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濟南兼具多重身份。在經濟發展中,它是今年衝擊GDP「萬億俱樂部」的種子選手;在區域發展中,它的目標是建成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在對外開放中,它是山東自貿試驗區的濟南片區;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中,它是「三核引領」的「三核」之一,是先行區,未來還將是「京滬會客廳」,央企、跨國公司北方總部基地,省企總部中心,高端製造業創新基地……
利好政策疊加,給濟南帶來了發展機遇。機遇的背後,新舊動能轉換是不變的要求。今年,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之年。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探路人」「先行者」,濟南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攜河發展」
濟南黃河隧道東隧工程現場
今年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貫通。隧道一頭連著南邊的濟南主城區,一頭連著北邊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全線貫通後將打破黃河對濟南城市發展的制約,助力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攜河發展」。
2018年年初,《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提出要在濟南高水平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2020年,山東印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四至範圍,涉及天橋區、濟陽區、槐蔭區、歷城區、章丘區5區21個街道,總面積1030平方公裡。其中,黃河以北733平方公裡為重點控制區。
根據《規劃》,先行區將以「四新四化」為主攻方向,聚焦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培育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引領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
具體來看,在新智造方面,以推進新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加快培育發展智能製造產業。在新科技方面,聚焦氫能源、新材料、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四個領域,提出加快「中國氫谷」建設,創建「氫能源應用示範區」。在新服務方面,加快補齊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短板,發展智慧物流,加快山東科學城等重大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在新消費方面,圍繞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等重點領域,發展幸福產業,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今年3月8日,先行區六大園區開工建設,包括綠地國際會展產業園、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數字經濟和智慧物流產業園、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總部經濟區、都市陽臺國際社區。
幾個月過去了,六大園區正加快建設步伐:數字經濟產業園已集聚190餘家企業,預計年產值10億元;綠地國際博覽城會展中心一期工程計劃明年10月竣工交付……記者從濟南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下一步,濟南將積極推進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山東綠建科學城等項目建設,引進培育智慧物流、高端會展、氫能源等產業領軍企業。大力發展綠色建築設計、節能建材、裝配式建築產業,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綠色建築產業示範區。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規劃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公園,高標準打造黃河生態風貌帶。
擴大開放釋放新舊動能轉換潛力
自貿區濟南片區80%試點任務已實施
綠地(濟南)全球商品貿易港
對內「攜河發展」,對外擴大開放釋放動能轉換潛力。
2019年8月26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根據方案,山東自貿試驗區119.98平方公裡中,有37.99平方公裡位於濟南。按照規劃,這37.99平方公裡,濟南片區要重點發展人工智慧、產業金融、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產業,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作為自貿區濟南片區首批籤約項目,今年3月19日,綠地(濟南)全球商品貿易港項目奠基暨產業籤約儀式舉行,項目計劃引入各類海外商品22000餘種,打造多品類、多渠道、常態化的進口商品展示交易服務平臺,推進「進博會」資源在濟南落地,打造「買全球、賣全球」貿易大平臺。項目建成後,預計開業次年可實現貿易額達40億元,稅收2億元,將全面激發濟南市進出口貿易產業活力,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發展。
多點支撐、板塊聯動的動能轉換格局正在自貿區濟南片區形成。2020年年初,濟南印發《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實施方案》,確定7個方面162項具體創新舉措,並加快落地實施。金融、海關、稅務、自然資源和規劃、市場監管等部門先後發布100多項支持片區發展的新政策,80%以上的試點任務已進入實施階段,40%已落地。
不止自貿區,濟南還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濟南至法國巴黎、比利時列日、芬蘭赫爾辛基航線開通,至香港航線實現復飛。遙牆國際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順利推進。董家鐵路貨運樞紐加快建設,入選服務「一帶一路」物流大通道建設傑出城市。
記者從濟南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下一步,濟南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加開國際(地區)航線,加密歐亞班列班次,建設國際商品口岸。推進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建設,加快建設中日(韓)特色園區、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和非標黃金交易中心等產業基地。出臺促進濟南綜合保稅區、章錦綜合保稅區創新發展的具體政策。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推動消費升級,加快建設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新動能崛起 舊動能升級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成果顯現
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
搭建載體拓展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的空間。除了上面提到的先行區、自貿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的載體還有不少。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腫瘤質子臨床研究中心、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高端醫療孵化研究中心等項目順利推進。
國際金融城初具規模,寓意「山、泉、湖、河、城」的五大標誌性超高層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區域內已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中國500強企業21家,各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達到330餘家,英國BP石油、蘇黎世保險、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等知名機構先後籤約落戶。
三年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還體現在新興產業集群的加速崛起。據濟南市發展改革委數據,濟南全市「四新」經濟比重達28%,數字經濟佔比達3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51%,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和高端裝備兩大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3600億元和3400億元,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濟南入選了全國首批5G商用城市,獲批全國第二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擁有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0家,駐濟央企超過130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達到184家,培育獨角獸企業3家、省級以上瞪羚企業80家,入圍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12家。
與此同時,濟南傳統動能升級改造步伐不斷加快。濟南「上雲」工業企業達2.7萬家,關停「散亂汙」企業7600餘家,建廠近60年的濟鋼1200萬噸鋼鐵產能全部退出,空天信息產業陸續導入,「無鋼」濟鋼實現華麗轉身,多式聯運、物流、出租等全面開花,環保新材料產業園、「四新」產業園、濟鋼「創智谷」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小鴨、輕騎、康巴絲等老企業蝶變重生。產業發展「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成果初步顯現。
在創新驅動上,濟南制訂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科技新11條」等政策措施,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政策鏈。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大科學裝置落地實現零的突破;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設立運營,引領帶動空間行波管、齊魯衛星等50餘個高端項目在全省布局;全球首個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在濟成立,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擴容工程建成,量子通信「齊魯幹線」項目策劃實施。國家級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全國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獲批建設,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濟南)正式啟用,濟南科技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集群化態勢。
濟南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浪潮集團獲批國家級雲計算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其伺服器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前三;中國重汽全球首臺純電動無人駕駛貨櫃重卡成功下線;神思電子智能服務機器人入選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重大工程。超高功率雷射切割機、全5G環境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系統、中低速磁懸浮軌排F型鋼、高純半絕緣碳化矽襯底、大型全自動雙臂快速衝壓生產線等一批全國領先甚至全球領先技術先後取得突破。創新作為第一動能,正推動濟南市動能轉換工作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