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吉
當媽這條路很難,我愈發的感覺到,育兒就像一門對理論和實踐分數要求都很高的考試,光看書學知識?不行!光自己悶頭帶孩子?也不行!如果把好媽媽比喻成武林高手的話,那她一定是手裡拿著武功秘籍,還要不斷親自過招,沒少頭破血流過。
拿我來說,我寫過很多育兒文章,看過N多育兒書,甚至自己也經過系統學習、成為了美國正面管教註冊家長講師,知道很多教育行為的目的和可能結果,可是,我還是會不停的犯錯。
錯誤是成長的好機會,今天,吉吉童鞋就來勇敢的當靶子,自我剖析一個失敗案例,希望我的主動躺槍,能給大家一點點啟發。
事情發生在不久前:
我家次臥有個茶几,旁邊是個柜子,上面數第二格放的都是孩子的零食,女兒是知道的,這天,非零食時間,1歲半的她想自己爬上茶几去開抽屜。
這自然是很危險的動作,「不能上!」我趕快制止了她,可是女兒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寶貝,媽媽和你說,這裡很危險的,而且現在還不到吃零食的時間」,我下意識的想和她講道理,但是不管用,她哭得更厲害了,搖頭跺腳發脾氣。
我心想,怎麼還越說越起勁兒?甚至有點要挾的意思了?腦子裡飛快的轉了轉我接下來要幹嗎:
1、不能讓孩子覺得:哭,媽媽就會妥協。
2、我得用行動告訴她,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
3、處理時要注意態度,要做個「正面管教」式的家長:態度和善、立場要堅定。
這幾條小九九,我以為正義極了,你看,有原則有關懷,情緒也控制的很好呢,根本沒發火呀,充分體現了一個媽媽的育兒修養……
可是女兒僵在那繼續哭,要怎麼樣才能讓她聽我的?得到「教訓」呢?
我記得正面管教中有個不錯的工具,想到後就腦子一熱決定試一試:我要「積極暫停」,我暫停,孩子也暫停。
這個工具本來的意思是,當家長和孩子陷入衝突、處在激烈的情緒中,誰也聽不進去誰,應該「先讓自己敞開的大腦蓋子合起來」,找個積極的暫停的方式,比如大人離開現場、找本書看、聽聽歌,孩子也到自己喜歡的角落安靜的呆上一會兒,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我從衝突的房間撤到2、3米遠的客廳,坐下來,平靜的看著女兒,想讓一直哭的她在原地「暫停」,然後到我這裡來。
見我離開,女兒哭得更厲害了,她不停的叫媽媽,伸出雙手,想我重新回到房間抱她。
但是我只是在客廳伸出雙手,平靜甚至冷冷地不斷重複,「媽媽在這裡,你可以過來這裡媽媽抱抱。」
足足僵持了4、5分鐘,結果是女兒哭到有些聲嘶力竭了,她還是爬了過來,表情很受傷,我緊緊地抱著她,心裡充滿愧疚,過了很久很久,她的情緒才隨著注意力轉移而漸漸平復。
我真的用對方法了嗎?
隨後在一次培訓課上,我有幸當面向《0-3歲正面管教》作者Cheryl Erwin老師請教了這個問題,聽完我的問題,老師眉頭一皺,「She’s too young.」
是啊,她還太小了,包括積極暫停在內的許多教育工具和方法,起碼要等到孩子2歲半以後才適合,因為這需要花時間訓練、讓孩子知道暫停的意義、與孩子協商出暫停的地點和內容。可我女兒看到了什麼?
那次課程上,我剛好在一個角色扮演環節中再現了這個情景,我演女兒。當我矮矮的蹲在地上,伸出雙手仰望著遠處高高在上的媽媽、乞求她抱抱我而卻沒有得到回應,我真的懂了女兒當時的感受:我覺得媽媽不愛我。
我的眼眶馬上溼潤了:天哪我當時做了什麼?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次是自以為是的我們錯怪了孩子?
不好好吃飯——「你怎麼那麼不聽話?」
不和別人打招呼——「你怎麼那麼沒禮貌呢?」
不聽你的話大哭——「你怎麼脾氣這麼大?」
但是孩子真的懂什麼叫「聽話」、什麼是「禮貌」、什麼是「壞脾氣」嗎?我們試圖給孩子設置界限,卻常常忘記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和階段,一不小心就給她們貼上了標籤。
養育3歲內的孩子,核心並不是教會他們對錯與是非,而是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要回應孩子、但不是滿足孩子的每個需求,還要記得我們每一個行為的初衷。
回到我女兒這件事,我最擔心的是什麼?是她受傷,可是後來我跑偏了。我依然可以堅持原則不讓她爬高,但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說教、不是積極暫停,而是轉移注意力、之後改變家具擺放位置,從根本上斷絕這種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在女兒爬高的當下,我完全可以溫柔而堅定的抱她下來,用表情和行動告訴她這件事不被允許,隨手拿起一本書、一件好玩的玩具轉移注意力,後來的情景,也應該是及時去抱抱她,而不是非要與她爭個輸贏,必須服從於我:我想要的從來都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的心啊!
不驕縱不懲罰、和善而堅定,說來容易做到難,但實際生活中,一不小心就會踩進坑,和孩子陷入了權力之爭。看吧,「我想讓孩子得到教訓」,多自然就冒出了懲罰的念頭?
所以我更要努力的學習,我怕我不自知、以愛的名義傷害了孩子。
親愛的女兒,我也寫下這篇小文,長大後送給你,算做我們的紀念:謝謝你總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謝謝你總給我機會成長,無條件的愛著我。
慢成長聯合創始人。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正面管教、科學育兒實踐者、專欄作者。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孩子一起慢成長,一點點接近更好的自己。這些原創你可能也感興趣哦:
我們生了娃,但卻根本沒長大……
想要孩子聽你話?別叨叨,用這招!
不是娃嘴刁,是你餵的太仔細了!
不知不覺間,你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公眾號已經有置頂功能了哦!
簡單一步,讓你第一時間收到精彩育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