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最近很鬱悶,因為她的職業定位出現了混亂。默默無聞地當了幾年平媒編輯後,她再也無法忍受悶頭碼字的文字工作了,她要發財、要買大房子,她希望跳槽進入一家外企的銷售部門,從事「外向一點的」工作。銷售工作能鍛鍊人,最重要的是能賺大錢。可是身邊的人包括她的家人都說她不適合做銷售。她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和她的反對派立場一致——你不適合做銷售,你不是這塊料。
娜娜很委屈:「我又沒有去試,你怎麼就知道我做不了?」
我說:「銷售是一個對人際交往能力要求很高的活兒,還有很多烏七八糟的應酬,你太耿直、單純,眼裡容不下一粒沙,所以你不適合。」
娜娜不服氣:「我覺得我的人際交往能力一點也不差啊。我有那麼多同學,還有你們這些好友。而且,社會在發展,我要做的不是從前那種飯局銷售、美女銷售,而是現代意義上的銷售專員。這些都不需要整天陪客戶喝酒就能搞定的,你明白嗎?就算工作需要拼酒,我酒量也不差啊。」
我沉重地說:交際能力真的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樣,而且,你的交際能力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
首先,衡量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強,主要看他經常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比如,一個人有很多朋友,分布在社會各行各業的中、高、低端,而且他和這些朋友的關係處得不錯,一旦需要幫忙,對方出得上力,那麼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強。反之,如果一個人有很多朋友甚至鐵哥們,但這些朋友除了他的同事,就是他的同學,這說明該人朋友圈結構單一,社交範圍狹窄。
衡量人際交往能力的另一個標準,要看你的朋友比你強還是比你弱。如果一個人有很多優秀能幹的朋友,這可從側面證明此人的實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反之,如果他的朋友混得大都和他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他,那說明此人可能存在「選擇性交往」的心理傾向,即僅樂於與自己水平相仿的人或實力較弱的人交往,對強者存在心理畏懼和敬而遠之的心態,從而導致交際障礙。
此外,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強,要看你是否「通吃」。如果你的朋友涵蓋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歲各年齡段,意味著你善於向長者汲取智慧和經驗,樂於向年輕人汲取能量和活力,這都有利於提高你的職場競爭力。如果七零後只跟七零後交朋友,六零後只認同六零後的價值觀,八零後只喜歡和八零後玩,那麼這種隔閡和孤立在職場上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
還有,交際能力強不強,還要看你能不能容納你不喜歡的人、和你不一樣的人。人能否、是否善於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是反映這個人是否個性成熟的標誌。
說到這裡,娜娜撇撇嘴快哭了,這幾條她佔全了。
事實上,娜娜確實有很多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但這些朋友對她進軍銷售領域沒有太大幫助。她性格爽直,富有親和力,和同齡人很容易打成一片,但和高層領導或老闆打交道時,她卻有些怯怯的。她有機會結識很多位高權重之人,但逢年過節,她只記得給自己的好朋友群發簡訊。有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她習慣用「君子之交淡如水」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因為在傳統教育裡,遠離權貴似乎是清高的表現,刻意經營似乎是諂媚的象徵。還有,娜娜非常感情用事,只喜歡和自己喜歡、看得慣的人相處,第一眼看不順眼的人她會當人家是空氣。
其實,娜娜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個縮影:
我們會仗著自己朋友多而認定自己交際能力強,其實那幾個關係親密的朋友除了發小,就是同學,結構單一,這些年都是靠著吃老本,不善於結交新朋友。即使結識新朋友,也往往忽略了「保養」和「推進」朋友關係,所以熟人永遠只是熟人,無法成為給你帶來利益的朋友。與人交往,你也許需要一點勇敢和一點幽默。維護人際關係,卻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只有那些能從經營人際關係中體會到付出的快樂的人,才是真正善於交際的人,才適合幹銷售這一行!
人要善於和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交往,尤其是與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交往——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要有「折騰」的能力。
我常常遇到女孩子諮詢我,說正在與某個男人交往,但對於和這個男人是否可以長期發展沒有信心,我一般回答說:你看這個男人周圍都是什麼朋友,如果你也喜歡他的朋友,而且他這些朋友大多能力強過他,那麼這個男人就沒錯,至少方向沒錯,具有增長潛力。
人要能和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交往,而且這也是很多人交際的弱點,但究竟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你達到這個目的呢?
我這裡嘗試給個建議,那就是對比你強的人永遠先一步說:「我目前遇到一個小問題,你能幫我嗎?」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對比自己強的人示弱?這正是很多人的心結所在,他們雖然尊重強者,但總不願意示弱,雖然心中暗暗說「我要超過他」,但嘴巴上常不肯服輸。其實越是強者,越曾走過很多彎路失敗過,他越有很多經驗和資源,當然還有最寶貴的人脈關係,他一般都善於分享而且願意提攜後來人——大多數商業環境並非是只有一個人才能生存的叢林地帶。但是,強勢的人一般不會主動開口予以幫助,他也不能肯定每個遇到的人都有他值得幫助的價值,尤其是不了解的人。主動尋求幫助,說出你的問題——包括你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有助於讓他了解你。
因此,下一次遇到比你能幹的人,主動開口尋求幫助,你看看他有什麼反應?至少這也給你一個多了解對方、看對方是否是一個對你真有幫助的人的機會。
但是,別犯這些錯誤:第一,問題可以不複雜,但是別愚蠢——假設你不確定是否愚蠢,你可以說:「我覺得問這個問題有點愚蠢,但我真的有些弄不明白……」,坦誠更能為你加分。
第二,問題永遠要對方做選擇題,別讓對方做問答題。你可以在對方回答了「對」或「不對」之後,繼續問,「為什麼你會覺得我這個做法欠妥呢?」
第三,展示詢問的誠意。雖然主動找個問題詢問對方無傷大雅,但別假裝在聆聽,聰明人永遠比你想像中聰明,你要真聆聽,甚至與對方討論。然後,下一次遇見時,別忘記說:「感謝你上次給我的建議,我回去之後按照你的說法實踐了,證明是(成功的,或者是失敗的)……」每個人都樂意聽到反饋。如果他發現給你的建議是白費心機,那麼下一次再要讓他幫助你或給你建議就比較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