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菜販北大旁聽授課 欲學文言文研究家譜(圖)

2020-12-17 搜狐網
範國梁坐在教室的後面。昨天,浙江菜商範國梁,來到北大開始了他的旁聽課。本報記者 浦峰 攝



  「52歲菜商進京欲旁聽北大」追蹤

  本報訊 (記者安穎)2月18日,52歲的浙江蘭溪香溪鎮菜商範國梁來到北京,欲在北大旁聽本科課程(本報2月20日報導)。

  昨日,範國梁走進北大課堂,旁聽了兩節課。範國梁表示,昨天的旁聽並不吃力。

  面對同學目光略顯緊張

  昨日7時許,範國梁按照課表,來到北大準備旁聽中文系「中文工具書」課程。

  課前,對這名面生的高齡旁聽生,不少學生都向範國梁投來好奇的目光。範國梁也顯得有些緊張,但他還是很快調整好情緒,向老師說明旁聽來意後,搬了椅子坐下。

  課後,範國梁又旁聽了現代漢語課程。

  在課上,老師講了語法、詞彙、音節等基礎的內容,範國梁聽得很認真,細緻地做筆記,聽到精彩處,還連連點頭。

  課後,範國梁還來到講臺前,虛心地向老師請教。

  將買教材學習文言文課程

  「課程聽起來也不吃力。」範國梁說,此前曾經自學,昨日旁聽的兩門課程都能聽懂。「我對《古代文獻史》很感興趣,這對研究族譜和先祖的作品一定會有幫助。」範國梁表示,希望能學習和文言文有關的課程,近日將去購買有關的教材。

  範國梁說,北大中文系原辦公室主任張興根老師幫他在北大圖書館辦理了閱覽證,「我查到了先祖範浚11種版本的著作,其中有元刻本和明刻本的線裝孤本,這些作品都可以閱讀。」範國梁稱。

  對話

  「紅了以後,壓力很大」

  菜商範國梁到北大旁聽的消息由本報報導後,多家網站轉載,範國梁的電話多了起來。範國梁稱自己一下子成了家鄉的名人,當地及北京的媒體紛紛與他聯繫採訪,使自己一時有些不適應。

  新京報:現在想採訪你的媒體是不是很多?

  範國梁:是的,一直在接電話。有的記者直接找到我的老家和鎮政府,了解我到北京旁聽的事。

  新京報:你一下子「紅了」?

  範國梁:紅了以後,壓力很大(笑)。我不想還沒學出名堂,就讓大家都知道了,我不想出名。

  新京報:來北大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範國梁:歷史上,我的家族裡出了不少文人,包括先祖範浚在內的先人們留下的作品和文學理念值得研究。我想學到知識,投入到整理和研究家族家譜工作中。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義務、有使命將祖先的文化傳承下去,把這些財富留給後輩。

  簡介

  範浚 人稱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浙江蘭溪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後在世。精通理學,著有《香溪文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

(責任編輯:renyue)

相關焦點

  • 菜商旁聽北大授課 學習文言文欲研究族譜(圖)
    「52歲菜商進京欲旁聽北大」追蹤  旁聽北大授課 菜商稱不吃力  希望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利於研究族譜和先祖作品    範國梁坐在教室的後面。
  • 旁聽何必非要去北大清華?
    前不久,52歲的浙江菜販範國梁去北京,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名旁聽生。只讀過三年書的他,想重新修訂先祖古籍。有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有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夢想,是中國版的「堂吉訶德」。事實上,在北大清華等高校遊學的旁聽生數以千計,從二十歲出頭到年過花甲。
  • 北大拒絕社會人員旁聽 高校旁聽制度待完善(圖)
    北大「拒絕」社會人員旁聽之後  八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應該有條件開放課堂」,並表示將「偶爾去旁聽」  從11月5日開始,北京大學對進入教學樓的人員抽查學生證件。北大負責人表示,查驗證件是為了堵住那些擠佔北大教學資源的個別社會閒散人員。
  • 北大「拒絕」社會人員 旁聽與完善的旁聽制度
    一位嚴姓同學認為,北大的教學資源相對於清華、北理工來說的確緊張。比如北大的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的一些課程非常熱門,旁聽的人很多。他表示並不完全反對社會人員旁聽,但是如果學校完全開放,會給教學、後勤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帶來很大壓力。所以,他建議根據具體課程的課容量發放聽課證,統一管理。  一位姓張的同學認為直接拒絕旁聽人員不應該,有違北大一貫的辦學宗旨。
  • 69歲老翁在北大清華旁聽博士生課程[圖]
    「花甲狀元」李文超  在北大或清華的校園裡,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身影:他背著破舊的雙肩包,手拎英文報紙,正用貴州口音的普通話討論學術問題,甚至正用蹩腳的英文與「老外」大聲交談。若不是那禿得發亮的頭頂,恐怕不會有人相信他已經69歲了。  這就是被稱為「花甲狀元」的李文超。2001年夏天,60歲的他攙扶著88歲的老母親,在母親目光的護送下,走進了高考考場,和比他小40多歲的年輕人同場答題。最終,他得到286分,在當年全國10名60歲以上的高齡考生中名列首位,被貴州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破格錄取。  儘管「基礎薄弱」,李文超卻是班上最勤奮的學生。
  • 一圖讀懂簡易家譜圖
    什麼是家譜圖?家譜圖是家庭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家庭治療理論家Murray Bowen在20世紀70年代創造了家譜圖,並提出以家譜圖作為工具收集家庭信息、分析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模式依賴。家譜圖對普通的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而言也是一個非常簡潔易用的工具。諮詢師和治療師可以採用家譜圖搜集或呈現來訪者的個人信息,也可以邀請來訪者一起繪製家譜圖。一起繪製家譜圖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邀請來訪者共同探尋家庭中的資源,重新體驗改變的力量。
  • 40歲男子拋家舍業赴北大當旁聽生 追求文學理想
    40歲「北大迷」拋家舍業為旁聽  追求文學理想 感覺愧對妻兒 希望從事文化工作  「我就是想來北大,從小就想。我想跳出原來的人生。」40歲的施經軍離開浙江蘭溪的老婆孩子,離開家裡的三層小樓,一心來北大當旁聽生。
  • 北大"閉門羹"反思:中國高校期待完善旁聽制度
    八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應該有條件開放課堂」,並表示將「偶爾去旁聽」  從11月5日開始,北京大學對進入教學樓的人員抽查學生證件。北大負責人表示,查驗證件是為了堵住那些擠佔北大教學資源的個別社會閒散人員。這位負責人稱這不是剛性措施,不絕對禁止校外人員到北大旁聽。但實際上,不少旁聽人員確實望而卻步。
  • 52歲阿姨中南大學蹭課 旁聽四年從不遲到早退和缺勤
    圖/瀟湘晨報記者陳韻驕 大紅色髮飾紮起頭髮,胸前別一枚金色胸針,扎堆在一群大學生的課堂裡,52歲的旁聽生田恆香神色淡定,瞪著大眼睛聆聽學習。 兒子從湖北再到湖南求學,田恆香也相繼在長江大學、中南大學旁聽了四年。過去八周,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的課堂上,田恆香旁聽了每節專業課。
  • 從北大「旁聽貓」說到北大旁聽生
    流浪貓酷愛「旁聽」作者:柳哲日前,《北京晚報》以《北大「旁聽貓」蹭課5年》為題報導說:「在北京大學校園裡,有隻貓5年來經常與學生一起聽課「身為流浪貓,原本有些身世飄零的悽慘味道,但這隻貓卻因酷愛『旁聽』而被人們冠以『哲學貓』、『旁聽貓』、『學術貓』等高雅頭銜,並引得眾多網友和北大學生的關注。」這一報導,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群北大旁聽生。有人稱他們是「北大邊緣人」,也有人稱他們是「北大遊學生」,更有人稱他們是「精神流浪漢」。
  • 5歲「裸跑弟」跳級旁聽四年級 欲爭取10歲考大學
    5歲「裸跑弟」跳級旁聽四年級 欲爭取10歲考大學 他已經從遊府西街小學國際部轉到了新學校,並且跳過三年級旁聽四年級。  「按照他父親的規劃,希望10歲時他就能上大學。如果真能實現,他將再破一個紀錄,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南理工實驗小學校長李子貴說。
  • 獨家原創 難惑以非——我在北大的旁聽生涯(完整版)
    回顧我在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涯,在北大聽課的歲月是不可磨滅的回憶,本科階段在完成本專業需要修讀的160個學分之外,我還在北大完整旁聽了12門課,另外還有若干課程聽得不完整,但也有所收穫,下面分學院講述我讀本科時在北大的旁聽生涯。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服務員李行遠,9月11日在達拉斯演講指出,猶他家譜學會創立於1894年,鹽湖城家譜圖書館則是學會旗下的總館,並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個家譜中心,其中散居美國各地的家譜中心就有2000多個,等於是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分館。    李行遠表示,家譜是上天給我們的特殊禮物,而華人的家譜更是如同中國歷史一樣久遠。
  • 從家譜到家譜圖
    (廈門某氏家譜)改革開放以後,興起了修家譜的熱潮,許多年齡偏大的同宗前輩,如果有點文化,又愛追憶過去,再加上身體好,就會廣泛聯絡,把擱置多年的家譜拿出來,進行更新和增添。我見過的家譜都不複雜,就是一個個串聯起來的名字。
  • 北大媽媽:女兒吃透自製文言文52張「表」,初中3年次次考第一
    中學語文最讓孩子們頭痛的還是文言文,文言文難懂,難記,難得分。面臨這「三難」,我們還是來給大家掰掰。之所以叫難,自然是因為它的詞義難明。理由你們也應該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文字系統,與現代的書面語、口頭語相距甚遠,許多詞義已經改變,或很少去使用。初入初中,孩子們要學的文言文深奧難懂,其難度也可想而知。
  • 66歲老人致力於佛學研究 被北大宗教學專業錄取(圖)
    佛教在線河南訊 一名年過花甲的老人,退休後依託當地風景名勝,致力於佛學研究,先後發表論文10餘篇。因其提出的觀點新穎,受到中國佛學界一些專家關注。最終他用不懈的努力打動了專家,經專家推薦,66歲的宋殿星最終接到了北大哲學系宗教學專業佛教文化方向研究生班的錄取通知書。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北大旁聽生
    為了追求學術夢想,1996年3月14日,我從浙江蘭溪,負笈北大遊學,轉眼已經20年。清明之際,回首北大旁聽往事,不禁感慨萬千!當我回憶與張岱年、許智宏、厲以寧三位北大教授的交往點滴,讓我又一次重溫北大的遊學歲月!  我與張岱年先生的結識,純屬偶然。1996年初到北大,在三角地博實商場,遇見一位拄拐杖的長者,因所需文具售罄而落了空。
  • 大學精神:從旁聽生到公開課
    前幾年有消息稱,北大擬限制非北大學生旁聽,我還撰文為這群人「申訴」。理由是,允許旁聽恰是北大乃至於大學的精神傳統之一。北大在歷史上出過許多旁聽名人,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毛澤東(也有人稱此說不確),他參加了北大哲學研究會,並旁聽課程。實際上,另一位早期中共領導人瞿秋白,也曾於1917年間在北大旁聽。其他著名旁聽生還包括沈從文、丁玲、柔石、孫伏園、成舍我等人。
  • 重慶一高校將開30個全英文授課專業 中國學生可旁聽
    西南大學將建設30個全英文授課專業。記者11月17日獨家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將建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等11個全英文本科專業、教育學等12個全英文碩士專業和微生物學等7個全英文博士專業,爭取實現2015年秋季,這些專業的新生入學。雖然只招留學生,但是對於有需要的中國學生,也可以開放旁聽。
  • 家譜中一般都有哪些內容?
    家譜,其實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又叫族譜,宗譜等。大姓的宗族,肯定是會修家譜的,現在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很多小姓宗族,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以後,也會修家譜。家譜的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世本》,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