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六波羅蜜」?說得很清楚!

2020-12-20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了空居士

問:師父,我想請教一下六波羅蜜,六度,就是指從不解脫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的六種方法嗎?

了空居士: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本來就是分三大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這裡的布施一般指財布施為主,還有無畏布施。因為你沒有開悟,要做到法布施很難。因為你本來就不懂實相,所以你要去教導別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布施重點是指財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以財物給別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那麼財布施為什麼能夠使我們解脫呢?財布施主要對治我們的貪心。我們很貪心很小氣,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嘛。你願意幫助別人,就算一開始是很勉強的,但是你慢慢能夠認識到幫助別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什麼啊?就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好。我小時候讀書,老師講到助人為樂,我對這個很感興趣,後來我發現真的當我們去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就算別人不表揚我,我也會覺得很開心,我很認真去推敲,其實這或者是稱為成就感,或者說一種人生價值。我也能夠幫助別人,就算幫助之後別人也沒有特別地表揚我,但是自己就有這種成就感,也很開心。布施是破我們的貪心,其實貪心也是非常嚴重的執著,所以發自內心真誠地去布施,確實也能夠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成就無四相就是解脫。

持戒。戒最著名的就是根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五戒出自哪部經呢?最著名的是出自《楞嚴經》,其實你們讀《楞嚴經》它裡面只有四戒,在哪裡啊?你們去打關鍵字: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還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不偷盜,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語。《楞嚴經》裡世尊說先佛世尊四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教誨的誨吧);不飲酒,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會亂說話,亂做事,所以後世的大宗師怕我們多喝酒,等一下喝醉酒了就做錯事,所以就加上這一條,佛經裡面本來就是前面四條,那麼大宗師加進去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佛祖當年為什麼沒有特別說到不飲酒呢?佛祖也是大智慧,他就是概括不管你喝酒還是不喝酒,你真的能夠把控到這四方面不做就好了。大宗師是大慈悲,提醒我們喝酒會使我們心神錯亂,會做錯事。所以五戒和四戒真的是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言行端正了,也就心無掛礙,也就是達到解脫,這就是持戒波羅蜜。

忍辱。忍辱是不是人家罵你、打你左臉,你右臉湊上去給人家打?人家打你,你打不過,你躺下去給人家打?不是。這是傻瓜,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甚至還會害得別人做錯事。人家打你左臉,你能躲就躲,能跑就跑,不然如果不小心把你打死了,不就是你變成一個冤鬼,人家就變成一個殺人犯,兩個人都吃虧。所以忍辱真正的含義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讓我來解釋,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這種情況下的忍,也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那麼你們說《金剛經》裡忍辱仙人,割利王拿把劍砍他,他還是讓他砍,天哪,我提醒大家,人家忍辱仙人是有大神通啊,你有沒有啊?你自己用手去捏一下你的肉,痛不痛啊?如果痛了,拿把刀來砍那更慘,人家砍你,你要趕快跑,不要讓人家砍,以為學忍辱仙人,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像孟子說的「挾泰山以跨北海」你能做嗎?不能做就不要亂做,量力而為。忍辱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忍辱也就是不要使局面給搞糟了,有這種心態,你的心就沒有牽掛,這就是忍辱而成就解脫。

精進。很多人說戰勝自我,讓我來說戰勝自我,第一個自我就是惰性,正精進就是對治我們的惰性。我發現天下很多人大家說他傻,但是我仔細去觀察他們沒有傻,他們很懶惰很狹隘,所以言行就跟正常人不一樣,人家就覺得這些人很傻很怪,其實他們的根源很多時候是因為懶惰而產生了很多奇談怪論,所以正精進能夠使我們端正心態,使我們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因此能夠解脫,這就是正精進。

禪定。禪定是什麼?六祖在「坐禪品」裡面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一個人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你的心永遠都保持平靜清淨,這樣就不會做錯事,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執著,因此心無掛礙,也就是解脫。這就是禪定為什麼能夠到解脫彼岸,就是這個原因。

般若。般若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話是大智慧。大智慧相對的就是小聰明,那大智慧和小聰明有什麼區別呢?小聰明的人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看事物他只看到一個局部,看到一個小片面,看得不周到,想得不全面,因此會產生很多錯誤的行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大者就是遍一切處,也就是他能夠從實際出發,從整體出發去看問題,去做事情,因此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完美。當然不可能徹底完美,因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你主觀努力再徹底,往往還是有客觀因素的幹擾,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我只能說你有大智慧,做事一般就能夠做得比較好,我不敢說絕對做得好,因為還有客觀因素嘛,所以,因為你有智慧了,做事情你都能夠盡力去做得盡善盡美,也就能問心無愧,心無牽掛,也就是般若能夠使我們解脫。這就是六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能夠使我們成就解脫、到達彼岸的原理。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什麼叫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必修的科目,沒有例外的。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就是六道輪迴,到究竟涅槃之彼岸。究竟涅槃的彼岸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是究竟涅槃的彼岸,是妙覺如來他們所契入的境界。
  • 佛法常識:什麼叫六波羅蜜?
    那麼佛法教學的課程都有什麼內容?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遵守哪些標準呢? 佛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遵守六個原則,就是佛門常講的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能夠按照這六個原則去生活,去為人處世,就是真修行。
  • 《金剛經》中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金剛經》為了說明無住的道理,以各種「波羅蜜」為例。其中有一處提到「第一波羅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既然一切都是因緣而起的,因此,諸如色、受、想、行、識五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以及由六根、六境、六識所構成的十八界等,都是空無自性的;無明之體也是空的,也不存在斷盡無明問題;以致於生老病死也只是一種假相,也無所謂擺脫生老病死的問題。
  • 心經中的「波羅蜜多」到底是什麼意思?誰真正知道?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二十課今天把這個般若大概給大家講清楚到底般若是什麼,就是智慧,就是解脫自在,就是關照的功夫。那麼今天的第二講,因為有時候講法也是要掌握分寸,有利有弊,你這個本來濃縮的法,把它太展開講,就是講得太瑣碎,就會令我們智慧令智退,大家不知道這個能不能理解,覺得說怎麼會這麼說呢?
  •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能 賢
    波羅蜜,梵浯,漢譯到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堅固巨大的船筏,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河,到達無漏之彼岸,故又稱六度。六波羅蜜法是菩薩修習的正道,攝盡一切菩薩的總行。菩薩在長劫自覺覺他過程中,修習無量無邊的法門,主要是以六波羅蜜法作為行持的準繩。若菩薩離開了修學六波羅蜜多就不能成為菩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
    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一是過程義,是指我們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稱曰波羅蜜,從這個意義上,古人譯曰「度」,六波羅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圓滿義,是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稱曰波羅蜜,從這個角度,古人譯曰「到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 六度與六度波羅蜜多
    就說菩薩六度,一般理解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版本。我們看達摩祖師在破相論裡所言之六度: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
  • 第一波羅蜜就是絕對的真理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對呀,你理解對了,非常正確。他又接著說了,有人能聽到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能聽到這個道理不恐慌,不驚詐,不怖畏,很多人一聽到就害怕。「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能聽到這個道理的人,他不恐慌,不驚畏,這個人就非常希有了。「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 翻譯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六大法師,為何翻譯結果有所不同?
    說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部經典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當然現在最為盛行的也是這個版本。那麼是不是這一部經就只有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不是的,還有其它五位法師都翻譯過。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
    般若波羅蜜多,漢譯為以智慧到達彼岸,是六度萬行的六波羅蜜之一,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但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雖然多,能真正從心底清楚其功德的人卻不多,所以有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也僅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從《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儘管你反覆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Ⅰ、色:指可見物體,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顏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麼也沒有,只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罷了。   [原文]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七)
    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都想要學智慧,有了智慧,就證得佛果。現在這個般若智也沒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沒有了,無所得了,這是空了。但這不是沒有智,也不是沒有得,就是沒有這種執著這個智慧,也不執著我要有所得了。   藏教菩薩事六度。這一個階段,是說的這個藏教菩薩,藏教菩薩就是三藏教的菩薩。藏教菩薩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門,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也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這個本際就是如來藏,就是出生名色五陰的如來藏,四阿含中叫作識,佛學研究者也有稱祂為本識,也有些人說祂是有分識,或說祂是結生相續識。這個本識是萬法的所依,所以也是無餘涅槃的所依,而本識就是生死的彼岸,永遠不生不滅,由於本識常住不滅所以涅槃是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二)
    什麼叫迴光返照呢?迴光返照,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問問自己。好像有人對你不起,你自己要想一想:「為什麼他對我不起呢?喔!原來是我自己不對了!」這就叫迴光返照。若是有人對你不起,我也不管自己對不對,就一炮轟過去,把對方打得頭破血出,這並不是勝利,這就是自己太沒有理智了。你迴光返照,就是有理智,所以說「迴光返照觀自在」;你迴光返照,看看你自己自在不自在啊?現在我給你們一個字、一個字的講。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這部佛經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的譯本很多,我們現在大多人接觸的版本,都是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在《心經》的經名中,還有開篇第一句話都提到了,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這幾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
  • 夢參老和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是通題,什麼叫通題呢? 像「般若波羅蜜多」,只有此經叫「般若波羅蜜多」,其它的經就不叫「般若波羅蜜多」。但是「經」就不同了,一切都叫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以及剛剛才說完的《佛說無量壽佛經》。「經」是通題,表示常義、不變義、貫穿義,含義很多。古代中國,儒教、道教所有的文字也叫「經」,那個是形容恆常不變的意思,亙古今而不變。佛經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與功效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