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剛等 | 高房價和「嬰兒荒」:住房不平等導致生育不平等

2020-09-17 倪鵬飛

作者:周穎剛(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

謝謝謝謙老師的介紹,也謝謝況老師的邀請。今天和大家匯報的文章英文題目叫做「Housing Boom and Baby Bust」這個題目更能反映我們的意思,翻譯成中文找不到好的,boom和bust的意思房價一直漲,嬰兒出生率一直在下跌,所以就翻譯成高房價和「嬰兒荒」,這篇文章是和我的同事蒙莉娜老師和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彭鷺一起合作的。

首先看中國總和生育率(紅線)的國際比較,如圖1。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國總和出生率有一個很陡的下跌,2000年以後保持非常低的水平,不僅低於印度,同時低於美國、英國等其他中高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僅比日本略高,2019年這個數字降低到1.52,即一名育齡婦女平均只生1.52個孩子。

圖1

這麼低的生育率會帶來很多的問題,不僅是微觀層面的家庭問題,還有宏觀層面的潛在危機,比如勞動力萎縮和老齡化的加速。2019年老齡化達到了12.6%,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2.6%,2022年就會深度老齡化,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這將給整個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人口即將見頂,人口紅利也將很快消失,更嚴重的是人口危機漸行漸近,用一個熱門名詞就是「灰犀牛」,即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當它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發現是非常大的危機。因此, 《人民日報》有一篇文章,大聲疾呼,「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也是國家大事。」

為什麼生育率這麼低呢?根據生育理論,有三大原因:死亡率下降生育意願消退成本約束,分別對應不同階段,死亡率下降對應生育率從6%下降到3%,生育意願消退是對應生育率從3%降到2%,而生育率下降到2%以下主要是成本約束。那麼,哪些成本約束了生育率一直處於非常低的水平?有很多篇文章探討這一問題,特別是梁建章有兩篇文章,講到制約育齡夫婦生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房價,算上二孩所需要的額外住房成本和看護成本,在一二線城市直接成本就超過百萬。

圖2

如圖2示,全國平均房價(黃色線)不斷往上漲,出生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即出生率(藍色線)卻往下走。近幾年來,生育政策不斷放鬆,可能有一些短期效應,特別是2016年「全面二孩」有一個比較大的漲幅,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但很快就消退了,到2017年下降就非常明顯,在1700萬以下,2018年出生人口只有1523萬,2019年出生人口只有1465萬。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政策的刺激效應只是持續了一個很短的時間,這裡面的制約因素是什麼?這是我們這篇文章要來分析和研究的問題:房產作為財富的一個基本因素,是不是影響生育率走低和「嬰兒荒」的主要因素。

回顧中國生育政策的變化,1979年開始實施一孩計劃生育政策,到2014年調整為「單獨二孩」政策,2016年又放開為「全面二孩」政策。我們利用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變化和之後2015年人口普查數據來研究房價上漲和「嬰兒荒」的因果關係,這個政策可以讓我們運用雙重差分法做一個比較好的因果關係的識別。同時,我們想看房價上漲會導致財富的不平等,進而會影響到生育決策,導致生育不平等。

這裡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房價上漲會導致財富的不平等?這是因為中國最大的資本市場不是股票市場,而是處於城市化轉型中的房地產市場,它會帶來很大的財富效應。這個觀點大家都會認同,現在有人經常說,有房和沒有房是劃分階層的標準,所以這裡就有一個財富不平等的問題,進而影響到生育不平等,這是我們這篇文章要講的一個故事。

我們分析的結果顯示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後,人們確實願意生,但高房價有顯著的擠出效應。如果分成有房和無房兩個樣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對於租房者,房價越高生育率越低,對於有房者,房價越高生育率越高。進一步看財富效應,我們把房價乘以每個家庭擁有的房屋面積用來代表家庭財富,可以看到對租房者,房價越高生育率越低;但對於在城市有房者,房產財富越高生育率越高,而這種財富效應對於農村有房者並不顯著。這說明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房產是財富很重要的來源,對生育確實會有一個顯著的影響。

如何解釋上述結果呢?高房價不僅意味著住房的不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其財富效應。對於有房者,房價的上漲帶來的財富的增長,使得他們在做生育決策更加積極,特別是二孩政策放開的時候;而對於無房者,高房價使得他們買不起房,而二孩的誕生又進一步增加了買房的必要性,因此高房價下會對二孩的生育持更加消極的態度。

在獨生子女政策時期,中國人想生而不能生。如今,二孩政策放開了,但由於高房價,中國人卻是想生能生卻不敢生。高房價在微觀上擠出了家庭生育二孩,在宏觀上削弱了國家的二孩政策。希望國家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同時,也能對症下藥,從住房的角度鼓勵生育,讓「房子,不再是天然的避孕藥」。例如,梁建章提出要減輕育兒家庭的負擔,可對多孩家庭買房實行免地價的政策。

我們建議,政府除了制定合理的住房政策,將房價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之外、也要調節收入分配來改變財富不平等,特別是要通過價格補貼、稅收減免或住房保障等形式來鼓勵生二孩,包括對於正在懷二胎的婦女或家庭,要給予減免個人所得稅的福利,針對二孩家庭購買第一套房子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對租房提供一定的住房補貼,在教育經費和入學機會上也給予優先考慮等。

(來源:本文是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秘書處根據廈門大學周穎剛教授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青年論壇第5場的演講整理,經作者審定發布。)

相關焦點

  • 年輕人不願生娃的背後,不只是高房價?
    》中指出,對租房者而言,房價越高生育率越低,房價上漲導致財富不平等、生育不平等。任澤平認為,住房成本高會抑制生育行為,導致「生得起、養不起」。 為什麼高房價會影響生育率?比較直接的原因是,高房價會通過影響結婚率來影響生育率。 根據某婚戀網發布的《2018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80%的受訪女性認為結婚要買房。根據民政部的數據,2018年結婚率僅為0.72%。
  • 「三胎」難生,因為高房價?經濟學家:四大原因也很現實
    有專家認為,高房價「功不可沒」。專家認為:房價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廈門大學周穎剛教授,在2020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演講《Housing Boom and Baby Bust》中指出,對租房者而言,房價越高生育率越低,房價上漲導致財富不平等、生育不平等。
  • 跨越不平等陷阱|不平等是宿命嗎?
    該書的主要觀點是,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財富和收入不平等都有持續上升趨勢,這種趨勢很難逆轉。僅有的逆轉出現在1910-1950年間,其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極端破壞性的事件造成了不平等程度的下降,正常時代裡,不平等程度都趨於上升。皮凱蒂進一步分析了不平等難以逆轉的原因。
  • 進一步複製《住房市場化與住房不平等——基於CHIP和CFPS數據的研究》
    一,在2002年的數據處理中,對「住房類型」的分類採納了錯誤的解釋;二,在2014年的「住房建築面積」變量中,沒有合併前一期數據的相關變量,導致這一變量缺失值太多。但我要為自己做兩點辯護。首先,雖然錯誤很明顯,但這兩個錯誤不是複製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錯誤會導致表4中2002年結果異常,但對表5和表6不會有影響;第二個錯誤導致我放棄了2014年數據中「住房建築面積」這個變量。
  • 機遇不平等:概念、機制與啟示
    因社會情境不同產生的社會結果不平等則是機遇不平等。源於時間和地點(特別是出生時間和長期居住地點)的不同,個體會經歷不同的人口、經濟、政策等外部環境和事件,從而影響到了個體一切形式的社會結果,比如收入、財富、教育、健康、人口行為等,形成了社會結果上的不平等。機遇不平等既會導致機會/過程不平等,也會造成一切形式的社會結果不平等。
  • 人生而平等,有些人更平等
    但說實話,不僅香港或內地法律都很難處罰這種行為,甚至也無法從道德上去譴責他們,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去別處實現幸福的權利,而且從理論上來說,這是個「三贏」的選擇:對他們個人來說,出去生可以逃離內地的超生費用,因為在內地可要六七萬元罰款,而到香港只要兩萬元就行,且將來的小孩拿的是香港身份,對其福利、發展均有好處;對內地來說,也不會損失什麼,因為這些小公民大多不在生育計劃之內;對於香港來說
  • 如何定義平等?
    這麼想很可能是對的,而且現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理論支撐:兩位英國研究員理察·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發表了一份廣受矚目的社會學報告《公平之怒》,在廣泛採集數據的基礎上做了定量分析,結果證明,「平等」對於一個社會在健康、人均壽命、信任度、失業率、心理疾病、教育、生育、暴力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簡單地說,一個更平等的社會通常在各方面都表現得更好。
  • 窮人心理學: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心理學家Jay Belsky發現:在充滿壓力或無秩序的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女孩,會更早地生育小孩。當預期壽命降低的時候,女性的生育年齡也會相應降低。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快戰略」,在極端不安全的環境下,如果窮人不急於結婚生子,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結婚生子。
  • 窮人心理學: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雖然貧困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問題,但任何結構都不可能脫離行動者而獨立存在,否則我們就無法觀察到向上的社會流動。佩恩指出,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是投資未來的「慢戰略」;另一種方式是「快戰略」,「快速生活,早早死去」。心理學家JayBelsky發現:在充滿壓力或無秩序的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女孩,會更早地生育小孩。當預期壽命降低的時候,女性的生育年齡也會相應降低。
  • 美國經濟不平等影響政治走向
    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改變經濟不平等現象需對美國經濟體系做出「重大變革」。不過,雖然經濟不平等問題關注度最高,但它並不是民眾認為最需要「優先解決」的事項。72%的美國人認為,醫療問題是最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接下來依次是恐怖襲擊和恐怖主義、槍擊暴力、氣候變化等問題。「消除經濟不平等」排在需要優先解決事項的第五位。
  • 窮人心理學: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熊易寒也研究社會不平等和制度性歧視等領域,在讀完《斷裂的階梯》後,他寫到:「不平等和貧困不僅是一個社會結構問題,也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心智模式和情感體驗,這些恰恰也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相對忽視的維度;……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貧困的人,是很難真正理解窮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的。」
  • 帕特·塞恩談英國福利社會的不平等
    在我看來,不平等(inequality)意味著分裂(division),在男性和女性、富人和窮人、老人和年輕人各群體之間,都存在著這種「分裂」,這種分裂恰是產生不平等的根源所在。您在新書的第382頁提到,與最富有的人相比,最貧窮的人的人均壽命要短十到十五年,似乎印證了普雷斯頓曲線(Preston Curve)。
  •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不平等是文明社會的產物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顧名思義,內容是對人類不平等的來源的論述。這篇論文本是給一則徵文啟事投稿。盧梭曾經就藝術和文化問題寫過徵文,還獲了獎。獲獎的是一名神甫,認為「不平等」是上天的意志,因為「世上的一切都出自上帝的安排」。盧梭沒有獲獎表面上的理由是論文的長度超出了限制,然而盧梭甚至在提交的時候就猜到了這個結果。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裡的觀點讓擁有巨量財產的院士們不安。
  • 人們為什麼接受社會不平等?為什麼厭惡不公平?什麼是機會平等?
    機會平等是在努力確保起點公平,然後容許競爭者自由發揮,而由這些發揮導致的結果不平等,是每個人應得的,因此是道德上可接受的。機會平等最大的吸引力似乎正在於此:它不反對競爭,它容許差異,但它同時是公平的。第三,所謂起點公平,並不要求抹平競爭者的所有差別,而是要排除那些會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因素,然後剩下合理的因素。以高考為例,我想許多人會同意,一個公平的考試制度,應該只由學生的成績高低,而不是由居住地或家庭背景來影響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最後,機會平等是個相當現代的概念。
  • 323吳苑華丨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的不平等問題 ——對李靜君和馬克•塞爾登「中國持久的不平等」理論的批判性分析
    不過,1980年興起的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雖然「拉動了經濟增長」,但是它也威脅著城鄉居民的「生計和社會保障」,一方面「市場化沒有得到有力監管」,另一方面腐敗日益蔓延和嚴重化,都成為剝奪「勞動人民的歷史性權利和個人財產的腐敗與非法行為」,導致公民權利發展的不平等。第三,李靜君和馬克·塞爾登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從集體化的不平等轉向市場化的不平等。
  • 英國財經作家:美國的不平等為何高於歐洲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
  • 為什麼經濟不平等的歷史值得探索?
    最精明的方法集中於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學家已經一再指出,很難對這種關係進行評估,而且問題的理論複雜性並不總是與現有研究的經驗規範相匹配的。即便如此,一些研究認為,不平等程度的增加確實與低增長率有關。例如,較低的可支配收入的不平等不僅導致經濟增長更快,而且導致增長期更長。不平等似乎對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特別有害。
  • 英媒:資本主義2.0將導致「尊嚴不平等」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1月29日發表題為《資本主義2.0將擴大貧富差距》的文章稱,立足城鎮、重視教育、不平等、不平均、需要幹預,這就是新型資本主義。我們也許觸摸不到,但我們將必須認真應對。1968年,奧運選手萊斯·米爾斯在紐西蘭的奧克蘭開了一家小健身房。健身房裡應該有的東西,那裡面都有。
  • 通過教育緩解不平等收入
    在研究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機制時,個人天賦和獲得的教育無疑是兩個最重要的內部因素。個人天賦主要涉及生物遺傳因素。在缺乏相應的微觀數據的情況下,如何加強或弱化個人天賦在代際差異引起的差距一直是理論和實證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在現有的教育支出體制和公共教育支出結構的背景下,教育將加劇代際差異所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容量。內部代際教育的水平收入不平等大約有四分之一,教育比財富的差別更廣泛。
  • 日本與韓國私立學校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但鄰國韓國或許提供了一個警示,說明高學費教育的湧入可能導致天文數字般的開支,加劇社會不平等,甚至引發人口危機。▲日本與韓國私立學校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文/界通快訊/魚魚觀世界)擁有四個孩子的惠美表示:出生率在下降,所以進入一所好大學很難。她是一家在線服裝公司的CEO。她已經把她的兩個孩子送到了私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