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以上的老人認為身體較好,超過50%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如種田等),子女資助在影響老人養老快樂指標中佔首位,新農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農村老人主要收入來源。近日,上海財經大學提供了《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調研還發現, 47.3%的農村老人不願意進養老院,原因包括自己覺得不光彩,經濟不能承受,服務質量存在問題,怕子女被人指責,在養老院不自由等。(6月8日《第一財經日報》)
農村老人堅持在田間勞作,也不願進養老院,不願進城,固然與老人們勤勞簡樸,習慣農村生活,怕丟臉面等因素有關。但是,農村之所以呈現這樣的養老圖景,更重要的原因應該在於,除了70元的基本養老金與「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以外,農村老人基本上沒有什麼養老保障,他們沒有財力進養老院,也沒有底氣隨同子女進城享福。他們留守農村,繼續辛勤勞作,撫養年幼的孫輩,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項目主持人劉燕舞曾走進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數十個村莊調研、走訪。他發現,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觸目驚心。據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在農村老人中流傳一種說法:藥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都比親兒子可靠。(2014年7月30日《中國青年報》)
雖說兩個調研報告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兩者都勾畫出了農村老人老無所依,養老困難的真實生活圖景。我的家鄉在湖北農村。我出生的村莊,幾乎每年都有老人服毒或者上吊自殺。農村老人年輕時辛勤勞動,供子女讀書,給子女(主要是兒子)蓋房、娶媳婦、帶孫子。當他們年老喪失勞動能力以後,如果子女不孝,經濟困難,或者身患重病,他們的晚景十分悽涼。部分身患重病,經濟困難的農村老人,生活條件惡劣,生活質量低下。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也是一種解脫。但是,做子女的應為此自責、反思。
更為重要的是,農村老人不輟勞作、養老困難,甚至自殺尋求解脫,道出了他們老無所養的社會保障制度軟肋。我在想,如果農村老人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每月像城裡老人一樣擁有退休金或者每月幾百元低保金,或者說他們的精神生活、文化娛樂生活比較充實,他們根本不會選擇自殺這條不歸之路。
儘管一些農村地區早在九十年代就辦理了老農保,但是從媒體反饋的信息來看,老年農民現在領到的養老金只有區區兩三元錢,買棒棒糖還差不多,根本不可能養老。就是後來推行的新農保政策,老年農民能夠領到的養老金也只有70元,在當前物價水平下,這點錢依然養不了老。農民養老基本還靠養兒防老。如果自己身體健康,子女日子過得紅火,懂得感恩老人,養老倒還好辦。如果子女生活困難或者不孝順,自己身體又不好,農村老人即便不自殺,生活也很困頓。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成家立業,父母需要花費多少心血與汗水,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輩子來報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讓多少人為之動容,我們是否會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時,誰來關心我們?給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經常噓寒問暖,讓老人安度晚年,是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也是法律的剛性要求。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老無所養,子女卻無動於衷甚至惡語相加,已經喪失了起碼道德廉恥,理應受到道德輿論譴責。面對老人老無所養的現實困境,子女哪怕自己生活再困難,也要盡到自己的孝道與責任,不能忍心看著年邁的老人繼續在田間勞作,更不能聽憑老人絕望地自殺。另一方面,政府應有所反思,有所行動。關注農村老人的現實生活狀況,健全養老體系與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文化娛樂設施,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安撫他們孤獨的心靈,幫助老無所養,遭遇疾病折騰的農村老人驅散心理陰霾,走出生活困境,讓農村老人真正做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