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上線!老師好》是一檔知識分享類的綜藝,節目中請了各個不同的老師,與臺上坐的各個同學們分享知識。
分享的內容相當豐富,比如怎麼判斷顏值?如何快速寫出好作文?
請到的老師也不全是各個高校的專業老師,也有在自己領域很出色的從業者,比如節目就請到了龔琳娜來教樂理知識。
整個節目的形式更像是一場演講,老師們在臺下說,配合屏幕講解,學生們在臺上聽,如果老師講授的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可以給老師投票,得票數更高的老師能獲得下次返場繼續上課的機會。
老師演講結束之後,也有自由提問時間。當然整體的形式其實還是跟課堂的傳道授業解惑是類似的。
這一期的節目有一個與目前的影視作品關聯比較大話題,就是原生家庭。
比如目前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其實整部劇都是在講述原生家庭的問題,除了劇中的李尖尖之外,其他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中掙扎,這些也影響到了他們的工作、情感和生活。
相比起《安家》、《歡樂頌》、《都挺好》這樣極端的原生家庭,《以家人之名》中除了主角之外的幾個角色,原生家庭的影響更貼近實際。
尤其是齊明月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從齊明月一直壓抑自己默默反抗,到跟媽媽大吵一架,再到最後跟媽媽和好,是十分典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演繹。
劇中齊明月的媽媽常常否定她,考試只要不是第一名,都覺得齊明月考的不好,在女兒反駁說她總是在否定自己時,媽媽說是為了她好。
關於為什麼兩代人之間會有這樣的認知差異,《叮咚上線!老師好》的復旦社會學副教授沈老師給出了一個答案:從社會學角度看待,很多時候看待一個人,是不能逃脫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
父母的年代是屬於計劃經濟,工作包分配,有鐵飯碗單位,看待人和衡量人的方式比較單一,對於他們來說,謙虛是美德,不突出才是對的,不要過分的暴露自己,能夠安心的保住工作就算不錯的了。
而孩子所處的年代是市場經濟,這個時候是資訊時代,人們接觸到的信息更多,看待一個人的方式變得更多樣化,同時因為沒有包分配這些,每個人需要努力需要出頭才能夠被看到,所以表現自己是常態,過分謙虛反而成了一個缺點。
所以劇中齊明月的媽媽常常否定女兒,並不是因為她討厭她,而是在她的年代,人是需要謙虛的,不能過分自滿,只要沒有達到最優秀,那就表示還有進步空間。
而齊明月早就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自己,她知道從整體角度來看自己是足夠優秀的,所以對於媽媽的否定就會感到氣餒。
另外還有學生問老師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沈老師的看法沒有那麼激進,她認為沒有人是可以完全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的,想要徹底將自己與家庭割開,是不現實的,因為總有一刻你會發生,家庭還是你最重要的堡壘。
就像在《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在跟媽媽吵架之後提交了申請書要去北京,想要徹底的離開媽媽,但畢竟是從小到大一直關心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就那樣割捨離開呢?
所以在知道父親要跟母親離婚的時候,她也會開始後悔,也會開始反思自己。
這個時候她才發現,雖然母親常常插手自己的生活,但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擔心自己的人從來也只有母親。
還有劇中的小哥賀子秋,在咖啡店業績不好的時候,他一直忍著沒有跟任何人說,但賀梅卻能夠直接看出來,並默默的找人幫忙,還讓賀子秋的爸爸打錢幫忙。
現在的影視劇越來越多的在討論原生家庭的問題,但常常容易走入一個極端,比如凌霄的母親,《安家》中房似錦的母親,《歡樂頌》中樊勝美的家庭等,但現實中其實往往沒有那麼極端,更多的是齊明月、唐燦這樣的家庭。
可能比起常見的家庭,極端的家庭更能引起關注和討論度,但如果影視劇只是讓觀眾看完罵一頓發洩怒氣,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雖然創作避免不了藝術加工,但還是希望以後能夠看到更加貼近現實的家庭劇,來幫助觀眾化解更多現實家庭的親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