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五十年代日本鄉村,艱苦勞作的插秧女

2020-12-19 舊影閣

富山縣種植水稻的女人,1955年。☆富山縣位於日本列島的中心、本州的中央北部,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三面環繞險山峻岭、環抱深水灣的廣闊平原不斷延伸,由「北阿爾卑斯立山」連峰等山嶽地帶包圍,形成了以富山市為中心、半徑為50km的統一連貫的地形,生長植物品種之多位居日本本州島第一位。

濱谷浩(1915——1986年)是日本著名攝影家,濱谷浩生於1915年,有五十餘年的攝影實踐,是位飲譽世界的攝影家。以寫實的創作方法著稱,作品線條粗礦,氣勢豪放,給人以強烈的感受。濱谷浩於1956年第一次訪華,回國後舉辦「我所見到的中國」影展,熱情地介紹了中國的各種情況。

「作為一個攝影師,也作為一個人,我需要定量的孤獨,所以我住在這裡,離東京一百公裡的郊區。我喜歡有時面對城市和人群,但我需要距離。」(濱谷浩)1982年8月,為了表示反對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篡改侵華歷史的行徑,濱谷浩拒絕接受文部省授予的藝術獎狀及三十萬日元的獎金。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報界曾報導過富山地區農民貧苦生活的消息,日本攝影界也拍攝了許多反映這個地區插秧季節中婦女艱苦勞動條件的照片,但真正激動公眾輿論的是1956年,日本《中央公論》雜誌發表的攝影家濱谷浩的一幅插秧婦女的特寫照片。

通過對稻田裡沾滿泥汙的農婦身軀的取捨,反映了山村農家艱苦的勞作。照片在日本各界引起譁然,使日本政府懾於公眾輿論被迫撥款改善該其生活。畫面上沒有人物完整的形象,只有從肩頭到膝蓋的局部輪廓。然而它卻有極強的表現力。這就是富山地區的婦女插秧季節的生活。

這是特寫鏡頭獨特的揭示、概括和啟迪作用所發揮的威力。特寫鏡頭所表現的不是事物的全貌和整體,而是像一個高倍率的放大鏡和顯微鏡一樣,使這個局部往往具有揭示事特所蘊藏的巨大內涵的力量。給人們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具有獨特的啟發作用和寓意性。

山形縣水稻收穫, 1955年。☆山形縣位於日本東北地區西南部,西臨日本海,是日本海路的交通樞紐。國土面積居日本第9位,森林覆蓋率為72%,山脈眾多,北有鳥海山、東有奧羽山脈,南有朝日山地、飯豐山地,是生產大米的主產地,水果生產量在日本佔有很高的份額,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

新潟縣盲人音樂家, 1956年。☆新潟(xì)縣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北部,瀕臨日本海,南北長向呈細長形,有著漫長且富於變化的海岸線,是日本海沿岸的海路交通樞紐;以東南部的越後山脈為中心,連綿分布著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的陡峭山巒,土地寬廣,有海岸、平原、山地等,地形複雜多變,是重要稻米產區。

青森縣巖礁上的村莊 ,1955年。☆青森縣位於日本本州島最北端,三面臨海,分別被太平洋、日本海、津輕海峽包圍,縣域土地面積居日本全國第8位,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油菜和大蒜種植面積和生產均居日本第一位,蘋果產量位居日本第一,是富士蘋果的發源地。---【五十年代日本鄉村。攝影資料:濱谷浩】

相關焦點

  • 老照片再現日本鬼子的醜陋嘴臉:晾曬尿布的女鬼子,圖5在北平插秧的...
    老照片再現日本鬼子的醜陋嘴臉:晾曬尿布的女鬼子,圖5在北平插秧的女鬼子 圖1【1938年,晾曬尿布的女鬼子】1937年北平淪陷前,居住在北平的日本人只有4000多人,隨後,逐年增加,至1942年5月,在北平的日本人已經達到10萬6000多人,日本女性人數佔到了三分之一
  • 勞作的意義
    勞作的意義我在浙西衙州常山縣天馬街道一個叫作五聯村的地方長大。每天上學要從廣闊的田野間穿過,聞著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農忙時和父母一樣挽起褲腳下田,一個暑假下來整個人曬得黝黑。當我因為插秧、割稻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之時,父母的告誡就在耳邊響起:「你看,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只有一輩子種田。」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讀書。16歲,我終於離開村莊,考上了省城的學校,後來又留在了城市工作,從此不用當農民。
  • 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
    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正在穀場上勞作的社員們他們準備把最好的糧食獻給國家原標題:《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
  • 看古詩詞描述農村孩子兒時回憶——插秧勞動
    每年三四月是農忙時節,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出來,到田間拔秧插秧。人們在田間或閒聊,或唱著歌,或專注埋頭幹活。「種田辛苦要唱歌」是電影《劉三姐》裡的臺詞,耕田勞作非常辛苦,而歌聲能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暫時忘記勞苦,另外歌聲還有鼓舞的力量,讓農活幹起來更有勁兒。
  • 雲南女人最厲害 看演出,才知最美梯田的插秧人 竟全為女人!
    沒有十幾年暢演不衰的張藝謀《印象劉三姐》那樣氣勢磅礴與華美,真實的泥塘裡,260名當地哈尼族人向人展示他們如何在稻田裡日常勞作,這是一場哈尼族人」開秧門「節上的實景演出,站在元陽的梯田梗上,我卻看到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既為演出,肯定摻雜藝術修飾。
  • 老照片: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老照,城市相當的繁華!
    回看 1950、60 年代日本的老照片,那時的日本城市相當的繁華。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剛受到原子彈襲擊的戰敗國。   老照片:良作為古老的文化城市,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奈良是古代日本文明的發源地,1300年前模仿中國長安的布。
  • 老照片:日本女大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偽警察搜查兩位進城的美女
    老照片:日本女大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偽警察搜查兩位進城的美女。圖為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個星期,日本的一些唱歌專業的女大學生,正在進行軍事訓練。 圖為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侵華日軍的部隊迅速蔓延至大部分的中國領土,圖中是埋伏在戰場上的日本士兵。
  • 高中三年不是一場旅遊,而是一場艱苦的勞作
    旅遊能讓你心情愉悅,但是,那華麗的景色,一晃而過,一路的風土人情,只不過是划過你腦海中的流星,稍縱即逝,所以,無論如何,高中三年都不是一場旅遊,你要想收穫成功,那麼,高中三年絕對是一場艱苦的勞作。
  • 室外35℃,常德9歲城裡女孩田間學插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7月28日上午,家住常德市城區的9歲女孩李泠瑤跟隨父母來到鼎城區一個農業基地體驗了插秧的艱辛。爸爸李明鑄告訴她,這篇文章是寫「機械拋秧」的,而從前都是純手工插秧,十分辛苦。李泠瑤對於「雙搶」「拋秧」這些詞彙感到十分陌生,李明鑄便找到一個農業基地,讓女兒體驗一把插秧。
  • 吳興:自然農場 手工插秧
    6月25日,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山背村璞心自然農場,30多名農村婦女戴著鬥笠雨披,赤腳下田,以最傳統的方式手工插秧。眼下正值梅雨季節,農場緊抓農時組織夏種,成為鄉村田野間一道靚麗的風景。據悉,今年該農場共種植300餘畝水稻,全部採用拖拉機開耕、露天育秧、手工插秧、施用菜籽餅肥,整個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傳統耕作種植水稻周期長、人工費,所產稻米更受歡迎。自2011年以來,湖州璞心農場全面推廣自然生態農法,復原傳統農耕方式,並以傳統農耕文化帶動農業生態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傳統手工插秧夏種忙。
  • (附無錫老照片)
    有錢難買夜插秧。蒔了隔夜秧,急得喊爹娘。黃秧隔一夜,十日追勿著。甩秧不甩田,留田不留秧。夜黃秧十夜稻,十夜黃秧追勿牢。插秧嫁女,勿避風雨。芒種蒔秧勿算早,夏至蒔秧勿算晚蒔秧軋在芒(芒種)裡。頭蒔勿搶,二蒔勿讓,三蒔如白相(注:單季晚稻載插要適時。夏至起蒔,頭蒔7天,二蒔5天,三蒔3天)。蒔(插秧)到老,學到老,不要忘記中蒔稻。小蒔秧,勿夠完糧(單季晚稻)。小暑裡蔚秧,長稻勿長糧。
  • 「越光米」又遇到替代品種 石川縣新大米品種「百萬榖」迎來插秧季
    人民網東京5月5日電 據日本《北國新聞》報導,石川縣研製的水稻新品種「百萬榖」迎來了插秧的季節。4日,位於金澤市大場町的稻田裡,勞作的人們正在揮汗插秧,並期待新品種能得以豐收。
  • 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
    冬天在冰河上行走的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一個個排著隊從結了冰的河上走過,但是卻因為冰滑,亂了隊伍,東倒西歪,醜態百出。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對著國內的日本女人進行洗腦,讓她們為了大日本帝國的「聖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甘情願的去做慰安婦,圖中便是正在招待日本軍官的日本女人,她們的肩上還帶著所謂的專用緞帶,是在是可憐可悲。日本鬼子在進入村子之後,就開始對著中國人燒殺掠搶,圖中的日本鬼子正在放火燒中國人的房子。
  • 日本老照片:咖啡館女招待堪比網紅,經紀公司女藝人住集體宿舍
    今天給大家講講幾張日本老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張是一部電影的劇照,以孩子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裡面的小演員也都是本色出演。寫到此處,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個都不能少》裡那個紅衣小女孩。明治維新之後,西方事物大量傳入日本。咖啡館亦是其中之一,並很快具備日本特色。
  • 瑛子講述「知青」生活 艱苦勞作自撐場面
    近日,劇中扮演吳敏的瑛子,講述了《知青》的拍攝經歷,艱苦勞作自撐場面。  學習割麥 自撐場面  《知青》講述了一群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特殊時期揮灑熱血的青春故事。該劇無論是插隊北大荒兵團的戰士,還是陝北坡底村掙工兵的農民都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大片的麥田和高粱地,喚起觀眾懷舊熱潮。
  • 1999年績溪鄉村老照片
    在績溪,他先後遊走多個鄉鎮古村,用手中的相機為我們留下了下邊這一組20多年前的珍貴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向我們再現了績溪這座千年徽州古城在世紀之交時,尚未被旅遊開發大潮侵擾前的績溪鄉村原始風貌,在方寸之間我們能感到這裡的民風淳樸,以及原汁原味的徽派鄉村風情,照片裡的一切就像是從未被外界侵擾的世外桃源。讓我們一起從這些老照片裡,去追尋那些不太久遠的美好記憶。
  • 汝城妹古徠幾,是時候回來插秧了……
    一 又是一年插秧季 羞答答的秧苗,靜悄悄的長,秧苗像待嫁的姑娘,農人是媒婆,從娘家「秧田」移植到夫家「稻田」,待農人細心呵護,稻田的肥料養育她長成稻苗,再經過幾個月陽光雨露的輕撫,最後結出黃澄澄的稻穀。
  • 日本農村改造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說起日本農村,有太多關於它們的傳說。不管是影視劇裡面,還是各類介紹日本的文章,或者是親自赴日旅遊,日本農村給我們的映像是——乾淨、整潔、美麗,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但很少有人能夠深入了解到日本農村的本質,幾十年前,日本農村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骯髒、貧窮、落後是這裡的代名詞,經過日本人不懈的努力,終於改造成了現在的樣子。
  • 案例分析:日本合掌村的鄉村振興之道
    鄉村振興包括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產業振興五個維度。其核心就是為了發展鄉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發展鄉村經濟要麼輸出農產品,靠賣農產品賺錢,要麼輸入遊客,靠讓城裡人消費增加農民收入。一些農村盲目模仿城市,對老村落進行徹頭徹尾的城市化改造。看上去和城市一樣,但缺少城市發展的基礎,而鄉村固有的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正悄然遠去。
  • 日本農村改造經驗,是中國鄉村的一劑良藥
    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農村? 經典案例 日本最美鄉村:合掌村 日本岐阜縣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