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安全生產月大型公開課在北京南站工地開課,首批300多名建築工人和管理人員正在現場學習安全帽的正確佩戴方法。王珏茜攝
「這衣服嘛,醜倒是不醜,就是大夏天穿這麼厚的勞保服幹活,太熱!」
前不久,國家安監總局辦公廳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在全國範圍組織開展勞動防護用品專項監督檢查,此次專項監督檢查的重點防護用品包括安全帽、安全帶、特種工作服、防塵口罩、安全靴等,檢查的重點行業是煤礦、金屬、化工以及建築施工。
日前,記者走訪了北京部分建築工地,聽聽工人怎麼說。不能總穿同一套工作服吧
「這衣服嘛,醜倒是不醜,就是大夏天穿這麼厚的勞保服幹活,太熱!」8月30日,在北京動物園附近的地鐵四號線施工現場,來自山東的王師傅說。
記者在現場發現,民工們基本都戴著安全帽出入工地,但穿工地發放的正式工作服幹活的卻很少,大多穿著很隨意,有的甚至光著膀子幹活。
王師傅告訴記者,工作服又笨又厚,不透氣,大夥只有在領導進行安全檢查時才穿來應付。平時幹活,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穿。工頭對安全帽和吸菸管得比較嚴,如果誰不戴安全帽出入工地或在工地吸菸,就會罰款50元~100元。
「為什麼只對工作服管得不嚴呢?」記者問.。
「衣服弄髒了總是要換洗的啊,我來這裡半年多了,就發過一套工作服,我們不能總穿同一套工作服吧?所以工頭對工作服就管得寬鬆點。」王師傅笑著說。
當問到為什麼不提出多要幾套時,王師傅打趣地說,這種衣服自己哪會提出多要?大伙兒都不喜歡穿,再說了小夥子也都是愛美的呀。
同一天,在安德路附近蓋樓的民工小李也有一套藍色的短袖勞保工作服,這是他交了10元錢從工頭那領的。他們工地上穿工作服幹活的人也不多,有些人為了省10元錢,寧願穿自己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工作。當記者問到是否知道工作服的作用時,小李告訴我們,「工作服就像學生的校服一樣,是個統一的標誌,穿了工作服,工頭就知道你是他工地裡人,就讓你出入建築工地。」至於工作服裝是否有勞保的效果,小李說,就是比平常衣服耐磨,穿得久些。時尚與保護儘可能統一
北京市政集團負責宣傳工作的彭力告訴記者,他們地鐵工地上的民工每人基本都有兩到三套勞保工作服,至於具體數量、顏色、款式,他並不清楚。他認為,勞保服裝主要是為了保護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避免或著減輕事故傷害的一種防護裝備,關鍵是要實用。款式是否需要改進,面料是否必須更新,都不是那麼重要。勞保服裝再時尚,也無法替代它的「標誌」和「勞動保護」功能。
談到勞保工作服太厚會不會讓工人幹活時感覺不舒服,彭力說,這個工人們心裡最清楚。可見,有些生產經營單位在花大力氣對員工宣傳安全生產的同時,卻忽略了員工對「勞保用品」的使用感受。
工作服的防護性是第一位,可沒有舒適性作前提,工人不肯穿,企業再不嚴格要求,防護性就一點也體現不出來了。舒適度的提高會增加工作服成本,這是許多低素質包工頭不願意付出的,如果轉嫁給工人也十分不合理。這就是造成農民工不穿工作服的原因之一。
考察各個行業,建築業工人是工作服著裝最差的行業。這也和行業管理者素質差有關,過分地層層轉包,直到把工作服都「包」得可有可無。
目前,國外勞保服裝在工藝和用材,已越來越注重舒適度。一位紡織專家指出:絕大部分工作服所需紡織面料,國內都已經能夠生產。我國已成為工作服、防護服出口大國。輕薄、結實、美觀的工作服在生產技術上不是難題,關鍵是企業是否意識到工作服是必須支出的成本。
一些比較注重員工形象的大企業,把工作服的舒適、鮮豔、防護功能有效,結合起來作為採購標準,讓工人覺得上班不穿工作服就不安全、不正規,體現出一種對企業生存的責任感,做到了時尚與保護儘可能地統一。法規最好再細緻一些
根據《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要求,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為從業人員配備勞動防護用品,勞動防護用品不得超過使用期限,不得以貨幣或其他物品替代。國家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也明確要求:凡從事危險作業的企業必須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服等必備的安全防護用具,而生產人員也必須按規定正確佩戴和使用。
正規企業提供了工作服,職工不穿會受到處罰。那些承包、再轉包的建築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給職工提供合適的工作服,或讓職工自己買工作服,是否應該受到處罰?針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法規中沒有規定。
專家認為,生產經營單位在強化安全管理的過程中,應對職工的安全防護用品有足夠的關注與重視。相關後勤保障部門應按照規定嚴控勞保品的購買、發放環節,保證勞保品質量,滿足企業安全管理需求,並進一步完善勞保品的管理機制,這是企業的責任所在,也是關愛職工的真正體現。另外,職工也應自覺遵守安全生產規定,樹立佩戴安全器具上崗作業的良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