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7月7日,記者從加快「渝快辦」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渝快辦」已基本形成「12345」政務服務體系總體構架,註冊用戶超過1200萬,累計辦件量從今年1月底的7000餘萬件增長至1億多件,網上辦理率超過84%。
網上辦理率超過84%
記者了解到,「渝快辦」自2018年11月上線以來,經過1.0、2.0版本迭代升級和持續建設,已基本形成「12345」政務服務體系總體構架:「1個目標」,即政務服務更高效、辦事體驗更愉快;「2線融合」,即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功能互補;「3總定位」,即把「渝快辦」建設成為全市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網上「總門戶、總平臺、總樞紐」;「4端協同」,即實現電腦端、移動端、自助終端和大廳窗口端協同服務;「5級貫通」,即對上接入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橫向聯通市級部門,向下連接區縣、鄉鎮、村社,實現城鄉一體、一網通辦。
截至目前,「渝快辦」註冊用戶超過1200萬,累計辦件量從今年1月底的7000餘萬件增長至1億多件,移動端上線服務事項從今年1月底的942項增加至1016項,新上線區縣特色服務事項超過400項。市級1166項行政許可事項中,超過80%的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網上辦理率超過84%。從群眾企業查詢和辦理的高頻服務事項來看,主要集中在社保服務、公積金服務、交通出行等領域。
特別是今年抗擊新冠疫情以來,「渝快辦」及時發布了疫情防控有關的信息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措施,推動更多的服務事項「不接觸」辦理,為我市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建成全市統一電子證照庫
據介紹,「渝快辦」2.0上線以來,線上服務更完善。在提昇平臺支撐能力方面,完善平臺身份認證、人臉識別等功能,提昇平臺整體性能,用戶訪問響應速度大幅提高。目前,已收到群眾評價意見60餘萬條,滿意率達到99%以上,差評整改回訪率達100%。
我市依託全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建成全市統一的電子證照庫,開通在線電子籤名服務,讓「數據跑」替代「群眾跑」,減輕了企業群眾辦事重複提交資料和來回跑路負擔。如市市場監管局開辦企業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審核通過後即向申請人發放電子營業執照。今年以來,我市通過「渝快辦」開辦的企業累計超過6萬戶。
我市依託「渝快辦」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進系統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優化在線辦理流程,提升服務效率。目前,全市已有20個市級部門的51套自建系統462個事項融入「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日均交換數據超過300萬次。如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推行駕照「學法減分」網上服務,只要完成實名認證,在線學習交通安全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並考試合格就可減免1分。
推「一窗綜辦」服務新模式
「渝快辦」也讓線下服務更暢通。在推動「一窗綜辦」服務方面,建設「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一窗式」綜合受理系統,在全市各區縣推進「一窗受理、分類審批、統一出件」政務服務新模式。比如,渝中區對已入駐的26個部門按綜合、投資、交通、公安、市場監管、稅務6大領域實行分類「一窗綜辦」,審批時間較法定時限平均減少65%以上。
在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方面,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向鎮街、村社延伸,方便群眾「就近辦」「一次辦」。如南岸區在轄區15個鎮街公共服務中心、147個村社便民服務中心統一建設綜合服務窗口,把政務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優化服務流程方面,推出一批「一件事一次辦」集成套餐服務,讓企業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如巴南區推出「我要開飯店」「我要開廣告公司」等46項高頻事項「一件事一次辦」,所涉事項辦理環節由320個壓減至46個,審批時限大幅壓減;江津區將46項高頻服務事項拆分為158項辦理情形,將審批流程整合為「受理、審查、決定」三個環節,各類資料減少20%以上,審批時限壓減50%以上。
開通網際網路平臺服務渠道
「渝快辦」2.0版本上線以來,渠道多元更便捷。在強化政府服務主渠道方面,依託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集中提供服務事項辦理入口、相關政策解讀和意見反饋渠道,方便企業群眾在線辦理相關服務、查詢了解相關政策信息,確保服務「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在開通網際網路平臺服務渠道方面,目前已在支付寶、微信、百度等知名網際網路平臺同步開通「渝快辦」服務,實現「數據同源、發布同時、資源同享、服務同根」。如支付寶與「渝快辦」的服務融合,登錄支付寶市民中心就可以直接獲取「渝快辦」提供的政務服務。
在拓展第三方服務渠道方面,與銀行、郵政、便利店等加強合作,通過免費代辦、上門服務、自助辦理,方便群眾在「家門口」辦事。如永川區探索推出的「服務公社」新模式,以「線上平臺+線下門店」為載體,通過數據開放共享,融合了政務服務和電商服務,為辦事群眾提供「一站式」在線諮詢、預約、申辦等服務;巴南區推出的「政務+郵政」服務方式,在全區郵政網點設立351個「政務服務點」,累計為市場主體和群眾免費郵寄或快遞審批件12萬餘件次。
重慶法制報記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