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的意義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勞作的意義

我在浙西衙州常山縣天馬街道一個叫作五聯村的地方長大。

每天上學要從廣闊的田野間穿過,聞著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農忙時和父母一樣挽起褲腳下田,一個暑假下來整個人曬得黝黑。

當我因為插秧、割稻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之時,父母的告誡就在耳邊響起:「你看,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只有一輩子種田。」

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讀書。

16歲,我終於離開村莊,考上了省城的學校,後來又留在了城市工作,從此不用當農民。

後來,每一次回到村莊,我都發現村莊在變得陌生。

我們以前讀書,看到古詩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牧童遙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覺得這是中國的農村,江南的農村。

現在,這樣的情景沒有了。

村民們離開祖輩居住的土地,轉向陌生的城市和工廠謀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間被他們拋棄。我的父親當了一輩子農民,但從來沒有為自己是個農民而感到驕傲過。他和別人一樣揮汗如雨,他能種出很好吃的水稻與青菜,但是他從來沒有為此而自豪。

但是,我們的村莊真的就應該被遺忘嗎?鄉村不只是用來懷念的,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設。鄉民們的每一滴汗水,理應配得上那份驕傲。

從2014年開始,我發起了「父親的水稻田」活動,重新回到鄉下老家,與父親一起種水稻田。同時,我也用文字和圖片來記錄水稻的耕作與生長,記錄一個村莊的變化。

因為下田,我和父親之間的共同話題多了起來,我開始慢慢懂得父親。

父親高中畢業,有點文化,當過幾十年農村電工。他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土地。他和我母親一起,在土地上艱辛勞作,先後把三個子女送進學校,送進了城市。

十多年前,我就希望父母跟著我們一起到城市生活。我覺得土地沒有那麼重要,如果父母為了生活過得更好,完全可以和我們一樣離開土地,進入城市。但他們不習慣,也不願意。我也不理解,為此我們還發生過爭論——在我看來,家裡那點田地,扔了不足惜,父親卻看得比什麼都重。

而當我重新回到稻田,重新灑下汗水勞作,重新耕耘與收穫的時候,我與土地之間那種斷裂的聯繫終於又重新建立起來了。

一同建立起來的,還有我對父親的理解。同時,我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在慢慢地發生改變。我不再認為城市是更好的生活地點,我也不再認為從事其他任何職業比當農民更值得驕傲。

因為「父親的水稻田」這個「鄉村實驗項目」,許許多多的城市人來到我們家的水稻田。春天,大家挽起褲腳下田,一起插秧;秋天,大家扛出沉重的打稻機,一起用鐮刀割稻。

這些活兒不要說孩子們,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沒有體驗過。只有直接接觸土地,才會深刻感受到勞作的辛苦、糧食的得之不易。

種田似乎是一項「笨拙」的勞動。其實很多手工活計也都是如此,都是「笨拙」的勞動。一個繡娘可能要花兩三年才能繡完一件作品;一個篾匠終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竹籃;一個農民,一輩子又能插多少秧呢?

這些勞動者,似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飛速發展,但,這恰恰是我來做「父親的水稻田」這件事的初衷所在。從春到秋,我想記錄下水稻耕種的過程,我想體會父輩在勞作中的艱辛與汗水。我想把這樣的勞作與耕種,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以及城市裡的人們。

如果沒有年輕人願意繼承父輩的種田手藝,那麼再過十幾年,當年老的農民們也不得不離開土地的時候,我們的水稻田也許將會荒蕪,長滿野草——這不會是我們想要的。時代終究會朝前發展,但勞作的意義永恆。

當我蹲在稻田中間,注視一株水稻的花時;當我趴在野草中,觀察一隻纖弱的豆娘起起落落時;當我在稻禾中間汗落如雨,或當我品嘗著自己勞作所獲的大米時——我發現,生活本來如此簡單而美好。

(本文為生活書店《草木光陰》一書自序,本報編發時有刪改。)

周華誠

相關焦點

  • 朝陽科大的勞作教育
    一、勞作教育,國際學習標竿為達到全人教育理想,朝陽自創校以來,克服萬難貫徹「勞作教育」制度,堅持培養學生具有力行實踐的領導能力,從學習校園整潔、禮貌做起,培養學生養成勤勞、力行、負責、自動及自愛的態度與團隊共榮精神,朝陽科大並以「最乾淨的校園」美譽,成為島內外大專校院學習的標竿。
  • 勞作帶來利益,創造帶來快樂
  • 春日勞作忙
    ↑4月4日,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在田間勞作。新華社發(武紀全 攝)↑4月5日,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在田間勞作。新華社發(武紀全 攝)↑4月4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沿溪鎮農民在田間勞作。新華社發(鄧和平 攝)↑4月4日傍晚,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龍德村,村民在大棚裡勞作。新華社發(張延林 攝)↑4月4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沿溪鎮農民在田間勞作。新華社發(鄧和平 攝)↑4月4日,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在田間勞作。
  • 勞作文明的系列行為觸發
    英語單詞的構詞在於詞根,單詞的意義通過組成單詞的詞根來體現和引申,並通過前綴或後綴來改變單詞的詞性和意義。 比如單詞agriculture,由 -agri、 -cult、 -ure三個詞根組成,-agri是田地,-cult是栽培,名詞後綴 -ure表達某一行為的結果。-cult和 -ure構成單詞culture,栽培的行為結果,引申意義為培育、文化。
  • 鳥瞰田園勞作忙
    新華社發(萬震 攝)來源:【新華網】 4月27日,菜農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烏羅鎮岑司壩區勞作(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龍元彬 攝)來源:【新華網】 4月2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塘洲鎮龍口村生態農業基地,農民在田間勞作(無人機照片)。
  • 《魔獸世界》9.0辛勤勞作任務完成攻略 9.0辛勤勞作任務怎麼做
    導 讀 魔獸世界9.0版本已經火爆更新了,遊戲新增了非常多的功能和任務,其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任務,其中辛勤勞作這個任務該怎麼完成呢
  • 故事 | 勞作是福
    乞丐許下了一個「不需要勞作的願望」,使他從一個年輕富足的人,一下子又回到了老弱病殘,又髒又臭的狀態,這是他好逸惡勞所招致的果報。  佛教主張人要勤勞,歷代的高僧大德都鼓勵修行人要熱愛勞動。他們一致主張叢林要農禪並重,自食其力。百丈懷海禪師更以踐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而倍受後人推崇。
  • 農村老人不輟勞作,子女與政府都要反省
    四成以上的老人認為身體較好,超過50%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如種田等),子女資助在影響老人養老快樂指標中佔首位,新農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農村老人主要收入來源。近日,上海財經大學提供了《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
  • 致敬辛苦勞作的農民們!
    現在要說的就是那些在田地裡辛辛苦苦勞作一輩子的農民。也許現在社會上好多人都瞧不起這些最基層的農民,但是如果不是有他們的話,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蔬菜、大米等的農作物來治我們的「五臟廟」,也許你會說這有什麼大不了呀!但是你有那麼好的耐性嗎?可以受得了那麼辛苦的工作嗎?
  • 五一·田間勞作,打梗子
    這大概是小學學過最有意義的古詩詞之一了,看著一片片土地,想起了電視裡面播放的關於黃土高原的視頻,此時此景,大概就是對土地最好的詮釋。打梗子期間,不乏也有剛發芽的玉米苗,被我給不小心挖了出來,我又趕快埋進土壤裡面去,不能被太陽所曬到。
  • (圖)三江:「微田園」裡勞作忙
    圖為2021年1月5日村民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鬥江鎮牙林村微田園基地勞作。圖為2021年1月5日村民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鬥江鎮牙林村微田園基地勞作。圖為2021年1月5日村民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鬥江鎮牙林村微田園基地勞作。責任編輯:梁家淞【來源:廣西扶貧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楊穎「接地氣式」育兒,日常帶孩子下地勞作,富養而不嬌養
    楊穎空閒在家就帶著孩子去下地,幹農活、勞作就是孩子和她的日常生活。雖然楊穎帶著孩子住在豪宅,不愁吃穿,但也不嬌慣孩子,而是讓孩子去體驗、去勞作,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富養",對孩子的成長更具有教育意義。
  • 《你好生活》第二季「Sunny」組合體驗鄉間勞作 感受「一畝幸福」
    上周,#央視主持人接力新聞播報#、#康輝第一次跳街舞#等話題引發大量網友討論,主話題#你好生活#的閱讀量更是超過了19億,觀眾們在極富意義的節目環節、MC與嘉賓的逗趣互動中,感受到了《你好生活》系列節目的高遠立意。
  • 農民在水西泰豐園立體蔬菜栽培大棚裡勞作
    農民在水西泰豐園立體蔬菜栽培大棚裡勞作 發布時間:2019-02-26 11:40:11      來源:畢節日報
  • 民以食為天,無勞作無收穫,世界各地的「勞動節」是怎樣的?
    炎帝功績——教民稼穡勞動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耕勞作是我們物質生活基礎的來源之一。民以食為天,勞動帶來的收穫能讓我們解決溫飽問題,人們通過勞作帶來了財富,生活也離不開勞作,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諸多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專屬的「勞動節」,雖然諸多勞動節大不相同,但是在本質上都體現出勞動能帶來成果,都有慶祝豐收和祈禱有好收穫的意義,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世界各地的勞動節和質樸的民風吧!
  • 【愛國情·奮鬥者】羅錫文:幫農民從辛苦勞作中解脫出來
    【愛國情·奮鬥者】羅錫文:幫農民從辛苦勞作中解脫出來金羊網  作者:許悅、粵農農軒  2019-03-25 懷著「一定要將農民從辛苦勞作的環境中解脫出來」的使命感,74歲的羅錫文一年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奔忙。「有人問我後不後悔?我說永不後悔,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做一個農機人。」
  • 農業勞作時,應該選擇哪種手套更適合?
    在農業勞作中,農民們通常會在工作時會戴上手套來保護自己的雙手。像這樣的工作包括畜牧、園林、土壤治理、菜園培育等等都會經常用到。一次性手套在農業中應用如此廣泛,那你知道它要如何正確地使用呢?眾所周知,農業中的除草劑和殺蟲劑有上百種,每一種有害化學成分都可能威脅到人們的健康。
  • 人文時間下的詩意勞作
    想成著或許因此而起,其中的意義與價值真有好多可說道的。而打開一看,卻見別開生面,不是科普二十四節氣知識與原理的鉤沉考釋,也不是大概念運演的高臺講章,而是以二十四節氣來籠罩與框束總體格局,以摯友對坐隨意敘談的口吻,舉重若輕,娓娓道來,敘述著在過去不怎麼起眼的小群體——手作匠人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痴迷與追求。這就新鮮了。
  • 有一種勞作叫「揍工」
    有一種勞作叫「揍工」作者 依舊說到「揍工」這個詞,年輕人是很陌生的,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有印象。「揍工」的辛勞,是六十歲以上農村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它和現在的「打工」是完全不同的,「揍工」是為公,義務的出公差;打工是為私,有償的做工。
  • 河北保定:萌娃體驗農耕勞作 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10月20日,保定市蓮池區新華幼兒園組織大班、中班的部分孩子由老師帶隊,來到了位於郊區的一處農耕園體驗農耕勞作。剝玉米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農耕勞作項目之一了小夥伴圍坐在玉米堆上剝著玉米,享受著勞作的快樂。黑黝黝的幹豆角裡面藏著什麼秘密呢?啪!打開了!小秘密露出來了!原來是平時吃的綠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