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是不是很少陪伴我?
父親在家的時候,是不是常常心不在焉,好像看不見我似的?
很希望父親能夠關心和重視自己,但是他很少對我流露出感情,總是板著臉,有些冷冰冰的樣子?
如果對於以上的這些問題,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的父親,很可能多少有些「愛無能」的表現。
其實,很多父親在孩子的教育和撫養上,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他們心裡對於孩子的愛,可能也不會比母親們要少,這裡所說的「愛無能」,比較多的是在描述一種,不太擅長在溝通和相處中表達出積極、溫暖的正向情感的狀況。
這種正向情感,指的是,通過一些親子之間的目光注視,情感交流,恰當的肢體接觸,相互的語言表達,讓孩子體驗到父親對自己「慈愛、保護、包容、理解」的態度。
而「愛無能」的表現,往往源自於過去的社會觀念,在教育男性的時候,給他們帶來的極大傷害。
上一代的長輩,往往要求男孩子要有「男子氣概」,而這種「男子氣概」的定義,是非常狹隘的。
我們的父親,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一直被規定「不許哭」、「不許撒嬌」、「要獨立」、「要爭氣」,所以他們不敢坦誠自己的害怕,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被迫要通過「迴避/消滅情感」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
對於很多男性來說,被人說「沒有男子氣概」、「不是個男人」,對於他們的自尊心,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而情感的表達,被認為是「很不男人」的,不被允許的一種表現。
所以,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很多男性在做了父親之後,可能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孩子去溝通和相處。當孩子流露出情感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忽視、迴避,或是以冷冰冰的「批評」、「說教」、「講道理」來回應。
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一種渴望被看到、被欣賞的需要。
當這種需要在父親不恰當的回應中遭遇挫折的時候,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憤怒、無助、空虛、焦慮、自責的感覺:
「我感覺自己好像是『透明人』,是不存在的·····」
「是我不夠漂亮/聰明/能幹,父親才看不到我······」
在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可能會:
·經常覺得自卑,覺得自己沒用,不值得被愛;
·總覺得自己必須要不斷地對別人付出,讓別人認可自己,才有存在的意義。
·苛求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
·需要不斷地戀愛或是賺錢,來給予自己信心和肯定;
對於部分女性來說,一個「愛無能」的父親,給她們帶來的最大傷害,就是讓她們感覺到:
對於她們來說,男性的觀點和看法,是自己行動的重要指標:
男性喜歡「白幼瘦」,她們就節食減肥,花大量的錢去做美白,穿的粉粉嫩嫩;
男性喜歡錐子臉,她們就買瘦臉器,瘦臉精華,甚至去削骨整容,等過了幾年,流行起水嘟嘟的小圓臉,她們又往臉上打起玻尿酸;
這樣的女性,即使是在同性之間,也習慣互相以男性的視角和審美,和一種物化的態度打量對方的身體:
「她的皮膚夠不夠白?」
「她的胸夠不夠大?」
「她的屁股夠不夠翹?」
「她的腿夠不夠長?」
「···她的這種長相/打扮/氣質,男生喜歡不喜歡?」
這樣的女孩,需要來自於男性的很多關注,很多愛慕,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不足感。不管她們在學業、事業上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很難感到開心。相比起這些,她們更願意被人誇讚外貌和身材,因為她們認為,這些是男性普遍更看重的部分。
有些女孩,在尋找伴侶時,總是傾向於找與自己父親有某些相似之處的男性。一旦找到了,就會因為這種相似而盲目的陷入愛情中:
她們會盡力在各方面表現得完美無缺,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作為這種完美的「交換」,她們期待自己的伴侶,懂得欣賞自己,不用自己開口,就能明白自己的小心思,並且會主動照顧自己。
這種尋求補償的心理,對於女孩們的另一半來說,是很大的壓力;缺乏真誠溝通的情況下,關係容易被猜疑、失望、憤怒等等負面情緒充滿,很難長久地持續下去。
提到「父女關係」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很多時候會帶給我們一些羞恥和難過的感覺。很多人都有過同樣的困擾。在成長中,我們親子關係中的一些遺憾,對我們的各種關係造成的影響,其實並不是我們的錯,也不完全是父親們的錯。
確實,我們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但是,我們在長大成人之後,也可以嘗試通過心理諮詢的方式,察覺到過去的經歷,是怎麼樣影響到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心理諮詢師,會給予我們恰當的幫助,支持我們去努力去改變給我們帶來困擾的這些性格特質,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經營一段,能夠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幸福感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