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都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於是在無形當中讓這種「聽話」變成了剝奪孩子自我意識的順從。
事實上,大部分「聽話」的孩子背後是自我犧牲甚至自我遺忘,以此來贏得家長和他人的喜愛。
久而久之,這類「聽話」的孩子就很容易發展成討好型人格,他們也知道自己有這種習慣,但就是很難改變。
可有人說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察言觀色,這不是很好嗎?不好,因為他們常常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自己本身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抑鬱等心理疾病。
而這種人格的養成,很多都來源於他的原生家庭。「只有聽話才是好孩子」這是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犯的錯誤。
「聽話」只是方便了家長,並沒有對孩子起到任何的幫助。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是一個典型的「聽話」的好孩子,她對媽媽言聽計從,學習也很好。
可是在高考的時候,齊明月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這樣考出來的分數就達不到她媽媽所要求的重點大學的分數線,也就不用聽她媽的話去讀她不喜歡的律師專業。
而她這種不計後果的方式,無非是想拿自己的高考成績去賭一口一直憋在心裡的,一股想要反抗的氣。
不光如此,在媽媽「包辦」教育下長大的齊明月直到工作了,去餐廳吃飯都不知道該點什麼菜,這是因為她從小對媽媽言聽計從,連選擇權都不曾有過。
其實齊明月媽媽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內很常見。
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了主見,成為了最「聽話」的孩子。
但是當孩子一旦離開家走向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做事情猶豫不決,缺乏信心等等。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可以適度地放任他的 「不聽話」,讓他能夠更好地自由發展。
那麼,對比「聽話」孩子的一味順從,從小「不聽話」的孩子更具有什麼優勢?
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很具有反抗意識,因為他們很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爭取的勇氣。相比較而言,「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委屈。
在遇到和他人有分歧的時候,勇於表達自己,很有主見,這都是「不聽話」孩子的好的品質。
因此,家長不必要求孩子事事都聽話,也不要讓他刻意去取悅他人,更不能讓孩子害怕「不聽話」會失去寵愛,而是要適度放任孩子的「不聽話」。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講到的「不聽話」,並不是鼓勵家長放任孩子不管,而是在一定的規矩內不剝奪孩子的個性。
面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父母需要放下姿態,懂得尊重、鼓勵孩子,千萬不要一味地替他們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