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教育:
現在多數的孩子生活範圍狹窄,對於社會和自然的接觸機會少,所以他們缺少實踐,這對他們的觀察力就造成了定的不良影響。引導孩子發現事物間的區別、現象的各種變化,可以使他們逐步養成仔細、嚴謹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孩子積累知識、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雖說有眼有耳就能看能聽,但同時接觸同樣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腦子裡留下準確、完整、豐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卻只有支離破碎甚至錯誤的印象。可見,觀察力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觀察也不是一種消極的知覺活動,而是知覺與思維結合的積極的活動。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智力開發的重要內容。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觀察是智慧的眼睛。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這是很多孩子的學習始終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觀察能讓人更透徹地了解到自然、社會。養成了觀察的習慣,就如同登山者獲得了一把開山大斧,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荊棘、迷霧都會被清除乾淨,隱藏在叢林深處的真理就會清晰地展現於眼前。觀察力既是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也是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孩子學習知識需要從觀察開始,即使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許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就是觀察力差,從而導致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觀察力呢?
1.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孩子在觀察當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實上,孩子的觀察任務,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緻、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不僅要教育孩子樹立觀察的意識,認清觀察對於發展自身智力的好處,還要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說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
2.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就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中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正如愛迪生所說:"誰喪失了好奇心,誰就喪失了創造力。
3.教孩子通過觀察去驗證所學的知識
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學了新的知識後,如果對某些內容有懷疑的態度,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因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來比較機械。事實上,可以讓孩子通過實驗觀察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而且孩子從中學到的知識會更多,記憶會更深刻。
當然,在觀察之前,父母應該教孩子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充分的準備,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在觀察的時候主動地去認識事物、觀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觀察某個事物時,可以讓孩子先做準備,特別是知識上的準備,比如,在孩子觀察貓的習性時,讓他先看一些貓的相關資料,這樣有利於孩子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辨別事物,取得有效的觀察效果。
4.讓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父母要幫助孩子擬訂觀察的計劃,讓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觀察。
讓孩子觀察的事物應該從簡單到複雜、觀察的範圍從小到大觀察的時間從短到長,這樣有計劃地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並寫觀察日記,父母則不斷給予指導。這樣,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充滿了興趣,往往可以觀察到豐富的內 容,效果也會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觀察父母怎樣做菜,然後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學著。這樣,孩子不僅提高了觀察力,而且還鍛鍊了動手能力。
5.在觀察後對孩子進行提問
許多孩子觀察後就把觀察的過程放在一邊。這時,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觀察後進行提問,不但可以檢查孩子觀察的結果,而且可以促進孩子確定觀察的內容和重點。
可見,生活中,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提問,可以讓孩子問父母問老師,甚至是問陌生人,然後通過不斷地觀察去找答案,並抓住事物的本質。父母要鼓勵孩子在觀察之後整理,把獲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綜合,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6.開闊孩子視野、激發觀察興趣
家長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和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特點,擴大孩子生活的範圍,開闊他們的眼界,隨時隨地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引導他們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以及變化過程,如大樹、小草、小動物、日出、颳風、下雨、霜凍等自然事物和現象。
晚上看星星,給他講一講星系,講一講與星星有關的故事;白天看雲,就講一講雲的形成。家長利用有限的空間,種植樹木花草,飼養小動物,為孩子提供一個觀察的場所和氛圍。到商場,就觀察商品的擺放、商場的布置,等等。將日常生活細節融入學習中。
7.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
觀察要講方法,有了科學合理的方法,觀察效果就會事半功 倍。在一些範圍大、事物多的場所觀察,採用重點觀察法。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引導孩子有選擇地觀察一部分重點景物,在野生動物園裡,著重看幾種珍稀動物。
黑格爾說,培養觀察的最好方法是教給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同,同中異"。觀察松樹葉子的形狀,用比較觀察法,比較松葉與一般樹葉形狀的差別;參觀一道工藝品的製作過程,適宜採用順序觀察法,清楚地了解工藝品的製作步驟;觀察動植物的生長、天氣變化等都可採用順序觀察法。總之,家長要逐步把適合觀察特定對象的科學方法教給孩子。
8.把觀察和表達結合起來
觀察是從外界獲取信息的手段。將所獲信息表達出來,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才能提高孩子整體的智力水平。當父母帶孩子去公園玩,回來以後,父母可以讓孩子把遊覽公園的過程,所見到的花草蟲魚,所聽見的鳥鳴禽聲敘述出來。這樣不但增加了觀察的力度和深度,同時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9.觀察加想像
引導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想像、聯想,孩子看到月亮,就問他:月亮像什麼?孩子也許就會說,像鏡子、像孩子的臉蛋、像盤子……這樣將觀察同聯想、想像結合起來,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全面、深入,而且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這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大有好處。
10. 糾正粗心、馬虎的毛病
很多孩子寫作文困難,口頭表達簡單、粗略,這與觀察時粗心大意有很大關係。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不仔細、粗心馬虎的毛病。觀察事物儘量落實到事物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環節及其他更細微的地方。
引導孩子發現事物間的區別、現象的各種變化,使他們逐步養成仔細、嚴謹的觀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