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師性侵的新聞引來了不少熱度,有老師以期末分數威脅女學生發生關係的新聞,有男教師10年猥褻20多名男生的新聞,甚至有女幼教強吻幼兒園男孩,還將這樣的「毀三觀」視頻放到抖音上引流吸粉。
這些新聞都讓人們毛骨悚然,教師性侵的對象無關年齡,也無關性別,每一位學生都有掉入虎口的可能,你難以想像那些和老師獨處的時光,等待你的是師長的細心問候和學習輔導,還是落入惡魔的本性裡,成為你永遠的傷痛。
這不僅會害了孩子的一生,讓孩子感到害怕,對教師群體感到牴觸和恐懼,還讓那些最關心孩子的家長更加擔心,從而導致的可能是整個師生關係的不和諧,以及社會對教師行業的偏見加深。
後果的嚴重不是在聳人聽聞,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林奕含寫下的被男教師性侵十幾年,但發聲後卻遭到更多非議,不被社會理解,甚至得到更多攻擊,最後選擇自盡引人反思開始,教師性侵在社會上被廣泛地討論,那是2017年,3年過去了,社會有好轉嗎?現在爆出了越來越多教師性侵的新聞,不知道這究竟算一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好在於經歷林奕含事件後,人們重新反思對這類事件的態度,從而新聞評論的槍口都對準了加害者,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去責怪受害者——弱勢一方,也正是因為這樣,越來越多人願意將自己經歷的不公在網際網路上公布開來,抱著一絲公正天平倒向自己的機會。壞的一面如前文所言,對當事人的影響,對社會的導向,如此種種,令人寒心。
那麼教師性侵,錯的難道只是教師這個群體嗎?這個角度是片面的,教師不應該因為少數罪犯被扣上諸多帽子和標籤,承受他們本不該承受的討伐和歧視。
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加害者無疑是後果承擔者中最直接和最罪有應得的一方,人性具有縱慾性,那些行為是張牙舞爪的本我的顯露,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些陰暗的、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想法,而本我與超我的鬥爭,誰能成為勝者,決定著結果的好壞。很可惜,在那些犯罪教師身上,超我一次次被本我打敗。這樣的想法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很多人會經歷心理鬥爭,且由於社會約束與個人良知,超我常會勝利。做這類猥褻、強姦、性強迫的違法犯罪事件的人不僅僅存在於教師這個行業上,還有律師、警官、公司老總等等,但每當發生在教師身上時,總會引起更多的輿論,「因為你是教師,做這類事,你就罪加一等。」確實,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發揮著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的作用,是給學生帶去希望的職業。可當教師開始這一系列暴行時,他們向學生傳授的,只有暴力、猥褻、黑暗、壓迫,給學生帶去的只有絕望。那些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這不也是性教育的啟蒙嗎?」的人,我真想撕爛他們的嘴,健康的性教育應該是在正當、雙方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且這也多是理論知識,行為上的性教育也應該發生在實驗課上的合理演示,而不是你們的誘導、脅迫和直接的暴行壓迫。
之所以說做出那些骯髒的事不僅是教師本身的過錯,倒也不是在為那些無良的教師辯解。權力,也是導致該類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教師的權力是什麼?教師是在學校與學生親密的聯繫之一,而學生的生活有多被學習佔據,和教師有多方面接觸。教師擁有著評判學生行為和成績的權力,有著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權力,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有點不合適,但確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下,教師是學生必須尊敬和聽從的對象,在過去學生被教師隨心所欲地毆打和教唆的行為常見,知識的掌控權被教師抓得死死的,在這種語境下使用「灌輸」這個詞也許能得到理解。21世紀以來師生關係走向民主化,完全而又顯性的暴行不會露骨地出現,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臺灣教師將日本侵華正名化,方方等教師將中國汙名化,這些都是違背常識和道德的事情,但有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的受眾只是一群知識儲備量不太夠、三觀未完全形成的孩子罷了,那些經過教師傳授的第二手知識,又怎麼辨別真假?尤其在初中以下學歷的孩子身上,教師所教授的那些,都會被確信地認為是正確的。正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說的,「一切只由他的話語構建起來的,這鯊魚尺一般前僕後繼的、承諾之大廈啊!」老師的曖昧和親密,能在他們的「自圓其說」下,讓孩子產生「這是合理的」的錯覺。教師的權力卻又常常被人所忽視,因為這些被社會所神聖化的「絕對信服」、「聽老師的準沒錯」,已經成為社會常態、家長教育的促進及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了,誰又能想到這些會成為惡魔的武器。
社會仍然是有錯的那方,正如很多事一樣,問題的根源總是來源於傳統和社會。我們的社會體制在教師的規範化上還不夠嚴格,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教師,門檻太低,混入了許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素質水平不夠高的人。且懲罰機制不夠完善,雖有些地方有明確規定,教師若與學生發生關係會帶來的懲罰,但沒有普及化、規範化,未形成一套明確的體制,再加上犯罪成本低,懲罰措施不夠強硬,仍讓一些人有機可乘,甚至成為「漏網之魚」。
教師性侵的現象,一次又一次消耗著家長和孩子對教育行業的信任,刷新著對人性極惡的認識,而我們這些平凡人能做的,是發聲,既然知道原因,既然我們擁有的是強大的人口基數,那就用我們的力量,用輿論去推動社會的變革和權力體系的改變,師生關係的改善,民主化減弱權威的教育的發展,以及性教育的普及。我們不是社會的決策者,但我們所有人加起來,足以讓決策者看到事件的嚴重性,看到民眾的呼喚和對邪惡的痛恨,那些不公和非正義,不會缺席,在將來,也不會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