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動能轉換,「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山東加力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秋末冬初,聚力培育壯大「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的山東又有大動作:11月6日至12日,第二批山東省「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庫擬入庫領軍企業名單公示,45家企業入圍。加上首批60家企業,山東「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數量達到105家。
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5大新興產業和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服務5大優勢產業作為突破點和發展方向,堅持存量變革和增量崛起「雙輪驅動」,推動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推動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初步建立以「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四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到2019年的28%,預計今年將突破30%。
「6個1」推進體系,高效構建「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
握指成拳凝聚推動產業發展合力
總資產達到5.8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9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山東世紀開元電子商務集團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閃亮的成績單。公司辦公室主任亓偉倩說,這離不開省文化創意產業專班的支持:「公司去年成為『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後,被省文化創意產業專班重點聯繫幫包,特別是公司在濟南市萊蕪區的智能印刷中心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在第一時間得到協調解決。」
世紀開元的經歷並非個案。「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涉及山東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潛力產業,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能否做優做強做大關係到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此,山東創新推進辦法,建立協調推進體系,逐一構建「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6個1」推進體系,即由1名省級領導牽頭、1個專班推進、1個規劃引領、1個智庫支持、1個聯盟(協會)助力、1隻(或1隻以上)基金保障。
省領導靠前指揮,統籌推動專班、智庫、規劃、基金、聯盟(協會)等運作。專班牽頭抓總,制定了每個產業的專項規劃。「省領導牽頭能發揮領導和協調的作用,專班由與產業相關的各部門工作人員組成,可以高效地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山東工商學院副院長、省現代海洋產業智庫專家劉冰說。
匯聚245位國內外一流學者,其中「兩院」院士26位,2018年7月30日,山東公布「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智庫首批專家名單,高規格的「智囊團」令人矚目。「文化創意產業智庫聚集了全國文化產業領域的頂級專家,21名專家中近半數來自省外,他們能從更客觀的角度為山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省文化創意產業智庫聯絡員張振鵬說,智庫通過參與產業規劃編制、開展課題研究、提供諮詢指導等方式,為全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行業協會對市場信號最敏感、對市場反應最敏銳、對行業政策最清楚、對行業走勢最了解。推動「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山東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去年3月,「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協會全部組建完畢並完成法人註冊登記。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擁有400多家會員單位,主導的分餐制實踐經驗上升為國家標準,充分發揮了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今年5月6日,濟南金現代信息產業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融資3億多元。金現代能實現快速發展,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的投資發揮了關鍵作用。截至目前,山東共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545隻,認繳規模達7371億元,已投資項目1977個,基金投資2036億元,帶動其他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4740億元,實現了對「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的全覆蓋。
「『6個1』推進體系構建了各方合力推進『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高效機制。」劉冰認為。在高效機制的推動下,山東「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壯大,傳統產業「有中生新」、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現代金融5大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左右。今年1月至10月,新一代信息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高端化工增加值分別增長13%、17.9%、7.2%和5.3%,分別高於規上工業9.3、14.2、3.5和1.6個百分點。
加強政策引導,注重合理布局,以產業龍頭帶動若干企業「群星璀璨」——
夯實優良產業生態「四梁八柱」
11月20日,萬華煙臺工業園,總投資470億元的二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在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以萬華化學、泰和新材、中節能萬潤等企業為龍頭的高端化工產業集群強勢崛起,「十四五」期間將成為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山東加強政策引導,注重合理布局,以產業龍頭帶動若干企業「群星璀璨」,逐步夯實優良產業生態「四梁八柱」。
為培育形成百億級、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產業集群,山東以高水平規劃引領產業集群發展,系統謀劃產業布局和產業生態,圍繞優勢產業細分領域,逐個策劃、分析、論證,推動產業鏈條式集群發展。建立「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慧」推進機制,遴選公布兩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慧」試點示範項目370個,總投資480億元,為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新興產能的培育壯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分兩批組建了73個「雁陣形」產業集群,7個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優勢產業集群帶動下,產業向園區化、集聚化、高端化發展。
聚焦「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必須打造產業龍頭。山東把重大項目作為培育優良產業生態的有力抓手,加快實施一批具有牽引性、示範性、帶動性的重大工業項目。
為培育龍頭企業,山東實施「領航型」企業培育計劃,甄選105家「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集中政策資源,給予重點支持。助推潛在龍頭企業發展,鼓勵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多種方式做強做大、快速成長,造就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瞪羚」和「獨角獸」。同時,開展靶向招商,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2016年底,山東沒有1家市值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今年已有7家;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總量達到216家。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目前已落地富士康、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0個。
為培育現代產業鏈,山東立足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繪製好產業鏈、技術創新、雙招雙引三張「導航圖」,大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在謀劃綠色建設產業集聚區過程中「無中生有」,新建了一條集綠色設計、綠色建材、綠色智能施工、綠色低碳運營、綠色基礎設施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目前已招引中交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項目落地。德州市率先實行產業鏈「鏈長制」,書記、市長任總鏈長,市級領導任33個重點產業鏈鏈長,著眼於打造完整產業鏈條,統籌謀劃建設了一批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產業集群和重大項目。
目前,山東「參天大樹」與「灌木叢」共生的良好產業生態逐步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達到103個,2019年營業收入約5.5萬億元;集聚規模以上企業近1.6萬家,其中,具備領軍能力的企業140家,2019年營業收入約2.1萬億元,佔集群總規模的38.4%。
推出1577個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用優質項目支撐「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11月19日上午,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首臺整車下線。從開工建設到第一輛整車組裝下線,這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只用了280天。隨著二期、三期項目的推進,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將打造全產業鏈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重大項目對產業集群發展具有乘數效應。圍繞「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突出引領性、支撐性要求,山東推出四批共1577個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總投資3.5萬億元,其中5大新興產業項目佔全部產業項目的比重達65.6%。日照精品鋼基地、世界高端鋁業基地、山東重工綠色產業城等領航型項目正加速推進。
支撐「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的優質項目源源不斷,得益於山東注重用改革的辦法推動項目落地。「十三五」期間,山東創新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努力破解要素瓶頸制約,協調234個項目累計獲得授信3267億元,收儲1000萬噸能耗指標和1000萬噸煤炭消費指標,統籌用於重點項目建設。出臺「標準地」改革指導意見,正式啟用「畝產效益」評價系統,2020年年度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畝均投資強度648萬元,同比增加150萬元。今年9月10日,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首宗「標準地」在萊西出讓,中安芯界(青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拍得土地使用權後,當天施工隊伍就進入了項目施工場地,進行了地勘、圍擋等工作。
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山東集中優勢資源,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著力增強領軍企業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帶動提升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力。圍繞「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鏈條,連續實施兩批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拿出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了126個關鍵核心技術課題攻關。各地也紛紛拿出真金白銀、硬核舉措,支持領軍企業實施重大科技攻關。
棗莊市高新區睿諾光電項目生產的柔性電子元器件是新一代顯示技術的關鍵材料。項目技術創始人高裕弟說,在棗莊市提供的全程「保姆式服務」幫助下,項目於2019年3月8日奠基,12月份設備搬入,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集群壯大的「軟實力」。「十三五」時期,山東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出臺深化制度創新加快流程再造的指導意見及12個配套實施方案,形成了「1+N」制度體系,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推行「負面清單」放權管理模式,制定推進「一窗受理·一次辦好」26條措施和流程再造10條意見,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陽光雨露」。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是必須要翻過的一座高山,是必須要打贏的一場硬仗。展望「十四五」,山東聚焦打造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培育以「領航型」大企業為引領、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的優良產業生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塑成優勢。(王建 張依盟 常青)(完)
【來源:大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