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全國各界正在深入學習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80年歷史的北京協和醫院重視和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在醫療衛生中的作用,不斷發揚「協和精神」,以嚴謹的學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廣大人民的讚譽。他們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改革創新、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時代精神,成為醫療衛生界的一面旗幟。衛生事業肩負著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神聖使命,希望廣大醫務工作者自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服從和服務於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局和衛生改革與發展的大局,不斷追求現代醫學科技進步,努力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時下,北京正在推行「病人選醫院」的改革,絕大多數市民毫不猶豫地首選協和醫院。那麼,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協和醫院贏得了百姓的如此信賴?答案是:「協和精神」。
80年風雨滄桑,幾代協和人孕育積澱的「協和精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至今仍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激勵著每一位協和人。黨中央三代領導人曾多次接見醫院的知名專家和院領導,對協和醫護人員給予高度評價。
協和醫院常務副院長魯重美說,「協和精神」體現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協和人與時俱進,孜孜不倦追求醫學的進步,倡導高尚的醫德醫風,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為生產力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協和醫院的發展歷程,就是實踐「三個代表」的歷程。
正因如此,北京協和醫院不僅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搖籃,而且一直保持著醫學界「火車頭」的地位,國家級成果獎數量居各醫院前列;正因如此,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的醫學人才脫穎而出,如醫學泰鬥張孝騫、「婦女保護神」林巧稚、外科專家曾憲九、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方圻等;正因如此,協和醫院才書寫了中國第一例食管賁門癌開胸切除手術、第一例全肺切除手術、第一例開顱手術等歷史,並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子宮絨毛膜上皮癌的根治……
一位醫生為了查明患者病情,連續8次驗痰,終於找到一條結核病菌。嚴謹求精,不斷創新,這是協和人創造醫學奇蹟的「法寶」
一位咳嗽患者到協和醫院看病,醫生初步診斷是結核病,但是,第一次驗痰沒有查到結核病菌。為準確起見,醫生堅持連續驗痰,直到第八次才從患者的痰中查到一條結核病菌。他又請別人觀察核實後,才寫下診斷書。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醫學前輩張孝騫常掛在嘴邊的這八個字,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協和人的心裡。「嚴謹、求精、勤奮、奉獻」,協和醫院的院訓「嚴」字當頭;「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嚴肅的態度」,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教育「嚴」字貫穿。
協和醫院的「嚴」是出名的,從書寫病歷中就可見一斑。醫院要求住院病歷必須字跡工整,文辭流暢,言之有物,記載翔實,敘述清楚,分析恰當,既是歷史的記錄,又是鮮活的教材。據介紹,自1921年至今,協和病案室共保存病歷230多萬份,被譽為「協和三寶」之一。其質量之高、內容之精、收藏年代之久,在國內外堪稱典範。
嚴謹的精神源於協和人對醫學的深刻理解。在協和人看來,醫學是事關生命的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次接診、每一臺手術都是科學鏈條的一環,皆應認真視之,嚴格處之。來協和學習的醫護人員常被該院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感染,深入淺出的學術講座、嚴肅認真的會診討論、近乎苛刻的科研成果評審,幾乎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像海綿吸水那樣汲取知識。豐厚的積累造就了協和人的超前意識和國際眼光,他們時刻關注著世界醫學的前沿陣地,敏銳地捕捉著最新醫學動態,學習,吸收,研究,創新。一位醫生說:在協和,總感覺有一條「無形的鞭子」在催促自己前進。
孜孜不倦的追求結出了累累碩果:垂體瘤的診治技術集中了內分泌、神經外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9個科室的力量,在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開拓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協和醫院率先開展纖維胃鏡、胃腸外營養、遺傳性疾病的早期產前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診斷等;率先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正電子斷層掃描PET設備,實現了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醫生為緊張的產婦哼京劇,護士不用舊繃帶為死者包裹傷口。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博大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這是協和人贏得患者信賴的根本
「醫生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機器,醫生不能做純技術專家,不要憑醫學報告下診斷開處方,而要到病人床邊做面對面的工作,悉心觀察,關心照顧病人。」醫學前輩林巧稚的這段名言,體現了協和醫院博大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一位老專家曾這樣回憶:他年輕時為一名住院病人做檢查,一下子就把蓋在病人身上的單子掀開。他的老師馬上制止說:「這樣做暴露太多,你應該一點一點地打開,別讓病人感到難堪。」在老一輩協和人身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今天,這種人文關懷精神仍在年輕一代協和人的身上延續著。
「科學家更多地訴諸理智,藝術家更多地訴諸情感,而醫生則必須集冷靜的理智和熱烈的情感於一身。」這是從醫30多年的婦科主任郎景和的感悟。他認為,尊重病人,關愛病人,不僅是一名醫生起碼的醫德,而且是贏得病人信賴和邁向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外交部一位女青年向記者講述了她在協和醫院婦產科做剖腹產手術的經歷。她說:「當我被推進手術室時,心裡特別緊張,但在場的醫生、護士都努力尋找話題轉移我的注意力,緩解我的緊張情緒。當一名醫生知道我喜歡京劇時,便在一旁輕聲哼起了京劇唱段。我的緊張感和恐懼感頓時煙消雲散了。」的確,在協和醫生的眼裡,沒有單純的疾病,只有充滿生命靈性的病人。
醫生如此,護士也不例外。從1995年起,協和醫院推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護士們在做好生活護理、基礎護理之外,更注重與病人的溝通、交流,從心理上關愛患者。
住在重症監護室的一些病人,由於語言障礙,不能自由表達。怎麼辦?護士們發明了一個辦法:製作生動形象的小卡片,上面寫著「癢」、「渴」、「冷」等字,拿給病人看。從病人的表情、手勢中,護士們可以做出判斷,為病人提供服務。還有很多昏迷不醒的重病人,沒有意識,沒有思維。護士們仍像對待正常人那樣,每天柔聲細語地跟他們說上幾句。她們堅信:這種溝通也許會創造奇蹟。
病人不幸在醫院去世是常有的事。協和人提出:對死者的尊重就是對生者的慰藉。因此,每一位死者在病房裡都會得到很好的處理。護士們會像對待活著的人一樣認真、細緻地擦拭身體、填塞傷口、堵口鼻、肛門等。一位護士長從自己母親去世時醫院用舊繃帶包裹死者的心理刺激中悟出:這是死者的最後一點尊嚴,為什麼我們還要吝嗇一點點紗布呢?從此,協和醫院為死者裹傷全部用嶄新的繃帶。
一位醫生常常在夢裡驚醒,病人無恙,他才能安睡;幾位護士用柔嫩的雙手為一位病人拍背上百萬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協和人始終不渝的追求
一位外科醫生告訴記者,他常常在夢裡驚醒,總感覺有什麼事情。於是,電話打到醫院向值班醫生詢問:手術後的病人怎麼樣?只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才能安睡。這種「不踏實感」是許多協和醫生共同的體驗。
的確,協和的醫生就像永不停步的運動員。往往正在吃飯,一聲呼叫就得放下筷子,立即跑到醫院去查看病情,參加搶救,直到病人轉危為安。一臺手術也許從早晨做到下午,甚至到夜晚,哪一頓飯是午飯,哪一頓是晚飯,無法說清楚。然而,醫生最大的累還是心理壓力。病人的病情不穩,醫生也坐不穩;病人身體發燒,醫生心裡也跟著發燒。
在神經內科病房,記者見到一位患運動神經元病的患者,他每天需要做8次吸痰護理,否則極易發生肺部感染。為此,護士們每隔3小時就為病人拍一次背,每次200下,拍完背才能吸痰。一天下來,光為他拍背就是1600次。而就是這樣的高強度護理,護士們已經堅持了近兩年。如今,這位仍在病床上躺著的患者,在沒有應用任何抗菌素的情況下,從未發生過一次肺部感染和褥瘡。可以想見,年輕的護士用柔嫩的雙手,近兩年為一位病人拍背達上百萬下,這需要怎樣的獻身精神?
也許有人質疑: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醫生的這種奉獻精神不足為奇;但如今面對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協和人就能不計個人得失?對此,協和醫院副院長李學旺的回答是:「絕大多數協和人把醫學當作自己終身的唯一的事業。他們知道,選擇了醫學,就選擇了辛苦與勞累;選擇了協和,就選擇了奉獻和犧牲。」
協和不是孤島,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在外面掙大錢,協和人並非沒有絲毫動心;協和也不是一片絕對的淨土,不是人人都能保持操守。但是,在「協和精神」的薰陶和激勵下,絕大多數協和人都在勤奮耕耘,為廣大人民的健康奮鬥不息。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就是協和人始終不渝的追求,也是「協和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秘訣」。
本報記者白劍峰 趙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