不久之後就把楊氏迎回。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載(755)冬,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西指長安。
次年,皇帝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等人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譁變,將楊國忠寸斬。唐玄宗讚揚軍士為國除奸,但陳將軍等力主處決楊氏。皇帝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楊貴妃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年三十八。
▲《妖貓傳》中楊貴妃自願接受「屍解大法」的謊言
總結下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可以用醜、醜、醜來形容:李隆基亂倫為一醜;隨意遣返楊氏為二醜;馬嵬之變丟卒保車為第三醜。
二、唐人·批判
安史之亂是李唐王朝的轉折點,唐人每每念此,無不唏噓,多痛恨玄宗荒淫誤國。
親歷喪亂者杜工部在《哀江頭》中直面了慘狀,又嘆息:「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中唐的白居易,有《長恨歌》。表面是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但實則是借漢喻唐,委婉地表示了憤懣。不過,詩歌的後半還是寄托在「虛無縹緲間」,說是楊貴妃和李隆基能「天上人間會相見」,盟誓互不相棄。最後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用「長恨」表達了李楊的悲劇,實則也是大唐的悲劇。
如果白居易還算是寬容,那晚唐的李義山對於唐玄宗則充滿了鞭撻,其《馬嵬二首》毫不客氣,如其二:海外徒聞更九州島,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萬惡淫為首,大家李隆基竟然把自己奮鬥出來的盛世打得粉碎,留下了多少遺憾!
杜牧更是在《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中表達了諷喻,如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羅隱最不客氣,《馬嵬坡》直陳玄宗為美色所惑,破家亡身:
佛屋前頭野草春,貴妃輕骨此為塵。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我們可知,晚唐以後,文人對於唐玄宗的評價從感傷轉為批判,他們痛斥他的荒淫葬送了帝國。
三、大宋:殷鑑
五代的劉昫在《唐書》中規避了唐玄宗亂倫的醜事,說天寶危機是「用人之失也」。
不過,大宋則對李楊故事發表了很多批判,尤其是在六一居士等人修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點評:
「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以李隆基為殷鑑,告誡官家不要再犯類似荒淫失國的錯誤。
市民意識興起的宋朝坊間,又是如何看待前朝呢?
樂史有《楊太真外傳》兩卷,綜合了唐、五代所作詩歌、筆記和小說中有關李楊故事和傳說,特別是有關楊玉環之事巨細畢載,可謂楊妃遺聞軼事的集大成之作。
宋、金對峙,在汴梁和臨安等地熱鬧非凡的瓦舍勾欄裡,「說話人」也有講說李楊愛情故事的。從羅燁《醉翁談錄》傳奇類中有《花萼樓》的書目,可見端倪。
在當時「說話人」的重要參考書《綠窗新話》中,就集錄了不少有關李楊愛情故事的傳奇作品。如《楊貴妃私通安祿山》、《楊貴妃竊寧王玉笛》、《楊貴妃舞霓裳曲》、《唐明皇咽助情花》、《明皇愛花奴羯鼓》、《虢國夫人自有美豔》和《永新娘最號善歌》等。與此同時,有關李楊的愛情故事也已被編成戲文、院本,開始在舞臺上演唱了。
看來,有宋一代,對於李楊故事,官方較為嚴肅批評,而民間則是獵奇為主——這和市民化進程加快不無關聯。
四、蒙元:同情
蒙治時期,仕途經濟無路之書會才人逐漸選擇去擁抱市民。雜劇的勃興,在某種意義上將原本對李楊的批判扭轉為同情,最早的是涿州人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
作品敘述李楊愛情以及安史之亂致的生離死別;其間有對李、楊悲劇命運的同情,亦有對楊玉環、安祿山「私情暗通」的譴責,還含有對玄宗無道的批判,思想內容較為複雜,文辭則以典雅流暢見長。
從總的傾向來看,王伯成對玄宗尚為同情理解,對楊妃則持批評態度。若與其雜劇 《李太白貶夜郎》 聯繫起來看,兩者的思想傾向是一致的。
然而,真正把同情作為主旋律的,無疑是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曲選》中此劇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陳玄禮拆散鸞鳳侶
正名為: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全劇略去了梅妃江採蘋的關目,也未寫李楊在月宮的重圓,而以唐明皇的長恨作結。
《梧桐雨》是以唐明皇為主唱角的末本戲(正末主唱),劇中雖也暴露了唐明皇因歌舞壞江山,且對此不無譴責。但是,作者抨擊的矛頭是指向在入侵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的文武兩班。劇作充分肯定了玄宗對於愛情的執著,歌頌了他對楊妃的生死不渝。為了減輕皇帝對安史之亂應負的嚴重責任,以加強人們對他的同情,白樸已經加入了玄宗自我懺悔的橋段。
《梧桐雨》中的唐明皇,帶有更多的歷史真實性,因而也顯得更為具體、鮮明。這是與《長恨歌》不同的地方,也是戲劇形式較之七言詩歌能更好地創造人物形象的表現。原因在於白樸既有「當日多情屬帝家」的思想,又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眾所周知,在蒙古的黑暗殖民統治之下,人們同情李楊,往往是民族意識的一種曲折的反映。
《梧桐雨》細緻地刻畫唐明皇的內心世界,使他成為一個有個性的悲劇形象;比較成功地創造了符合劇情發展需要的悲劇氣氛;加上情節線索分明,結構謹嚴,戲劇語言優美動人,特別是第四折中那種撼人心靈的抒情獨唱,不愧為一部優秀的劇作——
【黃鐘煞】順西風低把紗窗哨,送寒氣頻將繡戶敲。莫不是天故半人愁悶攪?前度鈴聲響棧道。似花奴羯鼓調,如伯牙《水仙操》。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牆角。渲湖山漱石竅,浸枯荷溢池沼。沾殘蝶粉漸消,灑流螢焰不著。綠窗前促織叫,聲相近雁影高。催鄰砧處處搗,助新涼分外早。斟量來這一宵,雨和人緊廝熬。伴銅壺點點敲,雨更多淚不少。雨溼寒梢,淚染龍袍。不肯相饒。共隔著一樹梧桐直滴到曉。
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五、明朝:驚鴻
明代,李楊故事仍舊是戲劇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令人遺憾的是,除《彩毫記》和《驚鴻記》之外,其餘各本均已失傳了。
吳世美的《驚鴻記》,創作主要目的是「看往代荒淫敗亂,今朝垂戒詞場」,主寫李、楊和梅妃之間的三角戀愛,自始至終並列地描寫了梅妃和楊妃的失寵得幸,生離死別。整個劇作情節龐雜,頭緒紛繁。
吳世美認為女人是禍國殃民的「禍水」,在劇中,楊貴妃成為爭風吃醋的悍婦;又點明她原是壽王之妃,且與安祿山有私情。因此,楊貴妃和李隆基根本談不上有愛情,其不惜一切地與梅妃爭寵,只是為了保持她那種荒淫無恥的享樂生活。對於被誣遭貶的梅妃,作者似乎較同情,作為紅顏薄命的犧牲者,最後還讓她與唐明皇團圓。
▲《大唐榮耀》中刻畫的安祿山形象
吳世美筆下的唐明皇,是個風流好色的昏君。他心中始終有著楊、梅兩妃,既與江採蘋有梅亭私誓,又與楊玉環結七夕之盟;而當楊妃慘死、梅妃失蹤後,他都思念,顯而易見,李隆基「你不懂愛」。末出《幽明大會》中,作者還讓楊、梅都作了真誠懺悔。一個說:「早知別離永相憶,誰待要生時妒取。」一個道:「奴家亦思玉妃,恨不即死。」十分有趣。
大明商品經濟發達,文化消費意識漸增,故作家主動去迎合受眾,表現出了大相逕庭的藝術旨趣,故對於李楊故事不能概論。
六、滿清:謳歌
甲申國難後,異族用四十年的時間再次控制了中國全境……
在江南,天才劇作家洪昇橫空出世。偶然的機會,他萌發了為李楊寫一部純粹傳奇的想法,「凡史家穢語,概削不書」。
洪昇充實了《長恨歌》詩、傳的內容,把李楊情愛發揮到了極致,定名為《長生殿》。
這部佳作的高妙就在於寫帝王情感而又不限於此,天上人間熔於一爐,把原本招人非議的皇室醜聞化為至情至性的真摯愛情。
在洪昇的筆下,帝王也如百姓一般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同時,從戲曲角度說,避免了《梧桐雨》刻畫馬嵬之變的悲傷悽絕,讓李楊能在天上重圓,不留遺憾的「長生」也暗合了傳統戲劇精神的中和之美。
洪昇是明朝遺民,《長恨歌》描繪的國家板蕩,無不昭示著中國大明江山的哀榮,這部神話色彩的帝王言情劇也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再加上洪昉思自通音律,曲辭雅正,審慎的創作態度更是增色不少。
我們的大作家又在《彈詞》中描繪了玄宗痛失愛侶的孤寂:
破不刺馬嵬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紅顏為君絕,千秋遺恨滴羅巾血。半棵樹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斷腸墓穴。再無人過荒涼野,莽天涯誰吊梨花謝!可憐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著嗚咽咽的望帝悲聲啼夜月。
「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在洪昇的筆下,唐玄宗不再是好色的皇帝,而楊貴妃不再是愛慕虛榮的「禍水」,他們有真摯的愛情。史料也表明唐玄宗自天寶四載(745)納太真為妃,已再無子嗣,變相證明了他的專情。李楊甚至成了民間伉儷的楷模!《長生殿》至情至性,為空前絕後之不朽巨作!
1688年,《長生殿》終於定稿,至此,李隆基楊玉環的故事完成了近千年自醜聞到楷模的嬗變。後世雖有增益刪削但不離洪子窠臼!不管是梅蘭芳先生的代表劇目《貴妃醉酒》,還是日本在1955年移花接木式的電影《楊貴妃》,都更多地對二人予以讚美和同情。
「詩緣情而綺靡」,豈止是詩,所有的文藝作品都圍繞著一個「情」字,我們梳理唐玄宗楊貴妃情事的脈絡,得出波浪形的評價正弦曲線,也是要驗證——
「要使情留萬古無窮!」
參考文獻:
1、劉昫等,《舊唐書 玄宗本紀》;
2、歐陽修等,《新唐書 睿宗玄宗紀、后妃傳上》;
3、《全唐文 卷三十五 元宗(十六)》;
4、司馬光等,《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
5、《元曲選》;
6、吳世美,《驚鴻記》;
7、洪昇,《長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