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說過一句話,讓你一輩子忘不掉,成終身陰影?
發生在成年人之間,或許無妨;問題是,這種「不經意的細節」,經常在家庭教育中出現。
家長無心之失,對孩子卻影響甚大。
這是一位親子專家的親身經歷。
通常情況下,嬰兒是伴著哭聲降生的。
哇哇大哭,雖然有疼痛、不舒服之類因素,也會打開氣道,讓孩子自主呼吸。
生下來不哭,醫生就會緊張。
這位專家的兒子出生時,過了5秒鐘,還沒開始呼吸。
5秒,你覺得很短,在這位媽媽眼中,已經十分漫長了。
護士拍打嬰兒的後背,還是沒反應。孕婦越發緊張。
護士見慣了大場面,打趣道:「這孩子,真是個倔脾氣。」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不經意的話,竟然讓產婦記了一輩子;直到她有了孫輩,依然對這句話念念不忘。
為了克服這句話帶來的偏見,她費了十餘年工夫。
我們常說,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用詞語給孩子「定性」,比如:「笨蛋」「調皮鬼」「胖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等。
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標籤」不是父母、而是外人給孩子貼上去的?
這位專家遇到的「倔脾氣」標籤,就是如此。
那時她對養育還不是很有經驗,護士這麼說,她就想:「或許這孩子真就是個倔脾氣呢,這麼長時間才哭出來。」
後來她意識到,這種想法十分愚蠢。
出生才半分鐘,就給孩子貼上「倔強」的標籤,難道不愚蠢嗎?
但客觀地說,這句話對她的養育,影響很大。
養育孩子的頭幾年,每次兒子哭鬧不止,或者讓他吃飯他不吃,讓他回家他不回的時候,她都會想:「護士說得對,這孩子真的很倔。」
家庭教育陷阱,就此形成。
差不多10多年後,她才慢慢克服了這個問題。
這個陷阱就是:如果給你貼一個標籤,或者告訴你某個結論,你會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尋找證據。
星相命理之類,很多人覺得「準」,就是這個原因。街頭搖卦的「大師」,很多也靠這個發財。
他說你今年比較坎坷,你會連連稱是,腦海中迅速回憶今年所有的不順利,自動屏蔽掉順利的事情。換句話說,你的大腦,在主動迎合他。
順利和不順利的事,一般情況下,你不會挨個統計;去找他們算命的,一般都有心事,有心事往往是因為不順。
掌握這種心理,你的錢就好騙了。
在心理學上,這叫「自我實現預言」。
別人說「你這次考試會考砸」,你很可能真的考砸;別人說「你這破工作還有啥幹頭」,過兩天你真的辭職了。
也有人叫它「確認偏見」,意思差不多:如果你大腦中確定某個現象存在,按圖索驥,去找證據,很容易找到證據。
更嚴謹的說法是:
人的大腦會更注意那些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信息,卻對不符合自己立場的信息視而不見。
你懷疑老公出軌,去搜老公的手機,一定會發現一些「可疑跡象」;窮追不捨、大吵大鬧,和老公鬧崩,就會「自我實現」,老公真的出軌,然後離婚。
這個陷阱,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常見。
如果給孩子貼標籤的,是父母、家人,影響更大;孩子會更主動地「自我實現」,去迎合你的偏見。
「你這個小胖子。」
——孩子真的會越來越胖。既然胖已經是既成事實,孩子就不會去想節食、運動、減肥。
「你這個淘氣包。」
——放心,下一次,只要有機會,孩子會更盡職地表現自己的淘氣。
「你反應真慢。」
——所以,短跑的時候,他一定不會集中精力搶跑,反正自己反應慢,搶也沒用。
「你這個倔脾氣。」
——好吧,和爸媽「鬥爭」的時候,一定要更倔一點。
「你就是個受氣包!」
——既然如此,別人欺負我的時候,幹嘛還要反抗呢。
這些,一直在發生,而且正在發生。
孩子如此,是因為天性;家長如此,是因為「不懂道理」——不知道這些家庭教育原則。
現在,你知道了。可以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