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晨媽媽
圖片來源|網絡
《以家人之名》這部暑期前的熱播劇雖然已經完結,但依然留下很多讓我們思考的話題,有關家庭教育,有關親子教育,值得我們每個家有孩子的人深思。
齊明月是劇中我特別想寫的一個角色,因為她與母親的相處方式,讓我,我和我身邊的朋友,以及在電視前看劇的網友們都有一個類似的感覺,那就是即使在外人眼裡,你漂亮、乖巧、還是個學霸,都抵不過你父母無處不在的否定式評價。那種從小到大滲透生活每一個細節的打壓式的「愛」,讓你自卑,懷疑自己,你想解脫,於是總是讓你逃離父母,卻又時刻被套在父母編織的網裡,於是,你一直在掙扎。
與劇中陳婷的自私、賀梅的果斷決絕不同,齊明月的母親是愛她的,這個連明月自己都承認。就是知道母親愛她,所以母親對她的無形中的傷害,她不能堅決回擊,因為叛逆,就會在潛意識裡告訴自己:「自己又錯了,因為母親這麼愛她」,就像唐燦說的:「你媽總有辦法讓你覺得都是你的錯,是你對不起她。」
最關鍵是,父母似乎永遠也不明白,為什麼對你這麼用心,你還是什麼都做不好?為何是你們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覺得委屈?他們一直想不明白,就是他們這種否定式的「愛」,讓我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劇中齊明月的媽媽真可以算的是「否定式教育」的高手,女兒從吃飯點菜穿衣到學習交友,考試填報志願,談男朋友,再到畢業工作選擇,幾乎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吃飯讓你點,你不點,說你天天跟著我,連個菜都不會點,你真點了,又說你老是這3樣,連個菜都點不好。
買衣服讓你選,你選白色的,說容易髒,選黑色的,說不適合你,最後選個粉色給你,等你習慣了長大也穿粉色,她說你這麼大了,還穿粉色睡衣,不幼稚啊?
學習考前五,換別人家都高興死了,可是不考第一,明月她媽就覺得你學習太差了。
你和學渣尖尖很投緣,她說你應該和學霸交朋友,你還沒想好高考學什麼,媽就已經替你定好政法大學當律師了。
你考試只進本地大學,她說你心理素質差,關鍵時候掉鏈子,你當記者出去報導,她說你髮型沒整理好。
安排你去相親,你說有喜歡的男生,她笑話你就算有,你敢和人家講嗎?」
教育專家曾說過,在孩子所受的3種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因為涉及到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素質的人,所以難免評價不夠客觀,有時會傷害到孩子,但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家裡始終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心理港灣。
可是齊明月剛好相反,在學校,她是前五的學霸,在單位,她是業務骨幹,在生活中,她是貼心小閨蜜,善良溫柔,唯獨在她媽眼中,她什麼都不是。
她媽一路的否定和打擊,明月一直沒有自信。那麼漂亮學習好的女孩,剛出場時說話都是怯生生的,背還有點佝僂。凌霄不喜歡她,她就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總之但凡和比人發生摩擦,她都先否定自己,認為是自己的錯。
而把她變成這樣的,恰恰是把她看做自己的命的媽媽。
都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永遠是相愛相殺,對比《以家人之名》裡4個媽媽,你也覺得明月的媽媽算最不錯的,但你也得承認,幾個子女中,明月的媽媽得到的回報其實是最慘的。
你看,陳婷大家公認她最自私,根本不愛孩子,一個孩子因為她打麻將死掉了,因為自己太過痛苦把兒子又拋棄了,後來遭遇車禍,這個被拋棄的兒子整整照顧了她9年,因為她作死作活,兒子都被整成精神病了,她還不不滿意。
我們只要用腳趾頭想一想,照顧一個癱瘓的病人有多難,何況還是一個神經不太正常的媽媽?偏她還命好,怎麼作,怎麼傷害兒子,兒子都沒有多過分地對她,連帶著那個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小女兒,她一說自殺就自責得不得了。
子秋的媽媽賀梅小時候很疼她,但因為各種原因拋棄他,那麼多年,子秋一直在心底想念她,等誤會解除,給兒子送個傘,一向沉默的子秋都能念叨個不停。
唐燦的媽就更不用說了,靠著女兒過上了有房有車的生活,還對女兒不穩定的工作嫌丟人,可就這樣,過生日,唐燦還是親手做蛋糕,親手去磨串珠,希望她媽開心。
明月的媽媽收穫了什麼呢?她希望明月乖巧,明月就在她看得見的地方表現得聽話,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喝酒、能唱能跳,以至於子秋和凌霄都說看走眼了。
她希望明月考公務員,明月就開視頻給她媽媽看,拿個空白的筆記本告訴她媽她認真讀書,做了很多筆記。
當然,給她媽最致命一擊的就是故意不填答題卡,直接少掉50分,讓她媽期盼的政法大學的夢直接破碎,生生斷送了可能更好的前程。
這樣的明月是痛苦的吧,她希望得到她媽的支持,可是她媽每次都是打擊嘲笑否定,她媽永遠看不見、聽不到明月的訴求。
她不想傷害她媽,因為她能感覺到她媽對她都是愛,可是這樣的愛讓明月活得很難受,試想,一個正常人要在最親的人面前搞偽裝,時間久了,你能分得清楚你到底是誰嗎?
明月的不自信不止來源於她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還在於她媽在和不在的兩面人格讓她很痛苦,她想做個好女兒,可她的行為都在向她認為的壞孩子發展,她要如何自信呢?
看到劇中明月的媽媽哭得那麼傷心,作為旁觀者,你都替她難過。
一心一意為孩子好,孩子在你最希望的地方給你捅一刀,任誰都無法接受吧。
要知道,那是高考啊,是很多人可以改變命運的時刻,而明月,這個一向看起來文雅,聽話懂事的女兒,做出的事情真的是驚天地地,別說她媽難以接受,連帶著朋友唐燦、李尖尖都覺得意外。
這其實就是強勢控制的愛再加打壓否定長期累積的後果,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啊。
每個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叛逆,有的孩子來的早,有的孩子來的晚,但其實來得早的往往還比較正常,來的晚的可能某一天就給你來個驚天大雷。
明月是拿她的高考來和她媽宣戰,而且她居然可以藏在心裡那麼多年,如果你是看著她長大的,你覺得你還熟悉她嗎?
之前報導的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一案,很多人也覺得無法相信。我們無意為兇手開脫,但吳謝宇母親對兒子事無巨細的幹涉,你逃到北京還是無法逃離,所以說他想申請美國留學,母親說陪讀,應該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吧。
都說社會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而維繫人際關需要邊界,家庭關係,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身為父母,我們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替他安排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一切,我們需要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陪他的過程中,給她注入自信、自立、自強的種子,然後放開後讓她自己去試驗。
沒有經歷過失去不會懂得珍惜擁有,沒有經歷過失敗不會懂得成功是什麼滋味,沒有獨立過自己的人生,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界限是什麼,你需要在於他人乃至社會的碰撞中,尋找到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平衡,來好好回答「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這個終極命題。
而這個深奧的哲學命題,恐怕不是自己的父母一手安排就可以解答的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