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聽到這一句話呢?
對不起我遲到了,
對不起我馬上就到,
在這諸多的對不起中,除了無奈,更多的是對這個人的不滿和懷疑。
守時這件小事,是成人世界交往的基本禮貌。
推麼推籤約寫手:珊瀾
1
近日,發生了一件溫情的小事。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王珂,風雨兼程從廣州到南京花4600元巨額打車費,狂奔737公裡,只為了一個承諾:準時給本科生上開學第一課。
「我從教28年從來沒有調過本科生課程,此行有驚險,但笑到了最後,因為我想一生都不調本科生課。」王珂說。
這樣一場堪稱與時間賽跑的心跳之旅,讓人們對王珂教授的敬業精神肅然起敬。
連續28年準點上課,這得要有多強的時間觀念才能做到啊!
總有一些人,把守時當作生命的準則,在一件件小事中去努力踐行。
2
2016年夏天,我在北京實習,認識了一個也在北京實習的女孩,我倆一起租了三個月的房子。
這個女孩長相很甜美,而且特別會化妝。她每天早上要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和地鐵到公司,但上班從來沒遲到過。
說出來其他人或許不相信,但我是親眼目睹過的。每天早上,她會提前2個小時起床,我在睡眼朦朧中看到她端坐在鏡子前,面對著一堆瓶瓶罐罐,一層層地往臉上塗抹,至少要折騰一個小時。
然後從容不迫擠公交地鐵去上班,有時候起晚了,她就會打車趕到公司,從沒有因為遲到而受到領導的批評。
我相信,即便她最後沒能轉正,她的守時也會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
有的人會把上班遲到,歸結為化妝需要時間或堵車,有的人會把約會遲到,歸結為要彰顯女性的矜持或位高者的尊貴。
事實上,這樣的遲到不過是為自己找的藉口,更會為個人形象減分。
香港著名暢銷書作家梁鳳儀曾應邀去北京大學作報告,她以為當天的時間很充足,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堵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儘管會議主持人一再強調,梁鳳儀遲到是因為塞車,但是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並真誠地向到場的學生道歉,她說:
「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產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她真正贏得了北大學子發自內心的尊重。
3
大哲學家康德,曾約定去拜訪一個朋友。為了不遲到,他提前很長時間出發。不幸的是,路上遇到洪水,河上的橋被衝垮了,康德四處都沒有找到船。
最後,為了在約定的時間到達,他給了一個農民很多錢,讓這個農民把自家的房子拆了做成船,終於成功渡河,與友人準時會面。
康德的老朋友站在門口迎接他,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準時啊。」卻全然不知發生在康德背後驚心動魄的故事。
記得我以前應聘一所學校的兼職老師時,招聘的老師再三強調,學校對兼職老師的出勤要求十分嚴格,一定不能遲到早退,否則按教學事故處理。
我心想,這老師估計是在唬我吧。我自己的老師也有一些上課遲到早退的,只要規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就行,學生也會非常樂意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兼職老師因為上早課遲到半個小時受到了教學處分,我才真正意識到當初那句話的分量。
為人師表,自當以身作則,如果老師都常常不守時,學生又怎會養成按時上課的習慣呢?
守時,就是把與人的約定時刻記在心上,就算犧牲了個人的利益,也不辜負約定。
守時的人,往往都是高度自律的人,有著可貴的品質。
4
康德在給老朋友的回信中寫過這樣一句話:「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就是最大的禮貌。」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些人,無論是參加商業會議、參加同學聚會、參加婚禮,還是和朋友吃飯、跟另一半約會,他們出現時往往伴著這麼一句話:
「不好意思哈,我遲到了。」
心安理得的一句話,就把別人的等待忽略了,更有甚至,把遲到視為一種美德。
尤其是在官場上,大佬總是姍姍來遲,以顯示自己公務繁忙,抽空來參加的盛情。一些十周年、二十周年的同學聚會也出現了類似風氣,以遲到為榮。
時間觀念在這些人的社交圈裡,已經衍變出另一種值得揣摩的味道。
遲到、不守時曾經是秘魯文化的一部分,「秘魯時間」意味著遲到一小時。前秘魯總統阿蘭加西亞卻認為:「不守時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可怕的、有害的習俗。」
2007年3月1日,秘魯政府發起「全民守時運動」,上千名秘魯民眾聚首在首都利馬市中心廣場,正午12點一同對表,迎接一個全民性的守時運動的開始。
「古人輕尺壁而重寸陰,懼求時之過已」,
古往今來,在中國文人墨客的筆下,時間的寶貴不言而喻。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
沒有人喜歡到了約定的時間,卻遲遲見不到人,沒有公司會對遲到的面試者留下一個好印象,凡事預則立,要計劃,要籌謀,就得有時間節點的把控。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從本質上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也是一個值得終身研究的課題,就讓我們從守時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