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氧光合藍菌帶來了生命史上最大的災難,但也是地球生命的未來

2020-12-16 騰訊網

地球生鏽了。

幾十億年來大海一直在吸收有害氣體,如今終於到了極限。海水裡的鐵已經化為史上最大的鐵鏽而沉澱殆盡,多出來的氣體只能在地球的大氣圈和水圈裡越積越多;整個行星為之顫抖。

絕大部分生物都死了,它們的代謝被全新的環境徹底摧毀。少量生命躲在遙遠的深海裡逃過一劫,但它們再也不能重見天日。只有極個別的生命適應了新的環境,並將在很久以後的未來繁榮昌盛;但是首先,它們還需要熬過自太古宙以來最大的一場氣候異變,這場氣候異變將會在接下來的三億年裡讓整個地球表面都被死亡籠罩。

海洋似乎可以接納一切丨pixabay

所有這些災難的源頭,只是區區一類生物而已——

不,不是人類。在這個故事面前,人根本排不上號。我們要說的是一類肉眼甚至都看不見的生物:產氧光合藍菌

它改變了世界。

什麼是光合作用

產氧光合藍菌是一大群藍菌的統稱,海洋原綠球菌(Prochlorococcus marinus)就是其中典範。它們的特點都寫在名字裡了:屬於藍菌,會光合作用,而且能產氧氣。

海洋原綠球菌丨panchamimenon.com

等一下,這句話是不是說得有點累贅了?都光合作用了,那產氧氣難道不是很正常的嗎?

並非如此。產氧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產氧是一個奇蹟。

光合作用本質上是一個還原反應。取一點二氧化碳,強行塞給它幾個電子把它還原,然後補點兒質子平衡電荷,你就有了糖,無數生物化學過程的起點,我們所有食物的根本來源。但是二氧化碳十分穩定,它並不喜歡被強塞,所以電子必須很高能。這是第一道門檻

幸運的是,我們有太陽。太陽在持續不斷向地球灌注能量。不過還有第二道門檻:這些電子從哪裡來?有的電子待在很安穩的地方,很難被強行拽出來,你要灌很多能量進去;另一些電子本來就比較高能,稍微推一把就可以跑去欺負二氧化碳了。

光合作用的簡單示意圖丨Daniel Mayer;漢化:xiaomingyan

奇怪的事情就在這裡:產氧光合藍菌放著容易的電子源不用,選了一個難的。之所以光合作用會產氧,是因為它的原料用到了水:以陽光的能量把水劈開,電子送去還原二氧化碳,質子送去平衡電荷,剩下氧氣「扔掉」。可是,水是一個十分穩定的分子,劈開水搶奪它的電子,是一個極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周圍到處都是更好的電子來源——比如硫化氫和鐵,也有很多其他生物在用。產氧光合藍菌為什麼偏偏要和水過不去呢?

大概是因為,這是解決「電子堵車」的最好辦法。

與光相關的兩個系統

剛才提到,產氧光合作用要完成兩個任務:先消耗一些能量,搶來一個電子,再把搶來的電子加上更多能量強行塞給二氧化碳。這兩個任務分別由兩套蛋白質完成,出於歷史原因,它們被分別稱為光系統Ⅱ光系統Ⅰ。所有的細菌裡,只有產氧光合藍菌同時擁有兩個系統,剩下的都只有二者其一。而所有其他產氧光合生物——比如綠色植物——都是依靠內共生,把藍菌的全套裝備搬進了自己體內。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離不開葉綠體。圖為寒地走燈蘚(

Plagiomnium affine)細胞及細胞內的葉綠體丨Kristian Peters / wikimedia

有些細菌只有光系統Ⅰ,也就是只有塞電子給二氧化碳的部分。幸運的是,它們不需要費勁從水裡搶電子,隨隨便便就能從硫化氫和鐵裡搞到,因此只有一個系統也可以順利光合作用——只不過出產的是硫或者三價鐵,而不產氧。

有些細菌只有光系統Ⅱ,但它們拿這個系統做另外一件事情:生產能量分子ATP。事實上,光系統Ⅱ和呼吸作用使用的系統,本質上是一樣的,生產ATP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呼吸作用靠的是氧化產能,它靠的是光產能。

藍細菌同時擁有這兩個系統。這本身沒什麼了不起——細菌裡經常出現水平基因轉移。但它是如何、又是為什麼要把這兩個系統連在一起的?

還沒有確鑿無疑的答案,但是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假說:這是為了解決光系統Ⅱ被電子堵死的問題。

在細菌裡,光系統Ⅱ就像是一群小孩坐在樓梯上玩擊鼓傳花:上面的小孩逐漸把電子往下傳,過程中釋放能量產生ATP。最下面的小孩拿到電子之後,藉助太陽的能量,再扔回最上面,如此反覆。

兩個光系統所在的光合作用「光反應」示意圖丨Bensaccount / wikimedia

可是有個問題。太陽照到樓梯間的玻璃窗(其實是細菌裡負責防紫外線的),時不時也會彈出一兩個電子來。這些小孩都太天真了,見到電子就只知道往手裡拿。多一個兩個不是問題,但一個小孩只能拿一個電子,如果大家手裡都有電子了,就沒法再傳了呀!光系統Ⅱ的生產就停滯了。

停滯是因為電子太多,要是能來個老師把多餘的電子拿走就好了。但拿了電子也不能擱手裡,還是得扔到別的地方去。誰擅長把電子塞給別人呢?對,光系統Ⅰ。

所以,把它倆連在一起,讓光系統Ⅰ把Ⅱ裡多餘的電子拿走,塞給二氧化碳去做光合作用,不就兩全其美了?

而等到二者聯繫到一起時,新世界的大門就打開了。光系統Ⅱ再也不用擔心被多餘的電子堵上。事實上,它都不再需要循環;把自己的所有電子都扔給光系統Ⅰ的話,就可以在產出ATP的同時,還源源不斷地產出糖,一舉兩得。沒了循環,電子就不怕多,越多越好。

卡爾文(Melvin Calvin)發現的「卡爾文循環」是光合作用產生糖的環節,也是眾多學習過生化的人的噩夢(之一)丨Mike Jones & Photolab / wikimedia

所以那扇玻璃窗被盯上了。以前窗戶/錳是被光照後偶爾爆電子,現在錳最好是能全職負責生產電子。

巧的是,深海熱泉口有一種含錳的礦物,正好能用四個錳原子把一個水分子恰到好處地包圍起來,擔當了催化劑的工作。

就這樣,光系統Ⅰ把電子塞給了二氧化碳,轉頭問光系統Ⅱ要電子;光系統Ⅱ則從含錳礦物那裡要電子。錳把壓力轉嫁給水,四面圍攻把水分子裡的電子搶走,無辜的水被撕開,產出的電子遞給光系統Ⅱ,氧氣扔掉,再把下一個水抓進來,全程能量都由太陽負責提供。

這個看起來棒極了的安排,變成了災難的根源。

氧氣如何帶來災難

二十多億年前,地球上根本找不到游離的氧氣。

這其實很正常,木星直到今天都是些氫氣、甲烷之類的還原性氣體佔主導地位。地球形成的時候和木星一樣也都是太陽系裡的塵埃,雖然因為個頭小,大氣層要稀薄得多,但成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那時候所有的地球生物,也都只知道如何在還原性的環境裡生存

地球形成早期,大氣成分以硫化氫、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為主丨Peter Sawyer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但是後來自由氧出現了。一開始,它和海洋裡四處遊蕩的二價鐵結合,變成不溶於水的三價鐵沉澱下來。氧越來越多,鐵越來越少,直到最後幾乎所有的鐵都沉澱了。它們變成了紅色條紋狀的鐵礦石,這是地殼裡儲量最大的鐵礦。

與此同時,海洋裡的硫離子也幾乎都被氧化。沒了鐵,沒了硫,容易的電子來源消失,舊的光合作用路線就這麼「斷糧」了

更可怕的是,氧氣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氣體。你或許聽說過氧自由基,今天的生物有全套方案應付它的危害,當年的生物什麼都沒有。

結果是,隨著水域的氧含量逐漸上升,這裡的生物就遭受一次次清算。每一次必定都伴隨著大片死亡,只有極個別生物運氣好,勉強突變出抵抗更多氧氣的辦法,逐漸學會在新世界生存。還有少量生物存活在氧氣未能觸及的深海或泉口,依然留存著曾經的生命面貌。

今天,海底熱泉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環境,但那裡也有著不一樣的生物多樣性。左圖為熱泉附近的巨型管蟲(

Riftia pachyptila);右圖為噴發著的深海熱泉丨NOAA Photo Library

侵佔了海洋還不算完,氧氣還要佔領天空。原本地球大氣裡的甲烷,一點點都被氧化消耗殆盡。甲烷是一種極其強力的溫室氣體,彌補了年輕太陽的光照不足;沒了甲烷,地球就陷入了長達3億年的超級冰期,整個行星從兩極到赤道都被冰雪蓋住。

生命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滅絕,就這樣誕生在一種看不見的微生物和一個簡單到不能更簡單的分子之手。

然而,它們也是地球的救命恩人。

沒有氧氣,就沒有今天的地球

沒有氧氣就沒有有氧呼吸,生命就失去了它最強力、最高效的能量來源;而沒有高效能源,就支撐不起多層食物鏈和大體型,就不會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複雜生態關係和軍備競賽,不會有羚羊和獵豹,不會有手和腦。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氧氣,就不會有這顆我們熟悉的藍色星球

金星、地球和火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相差不遠,形成時的化學成分也幾乎一樣。但地球是藍色的星球,表面蓋滿了海洋。金星和火星卻沒有,它們的水被太陽吹跑了。

金星、地球和火星丨NASA

紫外線波長短,破壞力強,它能夠在沒有任何外來幫助的情況下把水打碎,變成氫氣和氧氣,逃逸到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會尋找附近可氧化的東西氧化掉,然後緩慢地遁入地層,被重新吸收。但氫氣太輕了,只有木星那樣的巨人能拉住它;地球、金星、火星的引力都不夠把它留在大氣層裡,只能眼睜睜看它進入太空一去不返。

這個過程無法逆轉。任其發展下去的話,早晚有一天行星上的水會丟光。

產氧光合藍菌改變了這一切。它在天文尺度上很短的時間裡,一口氣製造出大量氧氣,依靠飽和攻擊壓倒了整個地殼的吸收能力,剩下的還足夠塞滿地球的大氣圈。同時,空中形成了臭氧層,對上攔截太陽的紫外線,對下攔截飄上去的氫氣,從而保護了地球的藍色海洋,也保護了未來的所有生命。

大氣中的氣體散射藍色光較多,所以從外層空間看,地球就有一層藍色光暈,也正為此,天空大多數時候是藍色的丨NASA

今天,產氧光合藍菌依然是這顆星球上最重要的類群,而原綠球菌又是其中最為繁多的。原綠球菌個體極其微小,還能用硫脂代替磷脂構成細胞膜,讓它能在營養十分匱乏的水域裡生存。每一毫升海面的海水裡大約有10萬個原綠球菌;全世界總數大約有10^27個,多過宇宙間的群星

而它依然在延續數十億年前的古老使命。海洋原綠球菌產出全世界約13%~48%的氧氣;加上其他海洋浮遊生物,貢獻量約在50%~85%。如果它們現在消失,剩下的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將徹底洗牌;如果它們從未存在,剩下的幾乎所有生態系統也都不會誕生。

海洋原綠球菌及其所在的海洋,提供了如今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圖為電鏡下菌株MIT9215的球菌個體及其培養基。丨Chisholm Lab / flickr

這是地球上最不起眼生物的故事。它一手打造了生命史上最大的災難,也一手挽救了整個地球生命的未來。

它改變了世界。

作者:Ent

編輯:李小葵

相關焦點

  • 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
    藍藻(藍細菌)這種光合自養菌,還在製造地球大氣的氧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沒有細菌,實際上也不可能有人類。細菌繁殖細菌可以以二分裂法無性繁殖,又可以遺傳重組繁殖。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自養生物能夠利用太陽光能,以無機物為原料合成有機物,並放出氧),被認為對地球表面從無氧大氣變為有氧大氣起了巨大作用(外國有科學家認為火山的作用更大)。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氮(含有固氮酶),提高土壤肥力。有的藍藻為食品,如著名的髮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等。藍藻等藻類,也是鰱魚、鱅魚的食物。
  • 生命一定要有氧嗎?對地外生命來說,氧氣有沒有可能是毒藥?
    專性厭氧生物就是對氧很敏感,在有氧環境無法生存,氧對它們來說就是急性毒藥,如肉毒桿菌、破傷風桿菌等;兼性厭氧生物就是可以在有氧環境中生存,當氧氣沒有時,部分會發酵,部分則可進行無氧呼吸,如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屬、李斯特菌屬等等;耐氧厭氧生物則是可以在有氧環境生存,但不會依靠氧氣存在,這類菌都是進行發酵的菌類,如酵母菌等等。
  • 25億年前,地球原住民使用氧氣殺害了大部分生命,差點毀滅地球
    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古菌由於未知原因,地球的平均溫度驟降到零下50攝氏度,使地球進入了第一個冰河時代。這種環境變化引發了大規模的微生物滅絕,甚至有可能導致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的滅絕。這一系列的發展無異於生態災難——氧氣對大多數地球原住民有毒,許多微生物依賴鐵作為營養來源。一旦海洋的鐵耗盡,氧氣開始從海洋滲入空氣。由於對資源的競爭很少,藍藻繼續擴散和汙染。它們產生的游離氧與空氣發生反應,逐漸分解甲烷,使地球大氣層保持溫暖和適宜。
  • 這個單細胞生物,幾乎滅絕了地球生命
    它就是藍細菌,你也可以叫它藍藻。它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生命體,甚至沒有細胞核和其他任何細胞器,但卻成為地球生命故事的一個核心章節。25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幾乎全部滅絕,藍細菌差點也滅絕了,地質學家稱之為大氧化事件或者氧氣大災難。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一些植被茂密、氧氣含量大的森林區域也會被人們稱為「森林氧吧」,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就有著「地球之肺」的美譽。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 Veer圖庫但是你們知道嗎,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
  • 史上最大的颱風,已颳了350年,以致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災難
    我們都知道颱風,也都知道颱風的危害;颱風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災難。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颱風是什麼嗎?那場颱風現在已經連續颳了350年,風力強勁,足以給地球帶來重大災難,摧毀地球上的一切事物!似的閃電,就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生活上的很大困擾,甚至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那些在我們看來這些微不足道的自然現象,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但在當時,人們面對這些自然現象卻是害怕不已。為此,人類開始了長期不斷的學習,通過所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理論建立堅如磐石般的房屋來抵禦這些自然現象。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便捷的生活!
  • 地球生命為何只選擇碳基生命 而不是矽基生命呢?
    為什麼地球生命非得是碳基生命,而不是非碳基生命呢?外星生命有可能是矽基生命嗎?宇宙中到底有沒有非碳基生命?我們就來啃啃這塊硬骨頭。先說說,大自然為什麼讓地球生命自然選擇碳基生命?有人馬上會問,人體總質量不是氧元素佔了大部分嗎?高達65%!我們不是以氧為基礎的生命形態嗎?為什麼我們不叫氧基生命,而叫碳基生命呢?
  • 細胞生物:光合作用的先驅藍藻,改變地球生命進程的「幕後綠手」
    所以視黃醇吸收了綠光等陽光中豐富的光子,古菌們就是紫色,綠色植物吸收了綠光之外的光子,反射了綠光,眼睛看到的植物就是綠色。現在很多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生物課也告訴我們,還有藍藻、硝化細菌等微生物也是生產者,前面提到的能利用古菌們用剩下的陽光的真細菌,就是藍藻,常見的有藍球藻、念珠藻、顫藻和髮菜。
  • 為何紫色星球被認為可能是生命星球?科學家:地球曾經也是紫色的
    文/行走天涯 為何紫色星球被認為可能是生命星球?科學家:地球曾經也是紫色的 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這是所有人一致的認知,但實際上地球早就已經不是50年前被拍攝到的樣子了。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顯微鏡下的阿斯加德古菌 圖源網絡「二域學說」VS「三域學說」,仍無定論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是對生物最初的劃分。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
  • 24億年前,毒害地球生命的氧氣,來自何方?
    生命之樹的所有枝杈幾乎都被清洗一空,曾經鮮活的生命變成了逝去的記憶。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僅僅是一種氣體,一種非常成功的物種排入大氣的廢氣。歡迎來到24億年前的地球。距今24億年前,可以說是生命歷史上最為動蕩的一段時期。生命已經在地球上繁榮發展了10多億年,然而,一種新的單細胞生物在此時華麗登場。它們可以利用太陽能,利用過程中卻會產生有毒的副產品——氧氣。
  • 對於地球生命,陽光空氣和水誰最重要?終於有答案了
    今天,就有一個倍趣科學的小朋友問我,"老師,如果比較一下陽光、空氣和水哪一個對生命最重要,你會選誰呢?"我頓住了,腦洞忽然像開了天窗,思緒游離,跟陽光和空氣交涉去了,一時找不到答案。好在,貝倍老師是教科學的,立即請這位小朋友思考,「那你思考一下,我們地球上,什麼樣的生物是不需要陽光的呢?」。他思索了片刻,說:「是地底下的吧,地底下沒有陽光!」
  • 木星最大衛星含水量超過地球 或孕育生命—新聞—科學網
    美國宇航局科學部門主管之一格倫斯菲爾德認為,木衛三的冰層下存在深海「打開了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奇妙可能」。   參考消息網報導 「木衛三」是木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根據哈勃望遠鏡的觀測,這顆衛星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液態水含量超過地球。美國宇航局1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了這一結論。   西班牙《世界報》3月12日報導稱,根據測算,這片地下海洋深度約為10萬千米,相當於地球上最深海洋的10倍多。它存在於150千米厚、主要由冰層組成的地表下。
  • 早在35億年前,生命存在的一個必要條件就已經出現了?
    基因,存在於生命體內的基因。基因忠實地記錄著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積累著環境帶來的變化。因此,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試圖從參與光合作用的蛋白質的演化過程,來追溯產氧光合作用最初是什麼時候進化出來的。
  • 生命離不開氧氣,如果地球是一個純氧環境,會是什麼樣呢?
    因為那個時期植物作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發展程度,而以植物為食的食草動物卻極少,特別是大型食草動物幾乎沒有出現,當一種生命形式沒有天敵的時候,數量自然就會激增。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所以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減低,氧氣含量逐漸上升。
  • 地球是碳基生命的天堂,而宇宙更適合矽基生命,矽基生命什麼樣?
    地球上能有生命不是偶然的,或許地球就是上天的寵兒,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億萬年的進化,地球在宇宙眾多星球中脫穎而出,才用於去地球上的萬物,才有了今天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的大自然!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41525011、41506163、91228201、31290232等)的支持。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
    在地球還處於早期時,像這樣的含氰化物的隕石可能在地球播下了生命的化學成分。  圖片來源:趣味科學網  關於生命起源的一個永恆的謎是,生命是如何從非生物化學過程中產生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氰化物或許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 地球最恐怖大滅絕:火山爆發殺光生命
    現在,大多數地球科學家都相信,作為地球歷史上五次最大規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二疊紀生命大滅絕事件極有可能是由持續超過100萬年的強烈火山噴發活動造成的。地質學家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火山噴發事件,認為其可能是造成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元兇地球生命的滅頂之災那次空前的巖漿噴發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是極端嚴重的
  • 生命的祖先是超級嗜熱菌嗎?
    現有活著的所有生物都可追溯到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英文簡稱 LUCA)——地球上早期出現的一個單細胞生物。這個「最近的共同祖先」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