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先鋒的萬裡同志7月15日在北京逝世。消息傳來,「大包幹」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幹部群眾陷入深深悲痛之中,紛紛回憶萬裡與「大包幹」的往事。
1977年6月,萬裡調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兼安徽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安徽省革委會主任。 1978年冬天,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冒著巨大的風險,按下紅手印,決定私自「大包幹」。鄰村發現之後,很快把此事反映到縣裡、省裡。萬裡以非凡的政治膽識,大力支持「包幹到戶」的做法,積極推動全省農業管理體制改革。
1980年春節前夕,萬裡來到小崗村。年近八旬的嚴俊昌回憶,萬裡在小崗村挨家挨戶把每個村民家看了一遍,只見各家各戶裝滿了糧食。見到嚴俊昌時,萬裡首先問了三句話。 「你今年多大? 」「你是不是共產黨員?」「過去生產隊長好當還是現在好當? 」嚴俊昌回憶,他當時對第三個問題回答得很痛快:過去幹活「大呼隆」,都是出工不出力、偷懶磨洋工。現在我這個生產隊長好當了,不要吹哨子了,也不要打鈴了,老老少少都自願上陣。嚴俊昌胸有成竹地告訴萬裡:「我們不要吃國家『供應』,我們可能對國家還有貢獻! 」萬裡聽了非常高興。
當時,「大包幹」帶頭人關友江家有六口人,老人多病,孩子還小,家境比較困難,那個秋冬也儲存了好幾千斤糧食。
關友江說,萬裡當時告訴村民們:「我批准你們試5年! 」多年來飽嘗苦難的農民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有的社員急忙跑回家去炒起了花生,這是「大包幹」的豐收果啊!他們把炒熟的花生一把把地往萬裡以及他的隨行人員衣兜裡裝。萬裡語重心長地對隨行的地、縣領導同志說:「咱們不能再念緊箍咒了,你們說是不是? 」
「正是有了萬裡同志的支持,使鳳陽縣領導和小崗村民消除了心中的顧慮,咱們發起的『大包幹』也由秘密走向公開,成了享譽全國的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村』。 」關友江的一番話,代表了小崗村幹群的心聲。
在萬裡的強力推進下,小崗村的「大包幹」經驗一夜之間在安徽全境推廣,民謠有云:「要吃米,找萬裡」。後來,這個小村莊成了中國改革的一個符號。
得知萬裡逝世的消息,「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十分悲痛。 「萬裡當時告訴我們,他出國看到外國人住的小洋樓,開的小汽車,想讓我們也這樣。 」嚴金昌說,萬裡的話已經實現了。小崗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借著小崗村旅遊風生水起,很多家庭開辦了商店、農家樂飯店,每天生意紅紅火火,每個農家樂每年的收入已經突破10多萬元,大部分家庭也都有了汽車。 「國家政策決定國家命運,作為小崗人,不能再走小富即安的回頭路,更不能居功自傲,要繼續發揚『敢想敢幹』的精神,立於改革潮頭。 」對於未來,嚴金昌充滿信心地說。
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張行宇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在『大包幹』和沈浩精神的激勵下,小崗人通過打造文化、旅遊、培訓、農業四個特色品牌,砥礪前行,迸發出全新能量,不斷演繹著改革創新精神,築起一條創新跨越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