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且制訂了《海口市「十小」企業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組織開展對轄區內43家相關企業進行摸底排查,全面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十小」企業,目前全市已沒有「十小」企業。
此外,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實施清潔能源政策,積極發展和利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2016年工業項目直接節能審查登記15個,總投資額18.69億元,綜合能耗共4746.9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67.49%;規範成品油市場經濟秩序,嚴格對油品生產和銷售企業進行監管,檢查加油站100家次,共查處6宗涉嫌無證經營成品油案件,取締3處無證經營點,目前全市加油站全部供應國V號車用汽、柴油。
開展2016年全市鍋爐摸底調查工作,對燃煤小鍋爐加快淘汰。2016年我市燃煤鍋爐共有84臺,其中建成區35臺、非建成區49臺,市生態環保局總工程師宋延巍介紹:「2016年,督促和引導企業淘汰燃煤鍋爐,關停了海南椰家力服務有限公司使用燃料為燃煤的2臺備用鍋爐。而且我市嚴格審批新增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建設項目,新建項目禁止使用燃煤鍋爐。」
嚴控揚塵 環保交通
PM2.5、PM10持續下降
2016年,我市PM10年均值為39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值為21微克/立方米,這與全市控制城市揚塵汙染、加快淘汰黃標車、推廣新能源車等工作分不開。
為做好建築工地揚塵汙染防治工作,2016年全市開展建築工地專項檢查2700餘項次,發現不文明施工數480餘項次,下發整改通知書2670份,報送違法違規260宗,記不良行為記錄29宗,停工整頓36家。並且,推進重點建築工地在線視頻監控安裝。
在道路揚塵汙染控制上,海口對市區主次幹道實施「清洗、除塵、吸汙」的一體化清掃保潔作業,新配置141輛清掃車、150輛灑水車等道路機掃設備,對全市305條主幹道、171條次幹道進行常態化灑水降塵及清掃作業,全市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7.01%。
不斷擴大城市建成區綠地規模,治理建成區裸地。完成白龍路、南海大道等120條道路以及海甸二東路綠地、和平橋底等22個綠地、小遊園苗木補植、補齊工作。完成種植喬木4225株,球狀灌木63656株,片栽花灌木86990平方米,臺灣草等地被植物68099平方米。2016年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3平方米。
2016年,我市對「黃標車」加大淘汰力度,通過加強機動車註銷登記、實施全市禁止通行、嚴格定期檢驗、實施提前淘汰補貼等措施,共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3905輛,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淘汰任務。
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力度,2016年共推廣新能源與節能公交車共1421輛、佔總公交車輛的83.64%,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計程車2947輛、佔計程車總數的99.7%。
編制計劃 科學治理
四級網格化環監執法體系建立
一年來,我市編制並印發《海口市大氣汙染防治2016年度實施計劃》、《海口市大氣汙染防治實施方案(2016-2018年)》,部署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並將大氣汙染防治規劃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
而且,出臺了《海口市網格化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市、區、鎮(街)、村(居)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已有185名環境監管網格員正式上崗,拓寬大氣環境監管方式和手段。
為完善大氣應急預警體系,完成修訂《海口市大氣重汙染應急預案(2016年修訂)》,進一步提升了我市大氣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水平;6月29日,環境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系統建成,成為全省首個擁有該系統的城市,可實現大氣六項主要汙染物24-168小時的濃度值和環境空氣品質指數預報業務和信息發布工作。我市共建有空氣自動監測站10個,其中國控站5個,省控站2個,市控站3個,全部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點位均採用自動監測設備。
不止這些,我市還多渠道發布環境空氣品質信息,落實4個汽車站(東站、西站、南站和秀英港客運站),3個港口輪渡候客區(新港、秀英港、南港(火車站))顯示系統的播報空氣品質信息工作;在海口國家高新區等16塊大型LED顯示屏,顯示每日空氣品質狀況,基本覆蓋主城區和主幹道,向市民廣泛宣傳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形成全社會重視大氣汙染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