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空居士
問:師父,我想請教一下六波羅蜜,六度,就是指從不解脫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的六種方法嗎?
了空居士: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本來就是分三大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這裡的布施一般指財布施為主,還有無畏布施。因為你沒有開悟,要做到法布施很難。因為你本來就不懂實相,所以你要去教導別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布施重點是指財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以財物給別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那麼財布施為什麼能夠使我們解脫呢?財布施主要對治我們的貪心。我們很貪心很小氣,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嘛。你願意幫助別人,就算一開始是很勉強的,但是你慢慢能夠認識到幫助別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什麼啊?就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好。我小時候讀書,老師講到助人為樂,我對這個很感興趣,後來我發現真的當我們去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就算別人不表揚我,我也會覺得很開心,我很認真去推敲,其實這或者是稱為成就感,或者說一種人生價值。我也能夠幫助別人,就算幫助之後別人也沒有特別地表揚我,但是自己就有這種成就感,也很開心。布施是破我們的貪心,其實貪心也是非常嚴重的執著,所以發自內心真誠地去布施,確實也能夠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成就無四相就是解脫。
持戒。戒最著名的就是根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五戒出自哪部經呢?最著名的是出自《楞嚴經》,其實你們讀《楞嚴經》它裡面只有四戒,在哪裡啊?你們去打關鍵字: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還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不偷盜,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語。《楞嚴經》裡世尊說先佛世尊四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教誨的誨吧);不飲酒,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會亂說話,亂做事,所以後世的大宗師怕我們多喝酒,等一下喝醉酒了就做錯事,所以就加上這一條,佛經裡面本來就是前面四條,那麼大宗師加進去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佛祖當年為什麼沒有特別說到不飲酒呢?佛祖也是大智慧,他就是概括不管你喝酒還是不喝酒,你真的能夠把控到這四方面不做就好了。大宗師是大慈悲,提醒我們喝酒會使我們心神錯亂,會做錯事。所以五戒和四戒真的是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言行端正了,也就心無掛礙,也就是達到解脫,這就是持戒波羅蜜。
忍辱。忍辱是不是人家罵你、打你左臉,你右臉湊上去給人家打?人家打你,你打不過,你躺下去給人家打?不是。這是傻瓜,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甚至還會害得別人做錯事。人家打你左臉,你能躲就躲,能跑就跑,不然如果不小心把你打死了,不就是你變成一個冤鬼,人家就變成一個殺人犯,兩個人都吃虧。所以忍辱真正的含義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讓我來解釋,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這種情況下的忍,也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那麼你們說《金剛經》裡忍辱仙人,割利王拿把劍砍他,他還是讓他砍,天哪,我提醒大家,人家忍辱仙人是有大神通啊,你有沒有啊?你自己用手去捏一下你的肉,痛不痛啊?如果痛了,拿把刀來砍那更慘,人家砍你,你要趕快跑,不要讓人家砍,以為學忍辱仙人,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像孟子說的「挾泰山以跨北海」你能做嗎?不能做就不要亂做,量力而為。忍辱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忍辱也就是不要使局面給搞糟了,有這種心態,你的心就沒有牽掛,這就是忍辱而成就解脫。
精進。很多人說戰勝自我,讓我來說戰勝自我,第一個自我就是惰性,正精進就是對治我們的惰性。我發現天下很多人大家說他傻,但是我仔細去觀察他們沒有傻,他們很懶惰很狹隘,所以言行就跟正常人不一樣,人家就覺得這些人很傻很怪,其實他們的根源很多時候是因為懶惰而產生了很多奇談怪論,所以正精進能夠使我們端正心態,使我們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因此能夠解脫,這就是正精進。
禪定。禪定是什麼?六祖在「坐禪品」裡面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一個人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你的心永遠都保持平靜清淨,這樣就不會做錯事,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執著,因此心無掛礙,也就是解脫。這就是禪定為什麼能夠到解脫彼岸,就是這個原因。
般若。般若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話是大智慧。大智慧相對的就是小聰明,那大智慧和小聰明有什麼區別呢?小聰明的人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看事物他只看到一個局部,看到一個小片面,看得不周到,想得不全面,因此會產生很多錯誤的行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大者就是遍一切處,也就是他能夠從實際出發,從整體出發去看問題,去做事情,因此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完美。當然不可能徹底完美,因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你主觀努力再徹底,往往還是有客觀因素的幹擾,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我只能說你有大智慧,做事一般就能夠做得比較好,我不敢說絕對做得好,因為還有客觀因素嘛,所以,因為你有智慧了,做事情你都能夠盡力去做得盡善盡美,也就能問心無愧,心無牽掛,也就是般若能夠使我們解脫。這就是六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能夠使我們成就解脫、到達彼岸的原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