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我常常各種責備大寶,痛心疾首的那種。原因在於,我發現我可愛的大寶變了。以前的他,聰明伶俐,對家裡大人都很體貼,是十足的「暖男」,這兩年,每天就只是各種耍賴皮,稍不順心馬上躺地上哭喊,或者大發脾氣摔東西。為此,全家精疲力竭。
被孩子發脾氣摔了一地的玻璃杯
每次考試,班裡好多人都考一百分,他卻從來沒有。現在學校不公開排名了,但我懷疑,他那偶爾有時還不足九十分的成績,已經是墊底了。
於是我常罵他:
「我們家沒有你這樣的笨孩子啊,爸爸小時候很厲害,媽媽也是,你怎麼會這樣呢?你可能不是我們家的孩子,你是垃圾桶旁撿來的」。
「這麼簡單的題不會,你上課幹什麼了,上學帶耳朵了嗎?」
然而,一整年下來,我經常罵得口乾舌燥,他的成績卻毫無起色。
經常被孩子攀爬而掉落的衣櫃門
雖然每天都提前半小時提醒他收拾東西,一會兒馬上要去學校了,但他要麼無動於衷,要麼就回一句:「早收好了,沒有什麼要收的了。」等到真的要出門的時候,他就開始東摸西摸,磨磨蹭蹭,耽擱不少時間,上學幾近遲到。
我經常問:「你今天最後一個進教室了吧?」
有一天他放學回來,興高採烈地告訴我說,誰誰誰比他還晚,我立馬斥責道:「只是比他們早這麼一次就夠了嗎?你高興什麼啊,要每天都比別人早,每天都排在前面才行嘛。」
然而,一年多下來,幾點收好東西,幾點出門的規定做了不少,卻每天照舊要臨近遲到,毫無進步。
上學前,還要爭分奪秒地多玩一會兒,而且,把桌子、凳子、玩具都搬到床上玩了……
以前在寒暑假,他姐姐——我的小侄女總會過來家裡小住,一直到開學。姐弟倆從小感情特別好。
然而這兩年,他總是很調皮,日常以「讓別人不開心」為行為準則,他的姐姐都開始怵他了。特別是去年暑假,在一起一個多月的時間,姐弟倆鬧得很不開心,從那時起,原本周末休息的時候也回來的姐姐,就一次都沒來了。
我的小表妹些也是,過去常來,這兩年來得少了。
我一遇到他又開始放飛自我,就忍不住罵他:「你這麼皮,皮到你姐姐都不要你了,你還繼續這樣,是準備讓所有親人都拋棄你嗎?」
然而,一年了,同樣的話罵了無數遍,結果是,他不僅沒安靜下來,還調皮搗蛋到了新天際。
只是一個客廳隔斷而已,卻被他當「山」一樣每天攀爬
在小寶出生之前,他一直過著獨生子女特有的「王子」般的生活,所以向來以自我為中心慣了,做事根本不為別人考慮。
這其中,最讓我難過的,是我家小寶還在哺乳期的時候,有一段日子我不慎得了乳腺炎,痛苦萬分,經常要去醫院做治療。那天去醫院,醫生說有一隻乳房疏通不了了,要用針管把硬塊裡的液體抽出來——那叫一個疼啊,抽完只能含胸駝背地慢慢走出醫生治療室。
等在外頭的他,看到我貓著腰,帶著痛不欲生的表情走出來,居然衝到我身邊就開始到處翻身上的包,要找手機玩。那一刻,他的舉動讓人寒心到了極點。
這件事,一年多下來,被我拿出來罵了他上百遍還是覺得不解恨。
我說:「你還記得那天我從醫生辦公室出來你是怎麼對我的嗎?看到我疼得要死你問過我一句麼?我不是你媽媽。」
然而,罵了一年多,他該怎樣還是怎樣,並沒有變得多關心家人一點點。
發脾氣摔了一地的課本、習題
以上種種,其他讓人糟心的小細節,舉不勝舉。我覺得這個小孩簡直沒救了,再不做點什麼,可能我的大寶真的要成「問題少年」了。
於是,年前開始,我不斷地去學習一些育兒書籍,又不斷地回望過去,認真反省,才突然意識到錯的不是孩子,是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是我們的「缺位」,造成了孩子的「錯位」。
那是五年前,因為升職,在他只有三歲的時候,我就離開家去了其他地方任職。這些年工作都特別忙,壓力也很大。常規下,兩、三周才能回一趟家。有時任務量特別大,連續一個多月都不能回家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算下來,一年裡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
剛離開家的那年,每次打電話或視頻,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有一次視頻,他邊哭邊喊:「媽媽,你從電話裡跳出來,抱抱我,抱抱我呀。」
三歲的小男孩,總在電話那頭哭得呼天喊地,我在電話這頭淚流滿面,仍要假裝堅強,各種花式勸慰他。
後來慢慢地,我都不太敢打電話了,但每次回家後的離別,也是一場場在淚如雨下中驚心動魄地掙扎,他嚎啕著被我的爸爸媽媽攔住,我心如刀割,卻還是要決絕地轉身離開……
與孩子兩地相隔近三年,每一次見面,都儘量滿足他所有要求,以期能對不在他身邊的日子有一點點彌補。
而孩子的爸爸,這些年也忙得根本顧不上家,偶爾的陪伴與疏導,並不足以改變孩子長期缺少爸爸媽媽關愛的狀況。
期盼爸爸媽媽的留守兒童
前年底,因為有了小寶,我重新回到了家所在的地方上班。
我回家後,原本幫我帶孩子的爸爸媽媽,因老家有事回去了,我只能暫時不上班,大半年時間裡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
我產後身體恢復得並不如意,加之晚上小寶夜奶次數多,所以天天感覺腰酸背疼,走個路都挺累的,可是無論風雨,還得背著我的小寶,接送大寶上、下學,還要去菜市場買了菜回來給自己和孩子做飯。
我一度覺得自己已經產後抑鬱了。面對說什麼都「左耳進右耳出」,一定要挨揍了才肯聽話,且總是屢教不改的大寶,吼罵他的次數越來越多,像他爸爸偶爾在家時那樣拿上數據線揍他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一年下來,母子關係兩個極端。好的時候,相互「寶貝」到無可替代;不好的時候,彼此生分到可有可無。
通過學習,我開始意識到,我在長期「缺位」,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以後,又每天以「成為仇人的話語」跟大寶糾纏,根本看不見(也許是假裝看不見)他做得很好的地方,以及他渴望被關注的小心靈。
孩子一直聽著我那些讓彼此「成為仇人的話語」成長,內心不斷滋生復仇心,再也不和我親近,甚至會一直和我對著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讓別人不開心」為行為準則。
我居然一直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還長期讓大寶生活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之內,我真是個十分不合格的媽媽,這一次,我對自己感到痛心疾首。
其實他在一年級時寫的字,比我六年級那會兒寫得還好很多倍
該怎麼辦?我想,只有一點點改變自己,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尊重、支持和稱讚,才能改變越來越「問題化」的我的孩子,按照所學的知識,我做了如下幾個計劃:
第一,因為孩子做某件事時如果獲得稱讚,就會更想把那件事情做好,所以要每天努力找出孩子的5個值得鼓勵的「具體行為」進行稱讚,而不是泛泛地說:「寶貝你真行/寶貝太棒了......」。
比如,我昨天對孩子的5次稱讚分別是:
第二,對孩子的有效陪伴非常重要,比如前段時間我單獨帶了大寶去城區住了兩天,他心情就特別好,也表現得特別積極向上,所以要堅持每周專門陪大寶兩個小時以上。可以一起去書店閱讀,或者爬山,或者其它任何他想去做的有益的事情。
因為孩子周末有補課班和興趣班,星期天早上是空閒的,所以單獨陪伴的時間就定在周日早上。我們每周六晚飯後研究好周日早上的活動計劃,在定計劃的過程中,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導,媽媽加以部分輔助。如果要做兩件以上的事情的話,每件事的時間計劃上就卡到幾點幾分。
比如,上周末我們娘倆去爬山,然後回來去吃漢堡。我們就定了幾點出發,幾點返回,幾點到漢堡店。
這樣,一方面是加強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另一方面,我們按時間執行計劃,不糾結不糾纏,就不會影響下午興趣班的時間。
第三,列一個「父母有效期倒計時日記本」,珍惜好「父母有效期」的每一天。
很多書上說,「父母有效期」一般只到小學四年級,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將漸漸不再喜歡黏著父母,而是更願意和朋友在一起。而看到書籍上有這一觀點之前的幾年裡,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同事、朋友們,就多次在我抱怨孩子太黏人時提醒過,孩子還喜歡和你在一起,就珍惜吧,等他到了四年級以後,你想讓他陪陪你都會變成一種奢望的,我們的孩子都是那樣,越大離我們越遠。
所以,想想孩子過兩年就四年級了,很是惶恐,趕緊列了一個「父母有效期倒計時日記本」,這個倒計時做到小學「四年級」開學前,我要珍惜好「父母有效期」的每一天。
第四,要做孩子真正的父母,不要以管理者或監督者的身份給予命令、忠告,和孩子進行對話時,聲音要儘量柔和平穩,不要急躁或不耐煩,更不要總是「河東獅吼」。
以前的我,動不動就會大喊:「某某某,你到底要怎麼樣?」特別是在那段一個人帶倆娃的日子裡,有時在大街上,背著小寶,左右手提著菜,還會忍不住邊走邊大聲罵大寶,火到極點的時候甚至會拿腳踢他。大寶自尊心強,每每在大庭廣眾下看媽媽發火,都會生氣得面紅耳赤,或者直接自己跑回家。所以我一度覺得,那段日子我是抑鬱了。
後來我一直很注重自己說話的語氣,儘量顯得柔和平穩,哪怕是很生氣了,也會忍著不去吼罵他。剛開始的時候,大寶竟顯得不習慣,他笑著問媽媽最近怎麼變了?習慣以後,他打電話告訴爸爸,媽媽變得越來越好了。我告訴他,那是因為我的寶貝越來越懂事了,所以媽媽也變得很開心。
第五,孩子每天在家翻箱倒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儘量準備並提供場所,讓孩子能獲得滿足好奇心的體驗。
孩子的好奇心很強,為了不讓他到處翻東西,我們有時會玩捉迷藏的遊戲,就是把幾樣固定的東西藏在指定的區域內,然後讓他全部找出來;周末去爬山的時候,我們也會找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蟲蟲,一起進行研究,我們還為此專門買了一個望遠鏡和一個放大鏡。
經過這半年多以來的踐行,真的是深刻地體會到了「理論很簡單,執行特別難」的道理,但看著孩子方方面面都在一點一滴地進步,覺得自己的堅持,是非常值得的。
我看到我的「小暖男」,又慢慢地回來了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希望我的醒悟,還來得及挽回我在大寶心中的形象,等他長大,憶起童年生活,但願都是滿滿地幸福與驕傲。
寶貝,未來的日子,媽媽一定會倍加努力,我們一起加油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