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創客教師都已關注的學習社區
單擺測重力加速度是高中階段必修的物理實驗,該實驗採用誤差均分原理測量。在一定誤差範圍內,近似的周期測量公式為:T=2π√L/g,將長度固定就可以發現g∝1/T2。
傳統物理實驗多次測量求取周期平均值,但是使用秒表手動計時和手動計算周期,不僅費時費力,並且也存在一定的人為誤差。因此我們想使用Arduino UNO,自己動手製作一個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裝置。
在動手製作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前,我們首先得知道單擺和周期的公式:T=2π√L/g,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換算出g=4π2L/T2,發現只需要保證L的大小不變,測量周期的大小帶入公式即可。
現在測量重力加速度的問題就轉換成了測量周期的問題,我們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發現為了獲得比較準確的周期數值,我們需要注意兩個問題:1.多次測量求取平均值;2.初始角度小於5°。
在結構搭建方面,我們使用鐵架臺做底座,使用細線連接試管夾和小鋼球,具體如1所示。為了檢測小球轉動的次數我們使用紅外數字壁障傳感器,只要測量出小球通過的時間,總時間除以總次數就是平均周期了。
圖1:
在正式實施的時候用手控制小球的啟動,容易出現小球初始角度不一致和小球不停旋轉的問題,這對於結果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就想使用電磁鐵控制小球釋放,當給電磁鐵通電時,電磁鐵吸引小鋼球,按下按鈕電磁鐵自動釋放。但是我們發現身邊的電磁鐵電壓是12V,而我們的Arduino UNO只能提供5V的電壓,因此需要加入一個繼電器轉換電壓。為了方便安置電磁鐵我們使用3D印表機製作了一個配套的底座,如圖 2 所示。
圖2:3D列印底座
為了可以使實驗脫離電腦,我們給裝置安裝了一個LCD屏,並給Ardunio UNO提供一個外接電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小球轉動的次數對於結果的影響很大,但是每一次手動改變記錄的次數又很麻煩,我們加入角度傳感器,通過控制角度傳感器的角度可以實現次數的記錄。最後通過測試,我們發現在本實驗中記錄40次結果是最好的。
綜上所述,製作本品所需要的材料和說明如表1所示:
表1:
本次實驗代碼比較簡單,我們選擇北京師範大學創客教育實驗室開發的圖形化編程軟體Mixly,使用Mixly這款軟體編寫Arduino代碼非常簡單,具體如圖 3所示。
圖3:Mixly代碼
通過點擊按鈕小球釋放,單擺運行一段時間後。顯示屏上直接顯示最終結果。本次實驗運行的結果達到9.75,與實際數值符合。結果如下圖 3所示:
圖4:結果呈現圖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為了獲得準確的實驗結果,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內容:
1.
2.
3.
4.
5.
通過數位化工具,重新對傳統物理實驗進行設計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機械能守恆和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等問題。在傳感器的幫助下,能有效減少誤差,實驗效果更加明顯。而且,在Mixly之類的圖形化編程軟體的幫忙下,Arduino的編程其實十分簡單,在中學階段傳感器和編程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來源:謝作如新浪博客
作者:李守良 張敬雲 謝作如
關注微信公眾號後
回復1,北大附中副校長張思明:數學課在未來的變化
回復2,謝作如:創客教育從0到1——我們這5年
回復3,餘勝泉|43張PPT全面了解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創新
回復4,我們為什麼需要創客教育?
回復5,兩位信息技術老師竟透露了的中小學創客教育的真諦?
回復6,新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創客教育
回復7,STEM教育課程設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復8,盤點:關於創客空間,這裡有最全的解讀
回復9,北師大餘勝泉:跨學科是STEM的核心特徵
回復10,學校如何規劃和開展3D列印與建模課程
回復11,一名成功的創客,需要掌握那些必備的技能呢?
回復12,管雪渢:創客教育如何在區域進行整體推進?
回復13,謝作如:從自身育兒經驗,談創課內容的分布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