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出生的汪星宇,在每個時間節點上的履歷都足夠豐盈。
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畢業於紐約大學,是江蘇衛視《一站到底》世界名校爭霸賽冠軍、《意林》公益形象大使、《中國青年》封面人物,年紀輕輕就出了自己的書,畢業後又和同學創立了「鄉村筆記」,怎麼看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接觸過他的人,大概都會用「自信、求知慾、折騰、努力」這幾個關鍵詞來描述汪星宇,反正就是太優秀。
只有汪星宇自己知道,不夠聰明也不夠有才,但有勇氣肯努力——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幸運都源於那些不具名的折騰。
汪星宇說話很快,用他的話講就是思維太快了,說話總是不趕趟,所以常常像「背書」一樣。
但戲劇性的是讀小學時,汪星宇被誤診為肌肉萎縮,還有嚴重的口吃。沒什麼迷茫與自卑,他還是愛講話,去參加演講比賽,和陌生人說話,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汪星宇說自己是那種「迅速上馬又騎虎難下」的性格,特別理想主義,挺有自信,想到什麼就去做。無論是考復旦,去紐約讀研,還是後來參加《一站到底》,再到創立「鄉村筆記」,都是想到就去做了。
這些都與他在鄉下成長的經歷密不可分。鄉村生活讓汪星宇性格裡有接地氣的共情能力和信心,腳踏鄉土的狀態讓他踏實篤定。
汪星宇的童年在上海南匯的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度過,被家人呵護得很好,體驗了自然的風光,也見過城市文明。
小時候百無聊賴時,汪星宇就和小夥伴在村裡亂玩,還會幫奶奶劈柴,奶奶會抓著他的手教他順著柴的紋理來劈,很多簡單的事都有著深刻的哲理。印象最深的是跟著奶奶去看村裡老人們打牌,奶奶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也讓他上桌玩幾把。汪星宇總是贏,村裡的鄉親們都誇他聰明。
後來汪星宇去紐約讀書,每次經歷了挫折垂頭喪氣時,奶奶都會給他打氣,「小時候你跟我去打牌,大家都說你機靈。」父母也全力支持汪星宇:「我兒子超棒。」
他的父母都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汪星宇記得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都會一家人一起看新聞聯播,緊跟政策走。這樣的父母,做人做事也正派認真,無論做什麼都會堅持到底。
對於汪星宇他們卻選擇「放養」,比如汪星宇長大一點回到城裡上學,早上起不來想偷懶,媽媽還會「慫恿」他一整天不去上學,反正要睡夠。「不指望你賺多少錢,做有意義的事就行。」理想主義的媽媽這麼一說,汪星宇更沒了束縛,一直就挺自信的。
後來創立了「鄉村筆記」,用教育連接城鄉,每次談起原生教育,汪星宇都說身教大於言傳。「初中時,我媽就說,以後很多決定需要靠你去做了,但現在往往越優秀的父母給孩子的限制越多」。
汪星宇有著特別強迫症式的求知慾,他每天都會總結今天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進步,做什麼事「能不能學到知識」是很重要的一個衡量點。出國為了宏大敘事般的知識,回鄉也因為農村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識。
每次知識的暴增都會讓汪星宇有任督二脈被打通的感覺,無論是讀書時沉浸式的大密度知識的浸入還是後來創業,一點點學習組織架構、薪酬待遇、市場開發這些最基礎的管理運營知識。知識就像沙漠裡的水源,給汪星宇向陽生長的動力。
2016年的夏天,還在紐約讀研的汪星宇偶然看到了《一站到底》的招募便報了名。與編導視頻面試時,汪星宇聊了很多自己的經歷,當時還有100道冷知識題,汪星宇差不多都會。
那一年,汪星宇回國參加了《一站到底》,還「誤打誤撞」在世界名校爭霸賽中擔任隊長並最終贏得冠軍。2020年,汪星宇又一次回到《一站到底》見老朋友們,這個讓他一戰成名的舞臺給了他很多成長,無論是知識還是人生閱歷。
豐富的知識量來源於汪星宇的幾次沉浸式學習體驗。高三時,為了準備復旦的自主招生「千分考」,汪星宇用三個月的時間死記硬背了很多「冷知識」。
他曾花一個月聽了100本書,積極參與各種讀書會、辯論會,也是最早一批開始聽知識付費的,他開玩笑說:「我都是兩倍速聽,聽完之後說話就更快了。」
後來,汪星宇為準備國考還大密度複習三個多月的申論和行測知識。「關在酒店裡三個月,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學習,我把那些知識掌握得滾瓜爛熟,所有付出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汪星宇說」一萬小時定律「是存在的。在紐約讀研時,他會把每一分鐘利用好,在船上通勤時歪著腦袋睡著是常有的事,書掉下來也沒察覺。他覺得一旦放鬆就對不起自己當初的努力。
其實我們都想像過很多種人生,唯一不同的是,汪星宇想到就去做了。在他的書《這一站,剛好遇見你》裡,汪星宇寫道:
汪星宇在復旦讀國際關係,在開學第一堂課上,系主任說,國際關係是屠龍之術。但後來大家發現現實中並沒有「龍」,課後竟覓不到一份有工資的實習和兼職機會。
但幾年的國際關係專業所受的教育與實踐,讓汪星宇學會了共情能力,看到了世界的廣袤,體驗到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所謂的「屠龍之術」精神已深深刻在骨子裡。
汪星宇喜歡宏大敘事的東西,他喜歡一句話「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宏大可以讓他看見世界,看見生命的廣度。
小時候汪星宇看了很多偉人傳記,最喜歡《周恩來傳》和《鄧小平傳》,覺得他們能把宏大敘事和圖景敘事結合得非常好,有大格局,也可以躬身做小事情。這些都讓汪星宇從廣袤的宏大敘事跳出,轉身走向鄉村田野。
汪星宇多元化的教育學習經歷也可以重新認識鄉村,比如大學時去丹麥赫爾辛基交換了一年,後來又去紐約讀國際關係的研究生,研究領域是國際關係中的建構主義。
在紐約除了學習參加競選、幫助他人競選、磨鍊演講能力這些豐富的實踐課程外,汪星宇參加過以色列著名學者、《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的早餐推介會,被一家華爾街的創業孵化器選中,這些都讓汪星宇大開眼界。
後來即使創業路上遇見重重困難,汪星宇也無比感恩這些經歷,它們本身可以彌補隔閡,講好故事。
汪星宇走過很多農村,湘西的山村、福建的漁村、寧夏的戈壁、青海的大漠……中國的鄉村太廣袤了,江浙、閩東南、東北的鄉村相差很大。
「人們常常說要拓寬視野,可我們常常忘記了視野是雙向的,不僅有向上看的高樓大廈、紐約巴黎,也該有向下看的鄉土、村裡村外。」汪星宇認為不光要有宏大敘事,也要有微觀敘事,去具體指導每一個地方。這些都是他後來創立「鄉村筆記」的初衷。
真正開始入行是因為「黑土麥田」的項目,研究生畢業之際,汪星宇去參加波士頓的哈佛論壇,邂逅了黑土麥田的聯合創始人秦玥飛。秦玥飛在農村做了3年大學生村官,後來放棄晉升的機會又去更窮的農村幹了三年,這個經歷非常打動汪星宇,也讓他下定決心紮根鄉村。
汪星宇還記得當時秦玥飛開玩笑:「把村裡的臘肉這些農副產品帶出去是賣錢,相應,把人帶進來也可以賣錢,這也是『人口販子』買賣嘛。」
後來汪星宇身體力行地投入到這項事業中,放棄了東航幾十萬年薪的工作機會,同夥伴一起創辦「鄉村筆記」。
汪星宇和夥伴去各個鄉村調研,結合在地資源和本身的特色IP開發系列課程,初衷是用教育連接城鄉的社會。也沒打算做扶貧項目,汪星宇覺得如果用居高臨下的心態去做這些事情,抱著「你們很窮,所以我們來幫你」的心態,不免會遭遇到一些牴觸的情緒。「就想讓大家去平等地了解鄉村」。
「鄉村筆記」後來陸續吸引了一批優秀青年的加入,棟梁之才們沒有走進摩登城市,卻紮根到了鄉村,也讓大家看到了年輕人的擔當與責任。「我們團隊裡的夥伴,有上海郊區種水蜜桃的,內蒙古放羊的,雲南種沙果的,河南舞獅的……每個人都故事滿滿,也懷抱著熱望。」
「鄉村筆記」的體系包含針對B端C端的鄉土研學、城市職旅和鄉間風物三大板塊,既有政府買單,也有個人付費,還有對口援建這些公益的形式。
鄉土研學項目是為了讓城市孩子體驗最真實的鄉野,有系列研學課程,可以鍛鍊孩子們的文學寫作、社會調研、自然探索等能力。城市職旅面向鄉村孩子,讓孩子們走進城市進行職業旅行,通過對教育、金融、農業、建築設計、製造業等行業的了解為未來做職業規劃。鄉間風物項目在鄉村發掘優質農產品,讓特色農產品往返城鄉,打造田間地頭買手店,讓城市關注幫助老鄉創業,助力產業發展。
其間也經歷了很多挫折,比起身體上的,汪星宇說更多的挫折都源於誤解。城裡人會覺得村裡髒亂差,村裡人說城市都是人口販子,會上當受騙。「恐懼來自未知。」所以每次汪星宇都要不厭其煩地為大家解釋自己做的事。
經過一次次課程的積累,「鄉村筆記」的輻射範圍慢慢變大,到現在為止,「鄉村筆記」已經累計讓3000多個孩子來到鄉村,通過公益捐助300個鄉村孩子到城市,自己研發的課程覆蓋2萬多人。
鄉村筆記有很多有意思的課程。到鄉村去,鄉土研學中的湘西鄉土寫作營、菏澤戲曲營、川西自然調查……這些課程都很受大家喜愛。
在湘西鄉土寫作營課上,學生們可以跟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進行文學採風,還會有名校導師講授創意寫作與非虛構寫作課程,欣賞當地傳統藝術苗族儺戲,學民間非遺雕刻版畫、學習版畫製作。
在山東菏澤,孩子們可以學經典戲曲,練水袖槍花,用廣告學的視角發現傳統戲曲中的色彩。「我們會根據不同村子的特點來匹配不同的學科視角,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汪星宇說道。
來到城市,汪星宇想起一個挺「老套」的故事。當時他帶涼山的孩子們去成都,在成都吃完早飯,有一個小女孩就哭了,因為她不知道包子裡還有那麼多肉。後來他去涼山回訪,知道這個小女孩回到涼山後學習特別努力,還帶領大家一起學英語,把老師都感動哭了。
汪星宇接觸過很多鄉村到城市的小孩,會表達類似「我不行,我是山區的」的不自信。汪星宇曾經花了兩周的時間在雲南山區做調研,在和支教老師們聊天時,發現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都是希望讓大山的孩子走出鄉村,但其實只有少數的孩子可以做到,大部分最後會留在鄉村。
對於汪星宇來說,鄉村有好山好水,人也熱情,但他並不認為鄉村就是桃花源,也有很多民風彪悍、落後的東西。而汪星宇和夥伴們希望通過職業發展規劃的課程,孩子們能夠去感受和嘗試,重要的是平等觀看的權利。
不是學會考試,而是教他們認識自己的家鄉,為周圍創造價值,並為未來的各種選擇做好準備。即使在不能走出去的情況下學會自處,這才是真的改變。
「中國很大,燈火璀璨、高樓大廈的繁華是中國,空谷幽蘭、田園牧歌的寧靜是中國,山遙路遠、竹籬茅舍的艱苦也是中國。就像鄉村筆記的英文翻譯選擇的是『beyond the city』一樣,我們希望讓這一代青年人看到城市之外的風景,擁有超越城市的視野。」
見過宏大,依然深耕於微小,也願每個有宏大夢想的青年人都如汪星宇一般,腳踏實地,勇敢折騰。
撰稿:楊朝花
圖片:汪星宇提供
特別鳴謝江蘇衛視《一站到底》對此次訪談的支持
參考資料:汪星宇《這一站,剛好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