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規定幼兒園不能提前學拼音、數學。作為家長,也非常贊同這種教育理念,不主張幼兒園的孩子,提前去上什麼幼小銜接班,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
一來,孩子的童年這麼短暫,識字課、算術課佔用了孩子玩耍的時間,而且把知識變成一種任務,刻板又功利。二來,提前學了小學的課程,等孩子真正上小學了,課堂上的時間讓孩子幹什麼,走神嗎?對孩子的專注力也不好。所以也有了很多的「三年級現象」。基於這些考慮,我是不打算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的。
但是目前這種教育環境,想以一張「白紙」的狀態,進入小學1年級,無疑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現在小學的教學進行非常快:拼音、10以內的加減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教完(因為很多孩子提前學過都會了)。
即使我們家長,可以不介意孩子短期「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每次上課,別的孩子都會,都能舉手回答問題,就咱不會,也或多或少的打擊到孩子的自信。
怎麼樣既能不上學前班,又能讓孩子進入1年級的時候,愉快而順利的過渡?
我做了以下的計劃,跟大家分享一下,更歡迎大家給我提出寶貴意見。糖糖目前4歲,上中班半年。其實,在剛上中班之初,幼兒園的課程就開始增加了語文(以唱歌和遊戲的形式教古詩詞/認字)和數學(摩比數學一周一節課)。半年下來,幼兒園的教學課程,已經學習了100個漢字、8 首古詩。數學進行了基本的數數和分類的啟蒙。
這半年,由於家長的心思沒在孩子身上,平時的親子共讀,也沒有側重老師教的漢字指認,所以糖糖現在幾乎不認識什麼字。數學方面,因為是思維方面的知識,上課時間掌握了,下課不複習也不會忘記,現在數數和基本的分類,達到了跟課程一致的水平。
本文6000多字,篇幅長,分為五部分。分別是:一、語文和英語;二、數學;三、科學和美術;四、身體;五、心靈。
1、 現狀。
把語文和英語放在一起,是因為這兩門課程其實是一門課程。無論是語文和英語,終極目的都是表達,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語文是漢語,英語是英文。好像是一句廢話哈。但是仔細想想,語文和英語的學習方法,其實是一樣的。想要輸出好(能說出來、能寫出來、能畫出來)就要有大量的輸入(聽+閱讀)。
目前糖糖的表達能力還不錯,中英文的表達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有個別的時候會出現,不會用中文講的詞,用英文來解釋。比如,她勺子裡的食物滑落了,她不會講「滑」這個字,於是她說:這個勺子太 slippery了。
我想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白天幼兒園的英文環境,晚上回家只看英文動畫片,有大量「聽」的輸入。而中文方面,僅僅是在家人的對話和睡前故事的輸入。一是中文的輸入時間短、二就是家人們日常生活的詞彙量真的很有限。僅僅靠聽進行輸入,好像是有點限制語文的發展了。
2、要不要識認漢字和單詞?
所以,要不要開始識認漢字或者單詞,增加閱讀的輸入,成為我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不想教孩子過早認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擔心認字了,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我們大人有一個體會,讀繪本我們先看文字,幾乎不看圖,思維是跟著文字走的。
而孩子在寶貴的不認字的短暫幾年,是想像力,最天馬行空的階段。
她們一個字不認識,完全看圖說話,說出來的是她們自己的思想!不受文字的限制,根據自己對圖畫的理解,說出來的是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觀點!
我很珍惜、也很享受這段時光。
每次我和糖糖一起讀繪本,我只有幾個簡單的提問when (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結果),她就嘰裡呱啦說一堆的時候,我感覺不是我在給她讀書,是她在跟我發表她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我在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所以我有些擔心,過早的認字了,會不會讓文字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
這個問題我糾結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忽然想明白了。不用說100個字,就是糖糖學了300個漢字,相比於3000個常用漢字來說也是杯水車薪。相當於一句話裡有10個字,她只認識了1個字。這種程度,根本無法自主閱讀,更談不上文字限制了想像力了。
3、英文
糖糖目前的英文,我們誰也輔導不了。基本她一說長句,我們全家都蒙圈。所以英文老師講的自然拼讀,只能通過作業的形式。目前的作業裡有一個積木英語的動畫片,糖糖很喜歡,每次都會跟著哼唱,不牴觸,很享受,這就是最好的狀態。再加上每天晚上的英文繪本,增加簡單單詞的指讀,就可以了。
英文方面,不用太多的幹預。可以說,現在她的英文完全處於自學「」狀態。孩子的潛力真的是超出大人的想像的,誰能想到:一個4歲的孩子,能自學英語、自己做英文作業?這其實也是其他學科的目標:學習已經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除了配合老師做作業,啥都不用做,好輕鬆。
4、語文
語文方面,開始學認字,但不是以報輔導班的形式。家長先把上半年落下的100個漢字,搞清楚是哪些,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就指出來提問。目前我有兩個思路。一是每天睡前的讀繪本,中文繪本增加到3本。在孩子不牴觸的前提下,開始指認。爭取2個月的時間,把這100個缺口補好。二是,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指認,大人讀的書、玩具上的漢字、街上的漢字只要有這100個字,就重複指認。
記憶曲線
(講究科學記憶,杜絕死記硬背。根據遺忘曲線,當天學習的知識,當天晚上複習一次,一周內再複習一次,幾乎就不會忘記。相當於學習3次,就幾乎不忘,高效的記憶方法,對孩子來,說既節約時間又提升自信。)
等幼兒園開學後,跟老師保持緊密聯繫,當天學的漢字,當天必須複習。每周都要在繪本裡指認老師在課堂上學的新字。爭取學了,家長跟上,就徹底學會了。不再像中班上半年這100個漢字,幾乎全忘記了,相當於重新學習。(古詩詞同理)
上小學以前,保持著幼兒園的節奏就可以,不用額外上突擊性的識字班了。
1、 現狀。
我特別反對把數學等同於算術。相比於上小學以前會10以內的加減法,我覺得數學思維的啟蒙更重要。邏輯思維、分類比較、統計推理這些數學思維,比加減乘更應該引起重視。
我們家長的求學階段,數學就等同於做題,枯燥乏味,甚至需要用意志力來克服,毫無興趣可言。等到了我們的孩子,我希望孩子能把數學和生活聯繫起來,在正式學算術前,先培養起數學的興趣。
糖糖幼兒園現在的教育計劃是,每周一堂數學課。採用的教材也是好評如潮的網紅教材《摩比愛數學》。小班的難度還可以,一些簡單的圖形、數字、分類、比較大小等。
但是到了中班,我感覺對4歲的糖糖來說,難度有點偏大。這些關於圓柱體的題目,真的是給4歲的孩子準備的嗎?
雖然無數教育大v對這套書,各種追捧,但我還是保留自己的看法。我感覺這超越了4歲兒童的認知範疇,對老師的教學、對孩子的理解都是一個很大挑戰。
如果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講,一個知識點5歲孩子很好理解,非要提早一年、費那麼大勁讓孩子學,不如等到5歲。所以,現在糖糖每周在幼兒園學的數學,我不幹預。能學會也好,學不會也不進行課後輔導。
2、 把數學思維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作為重點。
周日我們家包餃子,糖糖負責拔蒜。她會把小的蒜瓣叫「蒜寶寶」,大的蒜瓣就是「蒜媽媽蒜爸爸」。這就是一個自主的數學分類。
我會再讓她數有幾個蒜寶寶,有幾個蒜媽媽蒜爸爸。蒜寶寶只有7個,她很快就能數正確。大蒜瓣有17個,堆在一起,很容易數亂了。
我把大蒜瓣,2個2個一組,分好類,讓她重新數,她很順利的數出了17個。
繼續往下引導,這一些蒜瓣能組成幾個家庭?她就把小蒜寶寶,再放在2個2個一組的蒜爸爸媽媽旁邊,組成3個一組的隊列,重新數。有9個家庭。
有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大蒜瓣一個小蒜瓣,我問她,這個家庭是什麼情況?糖糖答:這個蒜爸爸在外面辦事。說的就是她自己的爸爸,當天爸爸加班,沒有回家吃晚飯。
還有一個家庭,有兩個大蒜瓣,沒有小蒜瓣,我問她,這個家庭是什麼情況?糖糖答:這個蒜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媽媽會把它生出來。你看,她拿起蒜瓣指給我看,這是一個肚子比較大的蒜瓣。
我們邊包餃子邊聊,整個過程20多分鐘,涉及比較、分類、統計、推理等多個數學思維,糖糖全程一點也沒走神,很投入很專注,也很愉快。這樣的學數學效果,比坐在桌子前拿著鉛筆、對著書本要好太多太多了!
所以,糖糖在上小學之前,不急著學算術,多增加這一類與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思維的啟蒙遊戲。比如幫家人分筷子、上下樓數樓梯、上學路上數數、玩迷宮遊戲等等。
3、 開始閱讀數學繪本。
之前跟風買了一套《漢聲數學》,到手後發現,不適合學齡前兒童,更適合上學以後的課外讀物。所以選擇繪本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智程度。這次我選了《你好,數學》的第二階段。這套書不是教材,每一本都是一個故事,通過故事引發孩子思考,沒有說教,寓教於樂,孩子更容易接受。我最看中的是故事講完了之後,會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互動,可能會給如何在生活中拓展數學遊戲帶來啟發。
科學和美術。
1、 現狀。由於我自己對這兩門課程不感冒,所以在啟蒙方面,也沒有做什麼功課。目前糖糖在課外報了一個美術課,學了半年,表現出很大天賦,讓我們都很意外。因為自己不懂,所以能做的,只有保護和繼續激發她的興趣。
目前我訂閱了兒童讀物《東方娃娃創意美術.幼兒大科學》。這套雜誌都很有趣,也適合4/5歲的兒童,裡面有好多手工活,每次我和糖糖一起做的時候,我自己就感慨,我小時候怎麼沒有這麼好玩的書。
2、 需要調整的地方。
家長的喜好對於孩子有明顯的暗示性。我自己很喜歡創意美術,糖糖也跟我一樣更傾向這套,每次新書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打開翻看,不吃飯也要做手工。而科學我自己不感冒,孩子也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最近我在調整讀科學繪本的方法,刻意的增加一些好笑有趣的語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糖糖會要求我再讀一遍,再讀一遍,再讀一遍。這是養育孩子最有成就感的地方,父母稍微一調整,孩子就會有變化!
其實,無論語文、數學、美術、科學這些學科,都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午也無法完全的割裂。就像這個手工降落傘,說它是美術,也有語文、數學、物理的知識。在玩的過程是,如何把這些啟蒙加進去,就是對父母教育智慧的考驗。
中國孩子的運動量太少了,尤其是戶外運動!教育改革改改改,改了這麼些年,中國學生的體能卻是在退步!這是成功還是失敗,還用做什麼民意調查?自己沒點數嗎?我們80後那一代,只注重成績分數;20年過去了,還是那個熊樣!捨本逐末!一說到這個問題,我就氣!此處省略10000字,不說了
糖糖幼兒園現在的戶外運動時間,連2小時都不到。大環境如此,我們只能自己調整了。2020年我們打算在全家開展運動大比拼。
1、每周一次晨跑5公裡(馬山)、一次夜跑5公裡(28中操場)。說來慚愧,在跑步這件事情上,是我拖了孩子的後腿。夏天的時候,糖糖都能跟著我一口氣跑3圈(1200米),整個秋天、冬天都沒跑步。每次經過28中,糖糖都會說:媽媽,我們晚上來跑步吧!我的說辭從「過兩天吧」到「等和爸爸一起吧」,到「太冷了」不知道換了多少。
直到那天下雪,我們又從28中經過,糖糖說:媽媽,等冬天過完了,我們來跑步吧!孩子都替我想好託詞了!我意識到,我給孩子做了一個多麼不好的示範!所以必須要行動起來了。
2、 每周2次戶外運動。晚飯後騎行車、滑板車、籃球、足球、小區的單槓、雙槓,總之要出去玩!冬天也不能例外。孩子沒有不喜歡出去玩的,是這個冬天我太懶了,慢慢給孩子養成了不出去的習慣,及時調整。
3、 增加符合年齡階段的體能訓練。糖糖目前課外報了一個遊泳課程,一周一節課。校內還報了足球和籃球。遊泳和足球表現很棒,無論從老師還是她自己反饋都不錯,學的也很好,自己也喜歡,老師評價也很高。
但是,籃球卻是一項失敗的體驗。
這也給了我一個提醒,以後報班,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階段。籃球的第2堂課,老師開始教拍球,糖糖也按照老師的指令操作,就是沒法拍連續拍球。又觀察了2節課,課堂上已經分成了3組,一組大班的,拍的都很好,成了老師的「紅人」重點關注對象;一組男孩在後面調皮搗蛋;一組糖糖這幾個中班的小個子女生,在邊上打醬油。
我也嘗試著課後和糖糖在家裡聯習,拍球,就是做不到連續拍,她也很沮喪,試了幾次乾脆不玩籃球了。直到有一天,我蹲下來,用糖糖這個高度(105mm),手在她習慣拍的高度,試了試發現,這個高度是沒辦法做到連續拍的!
我完全不懂籃球,籃球從地上反彈到下一次手拍,這段距離暫叫它「回彈高度」吧,這個回彈高度太短,是很難很難連續拍的,稍微再高一點,就容易很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比她們班高一點的大班孩子(身高差不多在110以上),她們能拍的很好了。
所以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給孩子報了不適合她的課程,反而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所以,體能方面,除了繼續之前的遊泳和足球,我還想在加上跳舞、瑜伽、背手跳、前滾翻、倒立走等適合在家裡做的運動,全家人一起玩。
4、自理能力。雖然糖糖的自理能力廣受好評,自己吃飯穿衣、洗漱穿鞋,但是我真的想說,4歲的孩子不就應該會嗎?現在溺愛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基本的自理,反倒成了值得表揚的事情。真的是一聲嘆息!
不管別人怎麼做,糖糖的自理方面,我會繼續加強。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自己準備遊泳物品、放學自己背書包,學著自己洗澡、幫忙做家務等。長大很好,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但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自理方面最大的阻力來自家人,還需要我好好的和家人溝通,才能保證效果。
這個分類本來想寫心理,但心靈好像比心理的範圍更廣一些。其實,靈到底是什麼?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我知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世界,比我前面講的所有東西都重要。
我自己也是一個剛剛開始追求心靈成長的修行者。但我從糖糖身上看到了,孩子是最具有靈性的。
1、 人生幸福的標準是做自己。
我到現在都記著糖糖3歲時,我們兩個那次聊天的情景!她那時候最喜歡的動畫片是Big Muzzy。我問她,你想當公主嗎?她說我不想當公主。我問她那你想當王后嗎?她說我不想當王后。我問她,你想當bob嗎,她說我不想當bob。我問她:那你想當誰?她堅定又大聲的回答:我想當糖糖啊!
這個場景,我一生都不會忘記。堂堂正正、理直氣壯的做自己,這個世界上最棒的人就是自己。三十幾年,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繁華世界的物質名利,把自己打磨成一個世俗意義的「成功人士」,我們幸福嗎,快樂嗎?
誰說幸福就是「功成名就/家庭美滿」這一個標準?幸福的標準本來就應該是千人千面。
人生幸福的標準是做自己,這是糖糖教會我的。
2、 不悔過去、不懼未來、活在當下。
糖糖現在進入了情緒敏感期。「哼,我生氣了!」、「我有一點點難過」、「媽媽,你不要這樣說話,我都傷心了」、「她(金魚死了)好可憐啊」、「我還想再哭一會」……感受情緒、接納情緒、充分的表達情緒。糖糖才4歲,家裡的最小,卻是家裡最會管理情緒的大師,而且採用的還是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描述事實、不做評價,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成年人,如果能像孩子這樣溝通,天下就太平了。
3、 放鬆、放鬆、再放鬆。
我也不知道,糖糖從哪裡學來的放鬆。一天我接她放學的路上,她很著急的跟我說:「媽媽!媽媽!我要尿尿!」下班晚高峰,車子堵在路上,寸步難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只能說:「一會紅燈過去,我快點開車!」
糖糖卻這樣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有一個辦法,我可以放鬆!」 我當時就就被她逗笑了,你個4歲小孩,知道什麼放鬆?事後卻越想越佩服她,她能說出這個詞,就代表她內心對這個詞有自己的理解!她不但能積極的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這個辦法還很高級,甚至有哲學和靈性的影子。
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挑戰我們應該做什麼?當我們緊張、恐懼、不知所措時,我們應該怎麼調整?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會快速的做出一副嚴陣以待的狀態,企圖戰勝或者打倒。這樣真的對嗎?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放鬆。放鬆了,才能情緒平和,情緒平和時做的決定,一定比情緒緊張時做的決定,更好。
不知不覺,寫了6000字,幼升小的攻略,前面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都是最最簡單的術,後面身體和心靈卻是支撐這些術的道。道不修好,術學的再好也不可持續,但現實浮躁的社會,很多人在前面的術上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卻忽視了教育孩子最最初心的問題:就是把她培養成一個獨立的、有思想、能解決自己問題的人。
寫這篇文章,既是為了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得到一些新的啟發;更是提醒我自己:無論教育環境和社會氛圍怎樣,我們做家長的要抵擋住那些世俗功利的壓力,適當的重視學習和成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孩子培養出一個獨立、有思想、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的人」,而這樣的人,學習和成績一定也不會差。
本文作者:薄荷糖。讀書改變人生,因寫作而自由~